皮肤
字号

至诚高节--高金谌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大跃进”年代,因为上边布置的任务要在洪水到来之前完工,我们每天在工地上都要干10个小时以上。当时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工地视察,并亲自参加劳动,给了工地上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在校学生、解放军战士以极大的鼓励。我们提出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革命干劲冲破天,大干特干,为毛主席争光”的口号。在这期间,我从未听说、也不曾看见有人中途离开,至少解放军战士如此。

现如今的“十三陵水库”(资料)

修建十三陵水库我取得的劳动先锋奖

这几次修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大规模地造福了当地的民众。北京的四大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中,我亲身参加了其中两个的修建工作。这是为防旱、防洪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幸福工程。我能亲眼目睹并参加这样的工程,感到十分高兴。

虽然警卫员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普通战士轻松一些,但也常被派遣到劳动一线锻炼。1958年整治怀柔水库的时候,我们奉命参加怀柔水库的修建工作,从通县到怀柔,要求徒步2天到达工地,而且到达后的第二天就要上山作业。战士们每天开山、砸石头,干的全部都是重体力活。当年我是第一次见到真山(我们老家是平原,只能看见山影,看不见真山),腰间系着安全带,手里拿着铁锤或钢钎,一个人握钢钎,一个人抡锤,打炮眼,便于装药用雷管爆破。虽然我心里有点害怕,但还是逞能不服输,仗着年轻,逼自己去适应,觉得不能给警卫员丢脸,于是壮着胆子到工地现场去打钢钎,后来熟练了,我也干得像模像样。

大约干了一个多月,部队奉命回营房整休。6月底又接到命令,要去修建十三陵水库。我们警卫排又跟随团首长和部队来到水库现场。当时吃的是小米、窝头、二面馒头、粗大米饭,蔬菜主要是萝卜、白菜之类,住的是战士自己动手搭的帐篷。白天干活的时候,地面被太阳烤得像蒸笼一样滚烫,而到了晚上,帐篷里又潮又闷,热得出不来气,条件虽然很差,但没有一个人诉苦喊累,大家争着抢着装车、备料、挑大筐,在劳动现场互相比赛,个个争分夺秒。当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和人们一起劳动时,所有人的工作热情更是被激起来了。战士们比着看谁的筐装得满、装得高、跑得快。那时挑的数量由文书发牌,以供评奖评先进之用。有的人筐里土堆得像窝头一样,都冒尖儿了,甚至有人挑筐的扁担都被压断了,大家就是这么拼命地干,每个人的肩上、手上虽然都磨出了血泡,但却仍然干劲十足。

由于警卫排需要轮流给首长和机关(临时指挥部)值班,因此,劳动一个星期之后便回来轮换,也就相当于休息一个星期。毛主席来大坝的时候,我正在十三陵的小姑山值班,远远地瞅见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但是不能靠近,必须留在原地站岗。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并亲眼目睹了毛主席与周总理、朱总司令铲土挑筐的动人场面,我十分激动。轮到我们警卫员下工地干活的时候,同样是干劲儿十足,当年大家都是年轻气盛,谁也不服输,在工地上挑两筐土便可以领一个牌子作证明,但是没有人一次只挑两筐土的,最少都是四筐。肩压肿了,手磨破了,脖子上的青筋直跳,为的就是争做先进,多受表扬。

战士们用扁担挑来的土,有的直接送到大坝上,有的统一装车运送到下一个工作环节。我是负责把装好土的小车顺坡道推走的,因为工作太投入,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铁丝网伸出来的铁丝在我的胸部剌了一个口子,血直流,我却浑然不觉,仍然继续工作着,究竟坚持了多久自己也不清楚,反正后来在我推土下坡的时候忽然摔倒在地上了,当时在场的同志立刻把我送到工地卫生所。在完成任务从水库撤回后,我为此曾到通县驻地的军队二五二医院做了手术,至今身上还留有当年的疤痕。

修建人民大会堂

历史的使命、光荣的任务接踵而来。在“大跃进”的那个年代里,部队支援新中国建设的工作任务从未间断过。从十三陵水库回来没多久,又是一道命令,要派我们部队立即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于是我又跟随团首长一起参战。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伟大庆典,人民大会堂必须赶在1959年10月1日前竣工。当时我们团从十三陵水库工地现场刚刚回到部队驻地休整,还没站稳脚便立刻接到了建造人民大会堂的任务通知。于是首长一声令下,我们迅速赶往市里。为了大干快上,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我们在工地挑灯夜战,不断地互相开展竞赛活动。一次由地方选500名工人和500名解放军战士进行的比赛中,解放军代表由我团组成,我是其中之一,我们连续干了16个小时,当然,最后解放军胜利了。但500名工人也不示弱,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这项工程比十三陵水库的任务重、时间紧。为了追赶进度,24小时三班倒,还有不少同志主动压缩休息时间,一天连续劳动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而且在现场,我们各个工种之间也展开了比赛,看谁的进度最快、质量最高,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劳动队伍中不断掀起比学赶帮高潮,谁都不想被别人比下去,卯足了劲工作。

当时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施工者,平均每天有1.4万人,最高时达3.5万人,大家挑灯夜战,工地上灯火辉煌。青年突击队、工人突击队、机关干部突击队、解放军突击队应运而生;歌声、口号声、竞赛声、机器声、砸钢筋声融合成了一曲音乐交响曲。休息时我们部队就在西交民巷的一座不知道是什么单位的楼里打地铺睡觉。原本在部队营房,一天是三毛钱的伙食费,由于劳动强度大,上级又给增加了一毛钱伙食费,战士们都很高兴。

我们部队大约是当年的11月份去的,因工作需要,整个部队于春节前撤回,由接替的部队继续干。那段时间,我们没有休息日,没有星期天,昼夜24时,三班倒着干。施工时,若是碰着冻土便不好干了,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冻土都已裂开,都是泥,干活时都得穿解放鞋或是高筒靴。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资料)

当年修建大会堂主体承重用的钢筋,在运过来的时候有一些是弯的,必须依靠人力用大铁锤把它砸直。一直不停地高强度劳作,使很多同志的胳膊都累肿了,我也因为挥锤太卖力,导致两条胳膊全部充血,肿得老粗,甚至连手都举不起来。可即便这样,我也未下火线,第二天仍咬牙坚持干活。靠着这股拼劲,我们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了。这是显示国威的一项重大历史工程,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自力更生建设我们美好的首都。如今,每当我从雄壮威武的人民大会堂前经过,都会长久地驻足回忆。

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部队提前从工地撤回营房后,又立即投入到国庆阅兵训练。由于工作需要,我没能亲自参加国庆大阅兵。但是我们留守在营房的同志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这个伟大的时刻。国庆大典上,我们团参加了汽车方队,汽车后面拉着大炮,同志们站在汽车上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战友们后来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当天经过天安门城楼时的非常激动的盛况。

对于炮兵方队来说,相比步兵分列式要容易一些,只要坚持一个多小时就行了;因为是车拉着炮行进,受阅时要求并行的四辆炮车的保险杆必须保持一条直线,匀速地驶过天安门广场,站在车上的战士只要整齐站直就可以了。因此战士们提前几个月在北京南苑训练基地开展高强度驻训。南苑训练场热浪涌腾,为达到炮兵方队行动整齐划一,战士们全身被汗水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湿了个透。经过艰苦的训练,参训士兵们终于在接受检阅的那一天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我对他们取得的成就既羡慕又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