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至诚高节--高金谌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光荣入伍

我18岁参军到部队,一转眼22个年头过去了。在军营里,我从一名年轻的小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团级干部。可以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用青春为祖国的发展奉上了一曲无悔的赞歌。

1957年年底,为了给1959年的“国庆10周年大阅兵”做准备,部队到我们县里招兵。部队同志在各个乡镇中学里挑选1.65米以上个头的、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年龄在18至20岁的年轻人入伍。当时我们学校里所有符合上述要求的男同学全部参加了入伍资格筛选,最后只有3名同学合格录取,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7年10月,当时《兵役法》已经颁布,部队上来人到学校做招兵动员。我作为学校的团支部副书记,又是老师重点栽培的优等生,此时理应要起积极带头作用,于是没太多想就报了名,然后按照老师和部队领导安排的顺序例行各项检查。

参军入伍的每一项审核都很严格,首先是政审,祖孙三代都要清白,其次是身体,从头到脚,一项一项地筛选。我身体棒,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记得随行的军医给我检查完后说:“这小伙子身体不错,长相也好,合格。”当时我没太在乎,回到学校继续好好读书。1958年1月武装部下发了入伍通知书,学校老师告诉我说:“高金谌同学,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被批准入伍了,就要当兵走了。”当时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放学后马不停蹄地跑回家向父母报喜,他们老两口听了也喜上眉梢,非常支持我到部队锻炼。母亲用她温暖的双手慈爱地抚摸着我的肩膀,哽咽着说:“只要你自个儿愿意就好,我没啥意见。”

那是个“当兵最光荣”的年代,不论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是村里的领导、百姓,大家都把当兵看作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情。我自己也非常自豪,因为我是我们北村第一个当兵的人,不但是为北村争光,也为学校、乡里、县里争光。当时全校有那么多男生,仅挑了我们3个,其中一个人被分到了天津汽车学校,他提前被接走了。剩下我俩被统一分配到新兵连,属于北京通县土桥那里的9182部队。

为了表彰我光荣入伍,村里发给我一个喝水用的茶缸子(至今还在用),还送给我一件白背心。学校还专门为我们3个参军的同学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在会上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本子作纪念,本子上面有所有老师的签名。欢送会上老师和学生代表纷纷上台演讲,向我们祝贺,我们自己也在会上发言表态。记得当时我自己站在讲台上向全校的师生认真表态:入伍后一定好好表现,决不辜负老师、同学们对我们的厚望,为学校争光,争当一名合格的战士,给学校添彩,不忘师恩,不忘友情,努力进取……

1958年我的应征入伍通知书

接到入伍通知后,我们3人很快就离开了学校,与周围几个村的被批准入伍的新兵一起到幞头屯集合点集合,在那里,每人发了一床棉被,休息了一个晚上,我们几个就被用马车送到县里。到县里后,我们立即洗澡换上军队发的衣服,把自己穿的所有衣服脱下来让家属们带回去。临出发前,母亲终于抑制不住对自己孩子的疼爱之情,把我搂在怀里哭了个痛快。姐姐、兄弟几个也围过来拉着我的手,屋子里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在我即将走出家门那一刻,母亲从屋里赶出来,在我身后高声嘱咐着:“到部队里一定好好干,听领导的话,千万别打架。”在家里跟亲人们告别的时候,父亲则是一如往常地沉默不语。父亲亲自陪我到县里报到,一路上,他不声不语,只是默默地赶路,眉头一直不曾舒展开。终于来到了集合地点,父亲方才微微地轻叹一声,只对我说了四个字:“放心走吧。”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内向、隐忍的人,其实我知道在他严厉的外表之下深藏着的是对儿子的无限慈爱。

新兵生活

我们当时的部队是简编团,需要招纳大批新兵入伍才能正式编满,因此,招新工作紧张而繁忙。从香河县各村招收上来的这批新兵在集合、清点、全部换上军队发的衣服之后,坐上由部队派来的军用大卡车送往部队驻地——通县,所以晚上大约七八点钟就到达目的地了,香河县离通县只有三四十公里,简单地整理了一下行装,在新兵连连长简短的讲话之后,我们以连为单位被带到食堂吃晚餐。我记得吃的是二米(大、小米)饭,一大盆菜,8人一桌,吃得还蛮香的。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的军旅生活正式开始了。我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要牢记军人信条,一切行动听从上级指挥。

进入营房的第一件事是分宿舍、安排床位。首长一声令下,我们便迅速把打好的行军背包卸下来铺床睡觉。虽说我是贫农人家出身,自小过惯了艰苦生活,不过在部队这第一个晚上真的很难熬。当时全连的百八十名新兵都睡在一个大房子里,即使房子外面生的有火墙,但屋里依然较冷,而且我们睡的是木框木板上下铺,不是土炕。每名战士都是简单地在身下铺一个草垫子,上边一个薄褥子,身上裹着行军被睡觉。由于夜里有点冷,又是新到一个地方,我很久都不能入睡,最后实在困得不行了才勉强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匆忙整理完内务后,全体集合,我们迎来了在部队的第一个早晨。连长在操场上为我们作欢迎演讲,之后各排各班分别带走开始新兵训练。当时所有战士的军装都是朝鲜战争中咱们中国志愿军的旧军装,班长和普通战士的唯一区别就是帽子,在人群中大老远便能分辨出——戴崭新军棉帽的都是新兵。

新兵训练的内容简单枯燥。每天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不管刮风下雨,训练雷打不动。先从最基本的军姿训练开始,学习队列,锻炼体能。训练甚至要达到节奏的高度一致,用眼睛当作行动的雷达,靠耳朵调度身体的协调性,而且气势也很重要,要在精准的同时,弘扬军威。这短短两个月高强度、高水准的训练使我们脱胎换骨,从普通百姓成长为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细节,对军人来说必须做到毫厘不差。班长对每一位新兵的内务训练要负责到位,要带领我们认真学习新兵条例的每一项标准和每一个要求。平时我们在班里学习如何叠被子,怎么搞卫生,鞋子怎么摆放,衣服、洗漱用具往哪儿搁等等,稍有不注意放错了地方,或者做得不够标准,一定要重新做,一遍两遍三遍,不厌其烦,直到每个人都形成习惯。现在想想,作为一名新兵战士,我们的训练自然辛苦,但是作为带领我们训练的班长、排长、连长,他们为集体做出的辛劳奉献更值得我们敬佩。还记得当时我投弹训练总是不及格,按照投弹的标准要求,必须达到38米以上才行,我不得要领,总是无法达标。为了帮助我提高水平,我们的小班长经常在一天的工作之余继续陪我加练。在他的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之下,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达标训练。

另外,各种紧急集合的情况也是军营训练的一大特色,这些紧急集合的训练时间从来都不固定。在集训比较密集的时间段里,我们晚上睡觉都不敢睡得太踏实,耳朵和大脑时刻处在警醒状态。集合哨声一响,哪怕是凌晨一两点,正在睡觉的战士们都得扒开被子赶紧起身,从床上跳下来拿着衣服一边穿,一边打背包。别看时间紧,随随便便打一个大被窝团子是不行的,必须棱角分明,有模有样才符合标准。有时紧急集合很可能是打好背包绕营房跑一圈便回来了,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练的就是战士的快速反应能力。

不过有一次的紧急出操任务让我印象深刻。大约是在1961年或1962年,蒋介石大肆宣扬要反攻大陆,我军也积极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我们连续3天徒步进行战备野营拉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