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过了三天,徐向前副主席就批复了“同意集中全军俄文力量全文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出大字本才行。”然后徐向前把这个文件给邓小平送去批阅,邓小平看后批复“同意集中全军力量全文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但不要出大字本,太浪费纸。”同时又批:“请华国锋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叶剑英副主席、汪东兴副主席过目,并转政治局各个委员。”
后来就听一个政治局委员说,22个政治局委员都签字同意。然后就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这本书。
1979年军委会议1号红头文件就发出来了“关于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问题”。下面列出来他们决议的那些东西,还提出邓小平主席批示:请总后批资300万,印15000套,发给军队团以上干部人手一册,作为必读书。
由此可见中央军委对翻译这本书是多么重视。对一本书的重视达到这样的程度,到现在为止,也再没有过。所以当时我都傻眼了,完全没想到,我是格外地欣喜!
从那以后,我不但有了工作,还挑起了重任。翻译人员调动、协作会议的文件、召开的地点都是我来负责的。就这样,历史把我推上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总编组组长的位置。这再次证明“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组里有33个编辑,有副师级的和正团级的干部,我只是一个副团级干部,却担任了总编组组长这么一个重要的职务。
为了这本书,动员的工作也非常庞大,全军28个单位,各个军兵种,包括总参、总政、总后、各军区等单位的俄文翻译全部被调过来了。有的转业复员了,有的改行了,也全部被调回来。除此以外,因为这本书还涉及到心理学、设计学、历史学等好多非军事专业,我们又和地方联系,从22个省市的49所大专院校,调用了387名专家学者参加这个工作。这所有的人员和资金全部由我们总编组来调控,这是很了不起的。
1981年,担任《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主编时留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担子非常重。在前期调研时,商务印书馆的王新善总编告诉了我一个非常沉重的教训:他们曾经组织翻译《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也是从二十多个省市的各个大专院校抽调专家翻译,但最后翻译出的东西没法用。因为各种译名不统一,成了“一锅粥”!俄语人名一个“伊万诺夫”,中文却可以翻成8个叫法,一条河也可以翻出好几种说法,这怎么能用呢?这就是由于他们没搞统一工作,组织工作失败造成的。
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因此,我们从他们那里汲取了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必须要先搞统一工作。所以我们立刻下决心,先从统一工作开始干。
我曾经在刘亚楼的领导下编写条令、教令、条例,他创造出109种方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首先统一军事思想。所以我也向他学习,第一步集中全力解决十七种标杆问题,就是要统一军语。要实现地名统一、人名统一、军衔统一、武器统一、院校名称统一,保障全书各种名称达到统一。这些涉及统一名称的标杆整理出来后,就都打印出来,人手一册。所有人在翻译过程当中,都必须按照这个统一标杆进行翻译。如果有新的问题出现,立刻反映上来,经过研究统一以后,再把这个词印给全军各个单位,大家再搞统一。这第一步就抓得很顺利,很有成效。
第二个工作就是为后续搞一些副产品,不再这样单打一,而是要搞系统工程,我们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工程。当时我要求各个单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做卡片,卡片的内容和格式都是统一的。做卡片的目的就是为编副产品做准备。我们要从1400万字的书中把新的军语术语都挑出来,再汇编成一本新书,而且把几十种标杆全部用上,让今后在全军翻译俄文书籍的时候都有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规格可以参照。
编纂《俄汉军事大辞典》的时候,由于这个项目过大,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能完成。我的领导李文瑞主任很支持我,他顶着压力对我说:“老孙,你能不能按时编出来?敢不敢立军令状?”我跟他说,一定能编成,要不然我们前期的几十万张卡片就都白白浪费了,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在编纂这部辞书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本来,这部辞书的编纂早已列为军科(1985—1990)的科研项目,上边满口答应给解决人力和资金问题。人手不够、资金短缺,上面答应给我解决,让我先打报告。后来还是我们自己用伦敦战略研究所的“小核心,大外围”的办法解决了人力不足问题。可笑的是,1990年大辞典已正式出版发行了,可我们打的报告还没有批下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987年 《辽阳日报》对孙维韬的采访
另一部《军事百科辞典》好不容易编好了,但出版又遇到了问题。我首先联系的是中国翻译出版公司,本来,我和经理已经谈好了情况,书也开始排版了,突然又起了风波不能印刷了。因为那个出版公司是属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军事辞典不是他们的出版范围,后来他们就决定撤销这本书的出版计划。我那时特别着急,这一撤销,稿费也不给我们了,书印了一半也出不来了,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下,我又主动去联系一个能接收这个烂摊子的下家——公安部群众出版社。我和社长于浩成谈得很投机,我还告诉他,现在这书已经排了一半,他们继续印可以节省经费。而且书印好之后,我会帮忙推销,保证出版社不会亏损。这样就打消了社长的后顾之忧,书又可以重新出版了。
书印出来后,我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出面在军队系统内部向各个兵种、各个单位推销这本书。我一共推销出15000套,出版社赚到钱了,社长很高兴。而这本书最终能顺利出版,我的心里也踏实了。
这套《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印出来以后,反映非常好,它在全国书籍评选中获一等奖。而且我们国家对这本书非常重视,它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莫斯科国际书展、北京国际书展,并获得了很多的赞誉。
苏联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杜新在参观时看到这本书,他看到这本书内容翔实,翻译精确,印刷精美,而且连插图都和原版书一模一样。他百感交集地跟我们说:“你们出这本书贡献太大了,我感到非常敬佩!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你们的书还编得这么好,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它不但按军委的规定时间结束了全部编纂工作,而且副产品紧接着就出现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编了《俄汉军事大辞典》、《简明军事百科辞典》和《苏联军事百科全书》(选译本)一套十种等好几本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写信向徐向前元帅报告该书出版的消息,他非常高兴,还亲笔给我写回信祝贺。那一天,我收到中央军委的一封信,信封上面写着“孙维韬收”,落款是“徐向前”。打开一看,信里是徐帅对这书的评价:“得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你们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看完信后,我欣喜若狂,立刻向院长报告。这下几个院长都很高兴,后来又叫我给《解放军报》重大题材编辑部主任曾光军送去。第二天,这篇稿子就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见报以后,徐帅的亲笔签字还在,但把抬头改了,把“孙维韬”改成了“军科”。这样稿子的题目就成了“徐帅致电军科,对《军事百科全书》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