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参加了大型钢锭模耐用性的试验研究工作,曾提出钢锭模成分修改意见并参加工装设计和规程制订。钢锭模消耗系数从每吨87公斤下降到每吨13公斤,工厂党委为此嘉奖,给我发了一等奖。
这项试验研究工作,是包钢钢研所牵头,炼钢厂和机总厂共同参加的项目。提高钢锭模的耐用性可以保证炼钢厂浇铸钢锭的正常作业和降低成本及钢锭模的消耗。
五是参加大型焦油精馏塔塔圈铸造质量攻关,解决了耐压试验不合格问题,合格率由原来20%提高到95%以上。
六是参加了稀土镁球墨铸铁试验研究工作,为重庆钢铁公司成功铸造了重达12.5吨的大型球墨铸铁轧钢机架;写了一篇论文《应用稀土-镁中间合金生产球墨铸铁》,推广应用包头稀土资源。
七是有一些译文译自苏联技术月刊《铸造生产》:例如《用塑料修补铸件》、《冲天炉富氧送风的经济效果》、《含20~24%铝的耐热球墨铸铁的机械性能》、《锡在铸铁中》、《提高铸锭机铁斗的使用寿命》及《铈对锰13钢耐磨性的影响》等,刊登在国内《国外铸造》月刊中。
我是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会员,曾多次参加包头市科协组织的技术交流会议。
1962年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1972年出席包钢机械总厂活学活用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苏联撤走了全体专家和相应的资料,对包钢建设是有影响的;对我来说,失去了和苏联专家交流的机会。我曾收到我做毕业设计的导师和曾参加过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马钢的革命老前辈的回信,后来和苏联同学、朋友写信越来越难了,就干脆不写了。这样俄语也就慢慢地生疏了,是一憾事。
在包钢十八年
两地分居
我和立成于1959年10月结婚,到1963年10月立成才从上海调到包钢。
包钢坐落在黄河以北、大青山以南一片砂石多于草的草原上。附近有一条昆都仑河,这是一条季节河,不下雨河里就没有水,河道上可以走人通车,下雨时波涛汹涌,夹着泥沙的水流能把人冲倒卷走,这样的惨剧曾多次发生。在河上游的山中建了水库,据说环境不错,很遗憾没能去一次。河两岸筑有石堤和宽阔的防护林。昆都仑河西部是厂区,东部是生活区,这样厂区和生活区拉开距离,有利于保护生活环境。
在厂区和生活区之间有一座昆都仑河大桥,是上下班的主要通道。在河里无水时,有几条小路可以穿河而过。上班的路较远,单身时我最开始在第三集体宿舍(以下简称三宿舍)住,每天到机械总厂铸铁车间上班要50分钟快步走,这样生活了几年。
1963年10月立成调到包钢后,于1964年我们借了一部分钱才买了一部降价处理的飞鸽牌二八自行车。三宿舍大门朝西,过马路是包钢二俱乐部,宿舍大院北面过马路是八一公园,里面的树木花草等都还未长大,宿舍东面是包钢医院。1962年我迁往第四集体宿舍。四宿舍东面是包钢招待所,仅隔着白云鄂博路。再东面是昆都仑区商场,它对面是包钢一俱乐部,隔着钢铁大街路。那时我们常去俱乐部看电影,这是当时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个俱乐部也是集会、文艺演出的场所。1964年五四青年节,立成当时担任包钢团委宣传部长,曾在这里召开的全包钢团干部和团员代表的大会上担任主持,并指挥到会人员高唱《青年团员之歌》。商场东面是包头市委大院,对面路南是邮电局。在四宿舍西面有专家招待所,设施比较考究,是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前接待苏联专家的地方。沿钢铁大街向西到底,路南是第二冶金建设公司大楼,路北是包头钢铁公司大楼。包钢公司大楼的西南角是包钢体育场,大型集会就在这里举行,立成曾在这里主持过1965年六一儿童节全包钢少年儿童庆祝大会。再往西走,过昆都仑河大桥就是厂区。
那时沿钢铁大街两侧建有许多街坊,多为红砖三层楼房家属宿舍,冬季有集中供暖。远处更多的是平房街坊,没有供暖,没有下水,环境较差。从四宿舍东面沿白云鄂博路向北走主要是二冶(即冶金部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的生活区,北面有一个恰特(蒙语,即剧院)。
当时我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这么大。
包头火车站在昆区的东南面,比较远,那时沿路没有建筑物。在钢铁大街东部有一个包头市专家大楼(现为包头宾馆),我们曾多次在这里参加科协的技术交流会议和活动。再向东是青山区的地方,有一座棉纺厂。在青山区,主要是内蒙一机厂、二机厂两个工厂,我的同学沈主同和王善来分别在这两个厂工作,立成在华东团工委时的同事金汇蟾也在内蒙一机厂工作。东河区在包头市的东南方,这是老包头市所在地。现在包头市和包钢的面貌已有很大变化,但总格局没有变化。
我在包钢住单身宿舍时,晚上没有事,就应工会之约,担任职工夜大的兼职教员,按教科书讲解高等数学,每月有6元酬劳。学生均为厂里青年职工,记得木模车间的一位工人高长春担任班长,学生们学习很努力,应该说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都成家了。
我到包钢工作的最初几年,过着单身的生活,但每年都利用探亲假和出差武汉的机会回上海探亲,和立成团聚。
夫妻团聚
其实我到了包钢以后,包钢的人事部门就发信到上海团市委,要把立成调到包头来。然而立成的单位不愿意放她走,她单位还通过上海市冶金局来调我。这样两边拉锯,僵持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上海团市委才放立成到包钢。
1963年8月间我就抵达上海接立成,当时她正借调中共上海市委工作,一直拖到1963年10月,我们才成行,带着立成体弱多病的母亲同去包钢。
到包钢后得知,由于立成的工作一时走不开,拖延了数月,所以原留着给我们的一套面积较大的两居室住房被先来报到的人住了。所以到包钢后,先安排我们住在招待所,不久分配至67街坊1222栋1号,是一楼,临街的厢房南头,一室半。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个条件算好的了,我们没有挑剔。
立成来包钢报到不久,当时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征求立成意见,因为就在立成报到的当月(10月)接到中央下发的文件说,从当月起,凡从地方调包钢的干部,不再套企业工资,一律按包头市地方工资标准套改。立成是从上海8类地区调到包头市6类地区,工资要少两个档次,从八十多元减到七十多元;如套包钢企业标准则可升至九十多元。虽然调令是在早几个月发的,可立成报到时已到10月间。立成听后,当即回答:“按中央文件办,就套地方工资。”
立成在包钢的近14年中,虽然从1970年正式任命为报社第一副总编,职务提升了,又因中央当时有文件“提职不提薪”,所以立成在包钢的十多年中,工资一直未变动。
立成到包钢后,开始在公司团委工作,担任过部长。1966年调到包钢报社,担任编委。不久报社停刊,直到1970年10月,包钢新党委成立,一批老干部“解放”,各级班子重建,立成被正式任命为报社第一副总编。开始阶段,由丁德宝主管总编期间,立成的担子还轻些,不久丁德宝调任氧气厂党委书记,就由宣传处处长林敏同志兼管负责《包钢报》的工作,她仅负责审看每期出版的《包钢报》大样,平日的每期四版稿件的组稿审改一直到出版的具体工作,都由立成负责,立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经常通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