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结婚
1959年6月我从苏联毕业回国。当时不允许我们立即回家探亲,而是先组织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事政治,听了一系列报告。中央领导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许多领导同志在怀仁堂前的广场上接见了我们,与我们一起合影。
1959 年10 月,叶振声、汪立成与立成母亲(中)在上海合影
这年正是建国十周年大庆,节前的一个晚上曾安排我们在天安门前观礼台上看了阅兵演练。在10月1日阅兵典礼时,我们归国留学生方队站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军乐队后面,正对着天安门,可以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等领导人。晚上到天安门广场跳舞联欢、观看焰火,非常开心、激动。
国庆刚过,立成请假到北京来看我,我到北京站接立成直接打车到中央团校招待所,就是现在的青年政治学院,在西三环附近。安排我们到中央团校住宿的是立成在华东团校学习时的班主任戴云同志,他当时在中央团校工作,他对立成非常熟悉,也很关心。
我们在北京期间,逛了很多公园,还在颐和园划了船,我们玩得很开心。接着就去拜访了立成的好友周觉轩,她当时在北京101中学任教,她的丈夫谢克林同志是华东团校二期二班我的班主任,对我和立成都很熟悉。当即他俩就动员我们在北京结婚,还说新房就安排在他们家。我们当时也动了心,立即打电报到上海团市委请示,但是上海那边回电,要我们回上海结婚。最后我就带着分配工作报到函和立成一起回到上海。10月20日我们到上海新城区人民政府领了结婚证,在立成单位上海团市委举办了婚礼。
举办婚礼很简单,也很隆重。单位给我们在招待所准备了一个房间,大概二十多平方米。团市委的同志们帮我们用两张单人床拼了一张“双人床”,屋里放了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两盘喜糖。当晚来了不少同志,屋里坐不下,窗外站满了人。团市委主要领导第一书记李琦涛、副书记张浩波、杜淑贞、潘文铮、蒋文焕等和立成母亲到场祝福我们。立成的入党介绍人黄崇友(现名黄允)和南通女师立成的同班同学成忻也参加了我们的婚礼。当晚很热闹,我们讲恋爱经过,唱了歌,记忆深刻,永生难忘。
1959年10月20日我和立成结婚,没住几天,我就去包钢报到了。其实我被分配到包钢工作有个小故事。原来我不是分到包钢,而是分到北满钢厂。因当时组织上为了照顾另一位同学,把我换到了包钢。那时候组织上还要我征求立成的意见,问要不要照顾,把我分配到上海。立成很坚定地回答:“不要考虑个人利益,只要祖国建设需要你的地方,都可以去。我的工作,青年团的工作哪儿都有,哪里需要去哪里。”我们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立成继续在上海团市委工作。我们开始了四年两地分居的日子。
后来得知,上海团市委希望留住立成,从我们结婚当年开始,就征得上海冶金局的同意,多次发信到包钢调我到上海,包钢不同意放。直到1962年底,立成到包钢探亲(前几年都是我去上海探亲,每年一次),包钢人事部门的同志直接找到立成面谈,问:“为照顾你们的夫妻关系,我们多次发信到上海团市委调你,后来回信说,你不愿意到包钢,是吗?”当时立成感到非常意外,回答说:“没有这回事,自己随时都愿意来。”立成回到上海,立即找到有关领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愿意去内蒙古包头工作。正好这时,上海团市委又接到包钢调立成到包钢工作的调令。直到1963年,我们结婚四周年后才正式团聚。
在包钢十八年
我留苏学习毕业后分到包钢机械总厂铸铁车间的大炉(即化铁炉)工段实习,及后续各工段实习,对我以后的工作确实有很大帮助,使我学到的书本知识具体化了。
1959年10月底我怀着满腔热情来到草原钢城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报到。在我国计划中的钢铁联合企业,当时包钢在鞍钢、武钢之后排名第三。1959年正值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初,周总理、乌兰夫9月份给包钢1号高炉剪彩出铁,标志着包钢从1954年起的单一基建转入边建设边生产的新阶段。生产、建设并进,一片忙碌、日新月异,充满着对明天的憧憬。
1960 年8 月,叶振声(后排右二)和包钢机械总厂铸铁车间部分技术人员合影
黄正琨和我到包钢干部处报到后,黄被分到中心试验所(后改组为钢铁研究所),我分到机械总厂,先在铸铁车间大炉(即化铁炉)工段实习。和工人们一起上班前会,讲安全,讲评前一天的工作,布置今天的任务和各人的具体工作。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如何修炉、修包、配料、上料开炉、控制炉况和出铁、观察铁水温度等一系列操作程序,并参与制订了稀土镁球墨铸铁的孕育处理工装和操作程序。然后在造型工段和清理工段实习,最后到车间工艺组学习编制铸铁件铸造工艺,包括确定木模结构。
机械总厂是供应包钢主体厂矿生产消耗备品和维修备件的工厂,全厂有三千多职工,5大生产车间,即金工、铸钢、铸铁、铆焊和锻造车间。如何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完善工艺、降低消耗是技术人员的主要奋斗目标。大渣罐,钢锭模、大底板是供炼铁厂、炼钢厂的大型消耗件,铸铁车间常年生产。
孟广太、曹洪增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是生产这些产品的骨干。当时印象深刻的人有车间主任张春迎、副主任冯连胜、车间党支部刘书记、技术组长伍贻善,技术员刘志尧、曾鹏飞、李中强、裴承天、冯勇明,铸铜工段长王忠臣,造型班长王德义、熔铜班长刘师傅等。大多数技术人员是沈阳冶金专科学校毕业的。当时最谈得来的是刘志尧,原籍广东,为人正直忠厚,业务精益求精。当时粮食有定量,他是工艺员,定量低不够吃,我是实习,定量和工人一样43斤,每月都送他几斤粮票补贴。
铸铁车间办公室在小二楼的楼上,楼下原为食堂,后改为木模工段。下班后和工人们一起在车间大浴室里洗澡。在车间不但学生产技术,而且学了不少生活常识和人际交往经验,也体验了工人的生活和感情。
后来我被调到厂部技术科铸铁工艺组,有徐光迪、杨德富和我共3人。
因工作关系,我和马路对面的钢研所的几个研究室联系密切,联系较多的有黄正琨、谭弼亚、王文祥、黄开炫等人。我也常到本厂铸钢车间、金工车间、锻造车间、铆焊车间和毛坯库去联络工作和学习。
包钢是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且富产稀土金属和铌,为此成立了稀土研究所,我校乌拉尔工学院研究生刘文淮在此工作。包钢钢研所研制的含铌钢用于轧制石油套管性能独特。我曾参观选矿厂、洗煤厂、烧结厂、焦化厂、制氧厂、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无缝钢管厂、大型厂、废钢厂等,包钢很大,一天只能到一个厂,遗憾的是没有去白云鄂博参观铁矿山。
1959年10月至1977年2月在包钢机械总厂期间,我的工作成果主要有:
一是参加了大型高炉的紫铜风口水套的铸造质量攻关,设计了全部专用工装和工艺参数,改进了浇注系统,起草了操作规程,成品率由30%提高到80%以上。
二是主持并组织了矿山大型破碎机的锡铅青铜大套铸造工艺攻关,使它质量稳定。
三是对轧钢机用高强度铝青铜轴瓦、轴套采用冷型铸造工艺设计,使产品质量合格,成品率在98%以上。
以上三项都是根据金属(合金)凝固理论,和对工件特点的分析,而设计的金属模具和浇注系统所成功取得的。高炉风口水套是高炉炼铁的关键备件,批量大,提高它的耐用性可保证高炉正常运行,少停炉,多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