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淡泊明志--叶振声回忆录 第19节

点击:

1994年我满60岁,他们3人和我一起在南宁庆祝,还送给我一个小钱包作为纪念,别有风趣。

这次来访的成果,水净化处理工艺由俄方在俄试验并最后确认,按合同要求在1994年5月底再次来华时,交给车河选厂付诸实施。而碳酸锰选矿合同,由于中方无法落实经费而未执行。

 2005 年3 月23 日,叶振声(左二)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捷里索夫(右三)、

原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陈义初(左三)、俄罗斯专家嘎里奇(左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儒(左五)、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国柱(右二)、

北京友合攀宝公司董事长潘友长(右一)等好友相聚在北京

捷里索夫和帕特考夫斯卡娅推荐的关于建筑防水剂的信息,包括配方、资料和样品,在桂林试制成功,验证能有效保障建筑墙体防水,并投入了小批量生产。

我和捷里索夫的友情是真诚、亲密的。2000年的元旦除夕夜,我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后,就是在他家里度过的,和他老婆孩子全家一起吃年夜饭,守夜看电视、讲故事等。最近一次会见是在2005年3月23日晚餐会上,他带领儿子谢尔盖和专家嘎里奇到北京的大兴经济开发区来和潘长友的北京友合攀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做技术交流和合作,参加晚餐会的还有张国柱、原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陈义初、李立三之女李英儒等老朋友。

技术引进

其他(翻译和通信联络)

1997年1月下旬应桂林电机厂的邀请,我到该厂担任翻译,协助接待圣彼得堡黎明电机厂来的以马尔达诺夫厂长为首的5位专家,还陪同去了杭州电机厂一趟。为桂林电机厂和圣彼得堡黎明电机厂的专家们开辟了沟通渠道,过去沟通不畅,并不是专家们不愿介绍经验,实际是翻译不到位造成的。当年4月我去圣彼得堡时,马尔达诺夫厂长还托我带信给桂林电机厂。1999年5月12—16日我邀请桂林有色矿地院留苏同学陈明扬一同去应桂林电机厂的邀请,到该厂再次担任翻译,协助接待圣彼得堡黎明电机厂的客人。

1992年9月21日—10月1日我经引进办批准邀请我留苏时的同班同学、俄乌拉尔重机厂副厂长帕里托夫(ПолитовЕ.П.)夫妇来华访问。住在桂林榕湖饭店,曾到厂里讲课、参观,参观了有色加工厂挤压机;到家访问,由立成和我陪同他俩游览漓江、阳朔和购物;受到副市长的接见。26日我们到北京,到留苏同学周彦邦家里和老同学们(有武守义夫妇、王善来、韩临光)晚间聚会,其乐融融,还去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参观了颐和园、长城、十三陵等。

1997年我经引进办批准邀请卡拉姆辛院士于6月来桂林。我和卡拉姆辛的相识是由捷里索夫介绍的,我们都是俄罗斯国际环保科学院的院士。卡拉姆辛于6月14—21日在桂林,我陪同他参观了玻璃厂、香料厂、糖果厂、罐头厂、林业机械厂和冶金机械厂等,除这些厂的相关工艺技术外,还提到离心机和半导体空调,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和应用。后来还陪同广西的朋友周寓麟和北京的冯新勇等分别到莫斯科访问卡拉姆辛,多次商讨合作事宜。

还有不少我曾经经手的引进项目,如多晶硅新生产工艺、高强化纤生产工艺、真空镀膜工艺、超临界萃取工艺、半导体空调器、安全柴油、制取纳米级金刚石和制取宝石级金刚石等等,多数无果而终,仅少数有阶段性成果或立功受奖。

2005年10月26日应桂林一公司原我厂的技术骨干王洪民的邀请,我协助他们和俄罗斯的民营公司联络,是俄方公司先从网上找到金达公司并发传真过来探路的。俄方拟购YFC16双金属触头自动锻压机床。经过我来回通信联络和有关技术文件的翻译转达,俄方保尔和阿历克赛2人决定来桂林考察,从2006年4月20—29日,由我全程接待陪同,他们参观了金达公司的生产厂和产品(机床)、电科所的双金属触头生产线,达成了采购以机床为核心的生产线的意向。经过多次通信交流,形成了合同文稿于2006年8月10日最终达成一致,签字生效。于2006年11月15日从桂林发货,经深圳海运,2007年1月25日货到对方公司后,金达公司派安装调试人员郭涛于1月22日离京赴俄安装调试,于2月11日春节前返抵桂林。至此,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合同。此后,多次答疑和订购备件、消耗件、收发货,都通过我来回翻译转达,结成了友谊,也是一种乐趣。第二份合同(2台机床)于2008年2月签约并完成。王洪民于2008年6月7—14日去莫斯科参观展销会和洽谈,是我联络促成的。这项联络工作,增购机床和服务,订购备件、消耗件、收发货,还在继续。

家人和生活

一家团聚

直到1979年夏,冶金局主管人事的副局长征求立成的意见,为了照顾夫妻关系,拟调立成任桂林冶金机修厂主管政工、人事的副厂长,同时也告诉立成,刚从包钢调到矿产地质研究院任党委书记的壮族老干部韦克同志也提出要调立成去矿产地质研究院任办公室主任。

立成考虑到和我在一个单位不利于开展工作,愿到矿产地质研究院干具体工作。所以立成在我调到桂林近两年后,带着两个孩子到桂林和我团聚了。立成在矿产地质研究院任办公室主任不久就调任宣传科长(后改名为宣传部)。这期间她开展了不少宣讲活动,1987年在离休前又担任过一段时间院机关党支部书记兼管全院统战工作和老干部工作,行政级别正处级,离休后享受厅局级医疗待遇。

立成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曾有两位先后协助她工作的干事,徐振超同志和巢正新同志,前者调任物探室主任,后者在立成离休后提升任院党委副书记。

矿产地质研究院最初名为冶金部地质研究所,是冶金部直属的事业单位,“文革”期间从北京迁到桂林,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该所就划归有色总公司直接领导,改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

我到厂“蹲点”时住在办公楼的一间空办公室里。在我被调进厂不久,新宿舍四层的楼房建成了,单位照顾我,分给我第三层最大的一套,两居室,卧室是南北隔开的套间,有独立厨房和厕所,过道是没有遮挡的阳台,面积四十多平方米,虽然不大,当时在厂里已是条件最好的了。二层就是厂党委书记韦元义家。立成刚调到桂林时,曾在厂里住过几天,后因到矿地院上班太远,骑自行车要45分钟,葆青上学也不方便,所以在地质学院里临时要了一室住房,是和另一家合住在一户里。

当时葆青已转学到桂林民族师范附属小学读三年级,平时和立成一起生活,中午由葆青到食堂去打菜打饭打开水。那时葆青才9岁,在打饭窗口前不够高,脚下要垫两块砖头;打水时铝壶装满开水后,拎不动,就一步一晃地往前走。现在立成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开水烫了不得了。不过也多少给她锻炼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

叶民转学桂林中学插班初三,经过考试,开始时,准予插进普通班,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下学期被调进重点班。那时桂林中学在甲山,位于猴山下,比较偏远,但很清静,环境优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它的前身是德洁中学,是李宗仁第二任夫人郭德洁创办的。桂林中学距离我们厂比较近,沿桃花江边公路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了,所以叶民和我住在厂里宿舍,叶民自己到食堂买饭菜吃了上学去,并不让我操心。我在工厂待的时间比较多,在家待的时间比较少,晚上也常常在厂里去探望请来的老师傅们,很少和同住一起的儿子聊天。特别是当时正值他初中快毕业阶段,全靠他自己约束自己。值得欣慰的是儿子学习自觉性很高,最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市重点桂林中学高中部,并住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