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淡泊明志--叶振声回忆录 第17节

点击:

全国性的学会活动主要是两个:耐磨合金(以高锰钢为主)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牵头;全国铸造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曾受聘任第二届标委会委员,该委员会由沈阳铸造研究所牵头,每年一次会议,审议全国的铸造标准和修改方案。由于参加会议,我有机会到全国的许多地方,如西安、承德、北戴河、黄山、张家界、普陀山、千岛湖等地。

在桂林期间,我参加了多方面的学会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所以不少人说我是科技型或教授型厂长。这里包含多层意思,褒义为主,是说我力主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设备更新,重视培养新生专业人才,决策富有前瞻性。贬义也有,学究气重,“臭老九”清高,不懂关系学,没有官场经验。再一层贬义,是我不懂商贸和金融,也有怕沾边的想法,这对搞企业的人来说,是极不明智的。可能是当时所有制体制所限,使我陷入了误区,也使我无法聘请更多的专业能人来辅佐我,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技术引进

在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1988年11月1日到4日期间,关于人工晶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电表厂由中国人工晶体研究所主持召开,苏联人工晶体研究院专家雅茹茨基和苏联科学院的米沙及另一位博士共3人应邀来参加会议,我特意去拜访,请他们参观了本厂和金刚石厂、芦笛岩,与他们建立了友情,也激起了我重访苏联的念头。

1990年7月乌拉尔工学院通过校友会发函给我,邀请参加校庆。我也曾想应邀前去,但去南宁办理护照,未获批准,深感遗憾。

1992年6月,根据中央精神,经国家科委到桂林市挂职的梅定国副市长推荐,我公费随广西赴俄考察团(以财政厅厅长韦鼎桓为首,成员包括广西引进办庞宗权、区科委谭文运、区外贸卢可兆等共7人)到俄罗斯莫斯科(第一站,也是邀请单位,俄建材研究工程中心,主任是比克宝,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参观访问都是他们联系安排并派员陪同的)和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地参观访问,我还写了考察报告,为后来的技术引进工作开了头。

我在俄罗斯找到了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的、20世纪50年代曾和中国留学生同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一见如故,深厚友谊溢于言表,使我深受感动。尽管中苏间多年来缺少来往,在人民中间的友谊仍然如此热烈的保持着,他们为我们安排食宿,陪同参观久违了的风景名胜,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让我们参观车间设备和产品,给我们介绍新朋友和新技术。仅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1992年送给我一本刚编好的可供合作的项目目录就有两百多项(我在次年3月译完)。这些都为我有选择地“引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92年6月我第一次出行遇到的困难首先是语言关,由于多年不接触俄语了,听起来就很吃力,反应慢,而讲更吃力,开始几天几乎开不了口。好在当时是随同广西考察团一起走的,团里的翻译是留苏同学关希彭,他已有练习在先,基本恢复了语言能力,他帮助我度过了第一关。

当时苏联刚解体,通货膨胀严重,卢布贬值,物资匮乏,不少人把自己家里的一些存货拿在手上,站在路边排成一行,默默地等候买主。人民情绪波动,喜忧各异。相隔三十多年故地重游,我的感受是心酸的,是对心目中的圣地的形象极大的伤害。

1993年2月3日我和广西桂林外贸公司的蒋孟全、谢项恩相识,从4月26日至6月7日陪同蒋孟全、谢项恩和马柞义,经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去俄闯荡,由圣彼得堡有色设计研究院捷里索夫院士等接机并安排住在工学院留学生宿舍楼,曾会见在那里工作的高景观教授一家,和中国驻圣彼得堡陈领事。

在有色设计研究院扎罗嘎茨基院士处取回了圆锥惯性破碎机-400全套图纸和商谈换货协议。去叶卡捷琳堡会见了母校乌拉尔工学院的同班同学,时任乌拉尔重机厂副厂长帕里托夫和留苏同学王季庄及其儿子武宇澄,取了流态砂混砂机等资料,参观母校、重机厂和钢厂薄板生产线,洽谈钛白粉项目等。

我在莫斯科曾见到留苏同学武守义、庹鹏、胡立声、诸文虎等。到阿历克山德罗夫再次会见雅茹茨基。由蒋孟全的朋友康恰罗夫接待去了科罗姆诺市参观、洽谈生意。1993年9月15日到10月13日,我陪同蒋孟全、谢项恩和马柞义第二次经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访问,商谈贸易。而我重点和扎罗嘎茨基、萨博洛夫、别里斯基等洽谈400型圆锥惯性破碎机样机易货协议。

下面是几个专题:

圆锥惯性破碎机

圆锥惯性破碎机是对传统圆锥破碎机的运行机理的重要突破,它的结构设计建立在以下的破碎理论上:固体物质一般由众多分子团组合而成,其界面的结合力相对薄弱,如果对固体物料施加小能量高频率多方向的冲击,物料会不断受到挤压和剪切的应力,在界面上形成裂纹,直至破裂。实践证明,圆锥惯性破碎机和传统的矿山圆锥破碎机相比具有破碎效率高、能耗低、噪音小、粉尘少、产品粒度易于调节、维修操作简单、整机重量轻、无需坚固水泥基础等特点,可以广泛适用于破碎矿石、建材、陶瓷、耐火材料、铁合金、硬质合金、铁屑、木头、饲料和食品等。

该产品是圣彼得堡有色设计研究院再生技术研究所的专利,整个系列从小到大共10个型号。专利持有人是扎罗嘎茨基院士。日本企业曾高价购买了个别型号的专利使用权。在我1992年6月第一次到访时了解了产品结构并确认我厂有能力制造时,我就当机立断,决定引进合作生产,得到了捷里索夫院士和扎罗嘎茨基院士的积极响应,可谓一拍即合。

我回国后经本厂领导共同决策并获有关上级批准,随即邀请费道托夫院士、捷里索夫院士和扎罗嘎茨基院士来华进一步协商。 

技术引进

 叶振声“生态、人与自然保护国际科学院”院士证

在1992年9月15—21日和1992年12月15—25日,他们两次来华,到厂里考察工厂的生产条件,并讲解了有关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用小型样机演示,经过双方协商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决定成立合资企业,取名桂涅公司,意为桂林和圣彼得堡的涅瓦河,委托我负责管理。后来我又几次赴俄取回多个型号的全套生产图纸和说明书,逐一翻译,投入试生产。

为避免走弯路,1994年我们完成了以用服装换样机的易货方式买样机回来参考。经过努力,生产的圆锥惯性破碎机成品销售给有色矿山企业使用,取得成功。此后,在1994年经申请在中国取得了专利(ZL94207896.9)。同时,留苏同学张国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教授,也是捷里索夫和扎罗嘎茨基的同班同学)和我于1993年2月共同译校了《圆锥惯性破碎机》科技专著,并在1993年组织出版。

整个引进工作得到了桂林市梅定国副市长和国家引进办高度关注和支持。该合作项目获国家(外专局)颁发的1997年度友谊奖。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于1993年5月5日、国际环保科学院于1996年9月分别举行仪式授予我外籍院士证书,备感荣幸。

德赛磨机

1994年内蒙古乌海市的煤矿企业有意向寻找细磨高岭土(煤矿副产品)的磨机,成品用于造纸填料等。我接受任务后,向老札和老捷请教,他们推荐用德赛磨机,并经介绍认识了爱沙尼亚粉碎技术研究所的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