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磨机的破碎机理是:两个各装有2~3排叶片的叶轮,对扣在一起,相向高速转动。原料粉从中心进入磨机叶轮,在原料粉向边缘移动过程中,受到两个叶轮上叶片的多次反击、粉粒的动能量逐级增大,最后从出口出来时,瞬间就已被破碎成细粉了。该设备的特点是:结构紧凑、效率高、能耗低,有内置分级功能,产品有活化效果,可以设计成为粉体和液体混合的搅拌机(搅拌后的产品经久不会分层),设备不需要特殊基础。
由于爱沙尼亚粉碎技术研究所的贝拉等已在多个国家申请了对该磨机的专利保护,因此不转让技术,只能以相对的高价购买,所以限制了该磨机在我国国内的推广。经和贝拉通信商定,1996年9月我从国内带20公斤内蒙古乌海高岭土原料样品,费了周折才到圣彼得堡,贝拉坐火车来圣彼得堡取样品,回塔林做试验。这是我第一次和贝拉见面,并邀请贝拉到蒋孟全租用的办公室谈判和工作午餐,后来贝拉多次对这个中西结合的午餐表示赞赏。晚上我和蒋到火车站送行并把原料样品给她送上火车。这次见面过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试验成品样品返还给了业主,但最后没有结论,仅作为和贝拉合作的开始。
后来又接手替广西灵川鼎盛公司联系粉碎方解石,我以同样方式送样品去塔林试验。但将成品样品带回国后,灵川厂因内部管理分歧而停业。1997年4月27日到5月2日期间,我第一次去塔林,参观了研究所的车间、试验室等,也参观了塔林老城等名胜古迹,很有新鲜感。
1997年9月4日我到句容探望小姑母孙仲荷和表弟曾鹤松一家,谈到粉碎方解石和滑石粉的技术引进情况,曾鹤松有资金,做皮革生意因环境污染难以为继,愿冒风险来引进磨机,因为桂林有优质原料,这样就敲定到桂林来建厂,租用桂林钢厂一个闲置厂房。1998年5月我和立成等访问圣彼得堡时,因被拒签去塔林,贝拉于5月23日乘火车赶来和我们在苏维埃宾馆会面。
1999年初磨机经广州运到桂林,贝拉、奥列夫、安德列等一行4人1999年4月10—25日进行安装调试。经试验,磨出的滑石粉产品粒度达到合格指标,这样就确定,磨机用于生产10微米以下的滑石粉。调试期间,桂林市王副市长曾来视察。在实际操作中,曾鹤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精神,克服了困难,维护和改进了设备不足部分,如消音、收尘、焊补转子、包装、分级、更换配件等,还请安德列1999年8月1—18日经香港再度来服务了一次,使产品达到客户要求。后来2003年,因桂钢撤销,厂房拍卖,不得不迁出桂林市区,到偏远的龙胜县斗江,和乡镇企业联合,同时保证了原料供应,并对分级设备做了重大改造,生产经营和效益均好。这是我引进的第一台磨机,总地说来是成功的。
2000年底,我移居北京后,协助好朋友冯新勇、商召成立了一个小公司,我负责技术,冯新勇全面负责,主营推广原苏联爱沙尼亚的德赛磨机。可用德赛磨机的行业很多,如油墨、涂料、活化水、石英粉等等,最后落实的是用于生产超细滑石粉(最大粒径小于5微米)和生产钛白粉(中位径0.28微米或2微米)。
用于生产超细滑石粉(最大粒径小于5微米)的磨机,是龙广公司的侯仁华总经理和秦正年工程师到桂林钢厂看过磨机生产情况后,经过反复协商,达成进口两台的合同。公司副总杜东林、秦正年在冯新勇和我的陪同下在2002年初到塔林去考察过。2003年磨机到龙胜新厂。3月31日奥列夫、安德列、库鲁、甘纳4人抵京,次日抵龙胜,贝拉晚7天到达,在我的陪同下组织安装顺利,到调试时不太顺利,粒度指标合格,产量和连续工作时间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迟迟不能验收交接。大个子库鲁4月3日还因心脏病发作晕倒住院,还一度失去理智,我不得不跟着陪床7天出院。安装调试期间,我多次陪同在龙胜和桂林采购配件。时间一再延长,到8月12日贝拉等离龙胜返京回国,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其实磨机本身是成功的,问题出在配套设备的配置上,如包装机和收尘器、输出螺旋和分级机等。后来,还是我和秦工采取改进措施,又请黄和生师傅协助,解决了正常生产(包括生产10微米产品)问题。
2004年7月9日贝拉、安德列、库鲁到京,12日到安徽铜陵安装生产钛白粉(锐钛型,中位径0.28微米或2微米)的磨机。这个项目里中方提供的辅助配套设备配置有不成熟的问题,负压一时难保证,分级和包装也不理想,磨机的添加剂装置达不到要求,等等,所以调试的时间拉长了,一直到9月8日打粉成功,放鞭炮庆祝。
技术引进
金刚石
2010 年10 月25 日,叶振声(正面右)和斯米尔诺夫(正面中)、徐燕军(正面左),昌平聚会
因为我在桂林厂里开发了人造金刚石液压机和生产人造金刚石,所以我对开发人造金刚石制品很感兴趣,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和新颖的产品,因为这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带着这种心情在俄罗斯曾两次参观了阿历克山德罗夫人工晶体所,参观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和产品,人造宝石,拉单晶硅等,去新图拉市参观触媒、压机和金刚石生产,在圣彼得堡参观了人造金刚石厂和陶瓷(立方氮化硼CBN)刀具刃具厂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碳素材料教研室及其实验室。在国内和冶金部地勘局、燕郊金刚石厂和桂林有色矿地院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超硬材料方面俄方的联系人有雅茹茨基、扎罗嘎茨基、尤哥夫等,特别是经尤哥夫介绍,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斯米尔诺夫教授相识。
由我全程陪同并翻译的三次斯米尔诺夫访华:尤哥夫和斯米尔诺夫第一次来华是1994年12月13—29日,曾在北京、桂林、南宁和北海等地停留,到过北京化工学院、燕郊金刚石厂、桂林冶金机械厂、林业机械厂、迪奥特金刚石厂和广西科学院等单位参观、座谈,探讨在超硬材料生产、镀覆、碳纤维和发光板等项目的合作前景。斯米尔诺夫第二次访华是1996年4月30日—5月13日,曾在桂林冶金机械厂,矿地院试验厂和迪奥特公司、北京人工晶体研究所访问和讲学,希望推广镀覆和钻头工艺技术。1997年12月9日—29日斯米尔诺夫第三次来华,这次他的夫人柳芭也到中国来了,在成都工具量具研究所讲金刚石镀膜的课程。
此后多年来我一直和斯米尔诺夫保持着联系,直到2010年4月22日他发来新纳米镀覆技术与新热沉材料的宣传资料,我在5月5日把信息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同学们,终于2010年5月18日留苏老同学江君照回应,把该项目推荐给北京一公司副总经理徐燕军,该公司也在研制这一产品,所以有意邀请斯米尔诺夫来京到昌平科技园的厂房进行技术交流。
斯米尔诺夫在2010年10月22—29日成行,由我到机场接送,住在昌平3天陪同翻译,进行有成效的技术交流,达成协议,斯米尔诺夫带金刚石样品回去做试验。厂方接待很周到、热情。公司3位老总和江君照、罗锡裕等老专家都出席了,说明公司领导重视。斯米尔诺夫带着金刚石制品样品,于2011年4月4日到京,做复核检测试验,14—15日双方对试验报告进行研讨,对本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可信性予以确认,同时拟定了双方合作共同进行市场调研的新协议,为下步引进技术,建设生产线做好前期工作。
选矿和水净化
应广西地矿局的邀请,圣彼得堡有色设计研究院捷里索夫、帕特考夫斯卡娅、阿尔久欣娜等一行3人于1994年1月4日来到北京,由我接机和全程陪同,在南宁参观了自治区地矿局试验中心。
我陪同他们于9日、10日两天在大新县夏雷碳酸锰矿考察,参观了矿区,采集了碳酸锰矿样,讨论研究有效的选矿方案。我国碳酸锰矿藏丰富,但选矿收得率低,选矿工艺亟待改进。11日我们返回南宁,赶赴金城江,13日到达大厂矿务局车河选厂。当地的水源地是水库,也是职工和居民的饮用水,受到环境污染,我们对水源地进行了考察,并对水质进行了分析,利用当地的资源做过滤载体对水净化方案做了试验和探讨,签订了合作协议。18日到来宾冶炼厂参观,讨论渣料利用等问题。19日我们返回南宁,参观了南宁冶矿厂,还和有关人士对开发破碎机和防水剂等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