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留苏学人,点铁成金--王殿儒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留苏预备部放飞梦想

分专业异常机密

一年的准备工作,我们只看到了准备衣物这一部分。至于这么多人,谁适合什么专业,政治条件怎么样,国家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苏联都接受什么专业,从中央到具体工作人员为之所做的准备工作都非常复杂。

分派专业的时候相当机密,有人把我叫到主楼二层的一个房间,屋子外面谁也看不见,门也关得严严实实。主管分专业的人坐在那,给我几个字:“你学这个,看明白了吗?”我仔细一看,是“热物理反应堆设计安装及其运转”。

“看明白了吗?”

“看明白了。”

“背下来了吗?”

“背下来了。”

“有对象没有?”

“有女朋友。”

“不能让她知道。父母健在吗?”

“我妈妈在,但我妈妈也不懂。”

“任何人不能告诉,只能你一个人知道。你要遵守这个纪律,能做到吗?”

“能做到。”

到底什么内容,我也没好问。内心一大堆问号,“热物理”,物理还分冷热?反应堆,大概就是原子能反应堆。“设计安装及其运转”,什么是“运转”?当时以为是“运输”呢。心里还想,原子能反应堆到处有放射性,是不是拿厚厚的铅皮包上,这也不行啊,那么大个东西,得多大个火车拉得动。自己一边瞎想,一边还想着将来能否在运输方面有点创造。

临走的时候,中央的领导在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亲自讲话,嘱咐我们到那好好学习,并且预祝我们学有所成。

七昼夜火车赴苏

我们坐火车经过唐山的时候,车停了一下。我三哥专门从家走了130里路到火车站,还带着他八九岁的儿子。我心里特别感动,分别时也有些不舍。

我们在火车上待了七天七夜。四个人住一个包间,相当于现在的软卧,吃的是小灶,感觉已经上天堂了。生平第一次坐那么远的火车,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兴高采烈,在车上侃侃而谈,但唯一不涉及各自的专业。

国际列车在我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是满洲里,之后就出国了。因为中国和苏联的轨道不一样宽,所以车厢要被吊起来,换到另外的轮子上,然后再开进苏联。车到苏联后,列车员就上来欢迎我们,使馆也有人来接。

车里放着广播,记得有句艾青写的反映中苏友好的诗:“列车过了匹司堡,接客的人儿进了车厢……面汤里放的是鸡的翅膀”。我心想鸡翅膀没几口啊,那怎么吃啊,还费心写在诗里面。到现在才知道,鸡翅膀比鸡腿好吃得多。火车有一整天都奔驰在贝加尔湖畔,真是漂亮!大家笑着说,苏武要是能到这儿放羊也不错。当时觉得远东人有点像中国人,现在才知道,历史上苏联的远东地区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

我们乘坐的国际列车接近了向往已久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一进郊区,大家都激动地向窗外张望,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列车到达了雅拉斯拉夫车站,驻苏使馆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已经在那里等候了。我们按照名单,上了不同的车。至此,我才知道自己被分到莫斯科动力学院。

留学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国家层面的留学,我作为两万分之一,到社会主义天堂求学,得到了专业严谨的科学训练,并和学校的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斯科动力学院堪比清华

莫斯科当时有两所重点院校,一所是莫斯科大学,有点像北京大学;另外一所是莫斯科动力学院。虽然叫“动力学院”,但在当时的名气、地位同清华大学一样,它是苏联一所高级的技术工程学院。

莫斯科动力学院为中国培养了几百人,最早的一届中国留学生有三分之一在那里学习。1948年,新中国还未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便意识到国家需要技术人才。于是选派了21个干部子女、烈士子女辗转去到苏联,其中有七人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求学。这七人中有李鹏,有后来做了建设部长的林彪的侄子林汉雄,还有回国后成了水利将军的崔军同学。之所以选择莫斯科动力学院,是因为列宁当时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莫斯科动力学院主要的研究方向便是能源、电气化。

来到社会主义“天堂”

过去有句话叫“社会主义是天堂”,来到莫斯科真有进到天堂的感觉。生活好像一下子变了样,上了一个台阶。他们的桌子上全盖着桌布,是用漂亮的塑料做的,洗手间也比国内的干净。刚建成的莫斯科地铁是全世界最深、最漂亮的。地铁里一半人拿着书看,因为深,两个人在地铁上谈恋爱,一聊可以聊半天。坐地铁去农展馆,印象中金碧辉煌的。莫斯科给人的印象确实是个大都会,那时的北京跟莫斯科相比差很大一截。

到苏联我还比较适应,但语言还是跟不上。当时大家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这个”,俄文叫“艾达”(俄音),到了商店,买什么用手一指:“艾达”。我适应得相当快,同学们都围着我问诀窍。我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拉下脸皮,努力说。

上大课的时候大家在合班的阶梯教室上大课,同学中有朝鲜人、越南人、德国人、波兰人,还有阿拉伯人。莫斯科动力学院一下子多了几百个中国人,有着相似的面孔,穿着一样的衣服,操着一样听不懂的语言,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中国人学习最刻苦,影响也最好,但因为语言还有理解能力的问题,中国学生虽然比苏联学生付出多几倍,但成绩却强不了多少。

1959年,优等生王殿儒,刊登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校刊

专业课就去小教室,刚开始大家都是原子能专业,到三年级真正分专业的时候,苏联出现了“工程热物理”。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司来了通知,把原来派去的12个人拿出一半,攻读这个专业,我也在这六人之列。于是一半人继续搞原子能,另一半人搞导弹飞行这方面相关的最新技术。

大家都非常努力,身体上扛不住。留学生管理者向我们传达中央的精神,要大家不要太累,要注意身体、按时睡觉、保证睡眠。

刊登在苏联最权威媒体《真理报》上

 

1959年国庆前夕,刊登在苏联《真理报》上的照片,大家在遴选用于展览的照片

左起:热力系研究生房德忠、外语教研室老师库拉金娜、热力系四年级学生王殿儒、热力系苏中友协秘书依波利多娃

1959年国庆前夕,中苏两国关系还比较好的时候,前苏联最权威的媒体《真理报》要刊登中国留学生学习的照片。当时找到了我和另外一个研究生,还有学院留学生的负责人。

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莫斯科动力学院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学校里中苏友好。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举行了一个很大的展览会,我们中国的朋友在准备这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