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而且部长们都要亲自参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还要精心策划。我选择了煤矿工人作为调研对象,而且要求对方必须选择下井的第一线矿工,因为他们觉悟高,党性强。
调研会的这天上午,我陪着领导进入了会议室,看见了二十多名工人已经坐在那里等候了。他们是值夜班的下井工,刚从井下上来,大部分人的脸都没有洗干净,带着疲倦的面容,露出雪白的牙齿,在热烈鼓掌欢迎我们。
宾主寒暄后,由我说明来意,我讲到:“最近国际上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这面大旗就要由中国扛了,工人阶级是我们的领导阶级,我们要肩负起这个历史重任。我们今天来调研,就是要了解你们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是怎么想的,都在想什么……”
我们一个个拿出笔记本,一手执笔,一手按在笔记本上等待记录。
工人们面面相觑,有的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们,有的窃窃私语着不屑一顾。
沉默,沉默,我们和工人们默默对视着……
“前几天,我们不是还给大家读过报纸吗,你们都说话呀?”矿区的领导急不可耐地打破沉默。
可是会场依然悄无声音,大家都缄口不言。我有些耐不住了,脑门儿都沁出了汗,因为我的压力是最大的。
领导终于不满地看了我一眼,他说话了:“我们矿工是纯粹的产业工人。当年中国的工运就是首先从安源煤矿发起的,今天我们同样是反和平演变的急先锋。我们带头要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抵制复辟资本主义,否则我们就要吃两遍苦,遭两茬罪……”
“大家随便说说,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们仍在反复地启发着,但他们就是启而不发。
沉默,又是沉默,空气好像被凝固了一般。
“我说!”一个中年矿工终于打破了尴尬的僵局站了起来。我们众人像迎来了救星一样,拿好纸笔,准备记录。
“我们就是个窑黑子,‘白天受,黑夜×’,你们非要问我们想什么,除了这我们什么也不想啦!”
“现在最要紧的是吃饭!”另一个工人附和着。
啊?吃饭!我们都愣住啦!会场忽然传来一阵阵的笑声……
事业进程
彩电思维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加班,突然市领导来了电话,说想和我聊聊。
“我给你提个问题,”他说,“彩色电视为什么好看。”当时彩电刚刚开始在市面普及,我也借钱买了一台。
我随即答道:“彩电五彩缤纷,当然比黑白电视好看啊!”
“你是搞理论的,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只看了事物的表面……”领导的看法让我觉得很有深意,可是我想了半天还是答不出来。
“彩电之所以好看,是反映了物的本质,”他侃侃而谈起来,“你看,红旗是红的,树木是绿的,它在彩电中能真实地表现出来,如果是黑白电视,那只能是黑白两种颜色啦!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要有彩电思维,不能只是黑白思维。黑白思维是幼儿思维,你看孩子们在看小人书时,只会简单地说这是好人或这是坏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简单的思维划分好坏。我们的思维应该是多向的、多元的,不能只是非此即彼。”
“您怎么提出这个道理的呢?”我也来了兴致,想知道个所以然。
领导缓了缓对我说道:“那是‘文革’我在蹲监狱中悟出来的。那个时期我经常想:怎么昨天还是座上客,今天就成了阶下囚,昨天还是好人,今天就成了坏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经过学习,通过认真深刻地思考,我忽然发现我们过去看问题的思维错了,出发点错了……”
领导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啊!
看来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还真是需要一些“彩电思维”!
上访者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准备下周的理论学习班的讲稿,电话铃响了,门卫告诉我有个人找我。
我对门卫讲:“找我的就让他上来吧。”
“你下来看看吧,可能是个上访的!”门卫小声地对我说。
“啊!”我放下电话迅速地下楼,只见门卫正在和一位农村来的老太太说着话。
“怎么是你呀,我的老同学?”老太太带着沙哑的声音突然对我说。我诧异地看着这位“上访者”,好半天我也惊呼:“老同学,原来是你啊!”我望着这位浑身尘土的老太太,这才明白门卫为什么把她认成了“上访者”。
这位“上访者”可不简单啊!她当年是我们中学大名鼎鼎的人物。她是学生会主席,唯一的学生党员,品学兼优,师生青睐,知青下乡时第一批报名到了农村;她吃苦耐劳,积极上进,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成为了知识青年的楷模,下乡第二年就被选为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后来,她以嫁给当地青年农民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要扎根农村,改天换地,在农村干一辈子,可是美好的理想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
我们到了办公室后,开始畅谈起来,说起这么多年的经历和坎坷,我们每每发出一些感叹都会感觉到自己老了许多,尤其说到她在农村操劳的生活,让我心中都觉得发酸,“那你男人就不能帮着干些吗?”我有些不满地说道。
“这里农村的风俗是家里活全由女人干,男人多干些,婆婆就看不惯了,就指桑骂槐地嘀咕,或者骂自己儿子没出息!唉,没办法!”她无奈地摇着头又接着说:“我一天到晚累得要死,生了孩子后体力不支,妇女队长也撤了,家里的活也经常力不从心,慢慢地我丈夫和婆婆也开始不满意了,一有空就说瞎了眼了,找了个知识青年。你说我上了12年学,就不如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老同学不满地问着我。
我调侃地说:“我看这样的标准就是不如个农村妇女,你会做衣服吗?会纳鞋底子吗?你看朝鲜的一个电影里,农村小伙子找对象的标准不是600工分吗?唉,错就错在你太单纯了……”
我和老同学整整说了一下午的话,现在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前两个是女孩,幸亏第三个生了个男孩,要不还得继续生下去。
谈起她这次来找我的目的,她说:“我已经认命啦,就这样了,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能让自己的下一代永远留在农村,要让他们回到城里来,自己已经耽误了,不能让孩子们再耽误啦!”
她的语气平静得令人诧异,没有牢骚,似乎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