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其第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作者觉得,秋天比春天的早晨还要好;三、四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二句则描绘出了秋鹤临空高飞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迈心情。刘禹锡一生也很坎坷,曾被贬官流放二十余年,后来与白居易相会时曾作了一首诗,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在受挫后的心境,表示要振作起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继续以后的生活。我读之也很有感触。
这几首诗令我产生共鸣,也反映出了我如今的心态。我虽已步入暮年,但“赤子心”不灭,我感觉现在的自己仍很年轻,生活得非常幸福。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另有三篇诗文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称它们为“老三篇”。我以其为做人处事的准则,熟记于心。可以说,这三篇诗文已经融入到我的灵魂中去了。
其一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有两句话我非常欣赏,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人生态度,原取自孟子的思想,我对此很认同,并以此作为心灵的向导。
其二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开山祖,《爱莲说》虽只有119字,但构筑出了一篇优美且蕴含丰富的散文。周敦颐喜欢莲花,我也喜欢莲花,由此,我特别喜欢他文中的那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联系到自己,我想到,自己虽受到了较多磨难,但心灵并没有因此染上脏的东西。从这点上来说,我是很欣慰的。
其三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孟子曾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文天祥作此歌,也正是受了孟子的影响,其在序中说:“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这首诗是在狱中完成的,他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却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气节,充分体现了诗作者的浩然正气。我本人也曾经历过许多磨难,但面对邪恶的力量时,我并不屈服,而是表现出了自身的正气,所以,我对该诗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在老年大学教课,学员们知道我喜欢这三篇诗文,便用毛笔写出来送给了我,我感到很欣慰,将其挂在墙上,以此自勉。
幸福度晚年修道以升华
我虽已入暮年,但无论从心境上或是现实生活上来说,都是幸福的。在心灵上,我“与经典为伴,与圣人交友”,在物质生活上,我也感觉越来越幸福。因我既有教授的职称,又是离休老干部,所以很受国家照顾,生活待遇很好;另外,因为有离休证,坐车、去景点游玩等都不需要自己花钱。
此外,近年来人民大学为我解决了住房问题。原来我家的住房面积只有五十多平方米,而现在,住房面积变成了132平方米。房子位于昌平区回龙观,离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八大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景点都不远,这些地方环境很好,特别适合老年人活动。
我的家庭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我与妻子的相识相知,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段姻缘,我们共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过家庭生活,其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对于此,应该学会“忍让”和“宽容”。说实在的,我对妻子的确心存感恩。我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磨难,她并没有因此而抛弃我,默默带大了两个女儿,对此,我要分外感谢她。如今,我们的健康状况都还不错,能够好好地享受这晚年的生活,我感到非常知足。
如今,我的小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也很好。她原先在深圳,因国家精简人员,被调回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并留京参加工作。女婿则在一家国企工作,工作也不错。如今,女儿、女婿对我们很好,外孙女与我们也很亲。外孙女如今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文化产业专业,我曾跟她说:“大学期间,一是要把外语学好,二则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学好。”另外,我还给她布置了任务:“第一学期,你需将《大学》背下来,至少要选背几十篇,第二学期再背《中庸》,其后再继续多背其他传统经典著作。”可以说,我对外孙女寄予了厚望。大女儿生活在美国,女婿是位博士。相隔万里,女儿还是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遇有机会,也回家来看看。虽然他们每一两年才能回来一次,但我们还是很知足的。
让我感到幸福的另一点是,我的朋友很多,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其他地方,我们经常联系,互诉想念之情。
人到晚年,我还想着要为社会做点事。另外,我还想出一本集子。在我先前的著作中,有三本是与古代官制相关的,我想将其汇总,并添入几篇相关的论文,然后加以比较有意义的序言,整理出版。我如今年岁已老,精力有限,在出版著作方面,也只能量力而行。
与此同时,我常常结合经典思考着人生。孟子在《公孙丑上》篇中谈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孟子的原意是仁爱来源于怜悯心、同情心。我则觉得,仁爱主要源于感恩,人孝敬父母,并不是因为可怜父母,而是父母对自己有恩情。人应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自己的爱人等等。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我则以为这个观点不太准确。在我看来,夫妻恩爱才是为人之根本。《易经·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所以,夫妇之情才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如今我的第一要务是照顾好妻子,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条件下再为社会做点事情。
我将自己离休后的生活概括为“在修道中升华”,其中“升华”指的是由人心升华为道心。《尚书》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是很危险的,因为人有欲望,如不加控制,就会成为贪欲,成为万恶之源。道心则是符合自然(社会)之道的,人需将两者仔细辨别清楚,折其中而处之。因为若完全按道心生活,那是很难做到的,但若完全依照人心去发展,又会有很多弊端,所以,在其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很有必要的。近些年来,我正在向道心慢慢靠拢,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升华,是要将“有文化的动物”变为“真正的人”。何为真正的人?光有文化还不行,若光有文化,很可能只是“有文化的动物”,如今,学历高者很多,但能够称其为“人”的并不多。孙中山在“宇宙进化论”中指出,人类进化就是要从高等动物进化到真正的人,我以此为向导,正向新人类慢慢靠拢、接近。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这么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即要懂得大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生民立命”中的“命”意思是使命,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使命感;“为往圣继绝学”,即要继承真正的传统文化;“为万世开太平”,即为以后的千秋万代开辟天下太平之路。我以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