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的《读书心得》实际上只有三项内容:一是略提《四书》中之仁义道德,二是阐述孙中山的宇宙进化思想,三是引用汤因比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在老年大学工作的这十几年间,我收获很大,学习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阅读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致使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旧作得以三版新著又将问世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初版是在1986年,1989年出版增订本。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我联系,希望能出第三版,主要作为教材使用。这次不是简单的再版,出版前,出版社的专家专门对此书做了鉴定,评价说:“本书作者对中国从古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官僚制度的建立及其运行机制,系统介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特别对统治中国社会五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做了精到深入的分析。全书脉络清楚,内容翔实,史料丰富,辨析入微。不仅打通古今,从原始社会写到20世纪80年代,而且视野开阔,如每一章设置一节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虽然这个比较只是画龙点睛式的,也比较单薄,但可以给阅读者和研究者打开一扇以世界眼光进行审视的窗口。这是一本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专著。”
我自己为第三版写了序言,虽然简短,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其中,我主要谈了两点想法,一是这本书的精神内涵,二是该书的现实意义。文中第一段,我写道:“我是一个自幼接受党的教育,在解放区长大,12岁参加革命,19岁入党的新型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仅仅因为在党支部会上的一次发言(1957)和在悼念伟人时(1976)说了一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话,先后被定为‘右派’和‘现行反革命’,蒙受深冤,备受摧残折磨,差点丧命,二十多年后才得到昭雪。我的正反两面的不寻常经历,使我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
其后,我引用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随后我说道:“我非圣贤,形同草芥,但我的心与周文王、孔子、屈原、司马迁等圣贤是相通的,司马迁的话最能表达我写作《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心情。我把这本书看得比生命还重,为了这本书的诞生,我不畏强权,奋力抗争,下定‘宁可人亡也要书存’的决心,最终取得了胜利。写完这本书并使它得以出版,我的精神豁然开朗,郁闷随消,贯通古今,思考未来,我不再感到委屈、伤感,反而为自己的磨难‘庆幸’。在一定意义上说,正因为有大灾大难的经历,我才能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并具有较高的质量。这本书虽是编著,但自成一家之言,书中有许多经过深思熟虑的独特见解。”
三版中,内容略有改动,除此之外,我还添加了一篇论文作为书的附录,即《论我国古代的君主制》。总的来说,《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第三版出版,意义是不同寻常的,而对于我个人来说,有着一些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出版著作主要是在1985年至1994年之间,之后没再出版新书,但完成了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其中主要是三篇论文,一是《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二是《三尺讲台连环宇 易道震撼学子心》,三是《为了人类的进化与生存 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其中第一篇花费了我很大的工夫,那是我在讲完世界文明史课程后整理出来的,只可惜没在报刊上发表过。第二篇是关于《易经》的,发表在铁道部老年大学廿年校庆专辑《霜华璀璨》上。我在其中说道:“《易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著名经典之一。但由于历史的、世俗的种种原因,《易经》几乎成了‘算命’、‘封建迷信’的同义词。《易经》的思想光芒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17世纪以后,《易经》传播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有人把《易经》与《圣经》、《吠陀经》并列为世界三大经典。欧洲一位哲学权威甚至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此外,我还完成了新著《人类危机呼唤孔子智慧——展望21世纪,解读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8年巴黎共识》和《易经人学简明读本——21世纪人类的生存哲学》。
自费出书,把研究成果奉献社会
我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一边讲课,一边写作关系21世纪人类前途命运的新著。新著完成后,我立即与北京的多家出版社联系,结果到处碰壁,屡屡受挫。有的出版社说:“大家很钦佩您那忧国、忧民、忧人类、忧地球的伟大精神”,但“觉得在当下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读者可能并不会认可您的观点。您的观点是超越时代的,是为人类的长远未来在考虑。”“我社内部也会有不同的意见,觉得有些耸人听闻。”因此,“本书并不适合在我社出版。”有的出版社说:“鉴于我们对图书市场的判断,认为该类图书上市后的市场前景堪忧,读者的接受程度有限。因此,决定予以退稿。”有的出版社说:“我社因为底子薄,人手少,目前在印制和谋求发展的关头,主要保证的是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图书。基于我社既有发行渠道,我社对大作的经济效益存在疑虑。特以抱歉,我社做了退稿处理。”有一家出版社编辑对我说,这本书大概至多印5000册,恐怕没有稿酬。我当即表态不要稿酬,他又说自己做不了主,还得请示社长。
后来我才明白,以上种种说法都是推托之词,只怨我十几年未出书,思想落后于现实:有书无钱难出版。当我明白这点以后,茅塞顿开,我既无门路,又无显赫名声,只能自费出书。于是,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说来也巧,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与一家出版社正式签订了出书合同。我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夫人与女儿、女婿的认同和支持,使我倍感欣慰。我是党与人民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把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是我责无旁贷的分内事。正因为无利可图,甚至自己要做更多的付出,这正是考验心灵的好机会。现在仅仅是开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到底。
与经典为伴与圣人交友
时光荏苒,随着年岁的增添,对事物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诗词句子,以前也曾读过,但如今再次细细品咂,会有不同的味道。我现在的心境可以用几首诗来概括。一是朱熹之《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关于游春的诗,“泗水”即孔子的家乡。以前当我读到此诗时,只以为是在写春天的景色,后来细细思索,原来满不是这么回事。朱熹不曾到过孔子的家乡,他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表现出了自身的一种心境。“万紫千红总是春”表面是指自然景色,实则暗指自己的内心,比喻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入得孔学门径之后,感觉春光明媚,内心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