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刻苦学习奋力工作只--留苏学子夔中羽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测绘人员测图的时候必须要用到航空摄影技术,但国内航空摄影影像质量一直不高,所以我想,在解决了青藏高原航摄难题以后,通过自己的研究继续把其他方面的影像质量提高,这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航摄森林植被的问题。使用原普通及进口的胶片航摄森林,底片总是灰暗的,树木看不清楚,树冠全是小毛毛,根本无法辨别树木的种类。林业部门、测绘部门要知道树有多高、树的种类,这样才能在地图上绘制出精确的地理信息,所以我要优先解决森林地区航摄的问题;第二,航摄大城市和沙漠区的问题。因为城市里工业废气及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而且受城市热岛影响,所以城市里烟雾特别大,这便影响了城市航摄的质量。沙漠区的风沙也是影响航摄影像质量的一大问题。在大城市里想把建筑拍摄清楚十分困难,底片里总有一层烟雾。如今站在香山望向城区,北京城就像一个黑色的大馒头,整个城市都在烟雾的笼罩下;第三,航摄水网地区的问题。中国的水网比较密集,河流众多,很多地方还有水田,这些水域折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影像质量。

眼看国内的胶片基本上都是黑白色,航摄回来的底片上许多东西都看不清楚,要想提高测图的质量必须提高飞机航摄回来的底片质量,所以解决问题的着手点就是研制新航摄胶片,改变其本身的性能。“文革”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开始研制“黑白全色红外片”和“彩色红外片”。“文革”开始后社会秩序混乱,参加运动成为工作的重点,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被搁浅。1975年我回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后,重新拾起这一课题。

彩色红外片与唐山大地震

彩色红外片(投产代号“1821”)由我进行性能设计,由化工部保定电影胶片厂(乐凯公司前身)制造,是一种带有感红外性能的假彩色特种航空摄影胶片。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彩色红外片与唐山大地震怎么会连到一起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1964年保定电影胶片厂开始试制“1041”片,与此同时我开始设计“1411”片和“1821”片。1965年开始试制“1411”片,而“1821”片等到1968年才开始试制。美国有柯达2443彩色红外片,是三层反转型的;苏联有一个CH-2彩色红外片,是两层负片型的。美国柯达2443片在1950年朝鲜战场上已大量使用;而苏CH-2片1958年后才出现。设计“1821”之初,我提出仿苏CH-2片试制彩色红外片,保定厂开始试制,样片的空中试照结果是好的,但CH-2片色分辨力较低的缺点还是暴露了出来。1969年,我先去干校劳动,后参军5年,彩色红外片的试制工作被搁置。一直到1975年,我重回国家测绘局工作后,才根据我们国家地物光谱情况和当时的胶片生产工艺,提出现在的“1821”片摄影性能之技术要求。“1821”片是三层负片型的,它不同于美2443片,也不同于苏CH-2片,是世界上第三种彩色红外片。

1975年,保定化工部一胶厂因工作忙不肯承接我初步设计的彩色红外片试制任务。我找了好几次一胶厂领导及厂中央实验室负责人朱主任和马所长,向他们反复说明此片种如何有用,为什么值得试制。他们烦了,不见我,我便守在中央实验室进门处的换鞋间,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我想下班时他们总会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马所长,费了很多口舌,马所长同意试验一次,在1968年试制彩色红外片的基础上,1975年末,一胶厂试制出新型三层彩色红外片(即“1821”片)。1976年春,一胶厂开始对彩色片生产工艺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将水溶性乳剂改成油溶性乳剂,与此同时我用伊尔-14飞机在佳木斯对“1821”片进行空中摄影试验,影像质量非常好。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国家地震局的同志白天黑夜地忙。负责地面测量的邹学恭一行人,带上摄影经纬仪和数百张13㎝×18㎝像幅的照相干版,到唐山地震现场照相。当时,测绘科学研究院与国家地震局的两个楼相邻,邹照回来的照片都在我的暗室里冲洗,邹说:“我们进现场时,6层口罩撒上酒精,臭味还是挡不住。”难怪,8秒钟内24万人遇难,当时废墟还没来得及清理。国家地震局同志完成唐山地面摄影任务后,地震局局长刘英勇和民航二总队航测人员准备对唐山地震区进行航空摄影,以便确定震中、圈画裂度、评估灾情,实施救援以后的工作。当刘英勇局长等人邀请我讨论航摄方案时,我提出要用正在试制的彩色红外片(即“1821”片)和黑白全色红外片(即“1411”片)对唐山地震灾区进行航摄,此建议得到与会者的同意。

1976年8月6日上午7时40分,民航序号为“503”的伊尔-12飞机(此架飞机是“二战”时斯大林的专机)从首都机场起飞,直飞唐山航摄。当时用的是“710”号115㎜焦距RC-8相机,胶片是试制中的“1411”片和普通航摄片“1048”。民航丁家志负责摄影,我在飞机上负责试制片的曝光及在1∶5万地形图上标注地面房屋倒塌情况。唐山机场塔台已倒,调度在露天指挥,我们的“503”上午8时许到达唐山,调度不准“503”进入灾区,令落地确认。

我们着陆后接到将“503”停到另一个停机坪的命令,机组加上我才7个人,那么大的飞机怎么挪动?一人在驾驶室控制刹车,其余人把吃奶的劲都用出来,生拉硬拽,终将“503”挪了一个窝。等啊,盼啊,无人过问,来的消息无非就是让我们为飞机再挪一个窝,航摄时间有限,不能再等,机长叫大家上飞机,不理会调度,飞机自主滑行起飞。在3000米空中向下看,唐山市除了大树和许多主席语录墙还立着,建筑几乎全变为废墟,城市里静静的,看不到车跑人行。我用铅笔在地图上不停标注,塌一半的建筑画一撇,全塌的建筑画叉,几条航线飞过,好几张1:5万图都已画满。下午14时55分,“503”在首都机场着陆,胶片冲洗后,专家们认为试制中的“1411”胶片信息量比较大,决定继续使用。因为“1411”胶片是试制片,生产量较小,所以很快用光,航摄组必须到一胶厂请求赶制胶片。

彩色红外片与唐山大地震

从国家地震局长刘英勇手里,我拿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亲自批阅的唐山灾区航摄文件。1976年8月9日,地震局派一位女同志负责办手续和付款,她陪我坐进130卡车驾驶室,直奔保定化工部一胶厂。大地时不时还在抖动,一胶厂已停产,职工住进抗震棚,我找到厂长,说明来意。一胶厂召开紧急会议,厂长、各科长,中央实验室负责人都参与了会议。我拿出李先念副总理批示的文件,大家都没见过中央领导亲批的原件,所以好奇地传阅了一遍。

记得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邢台地震时,针对航空摄影的事说过一句话:“地震航空摄影资料要是彩色的就更好了。”我想,这是再次提出试制“1821”胶片的好机会,如果唐山地震航摄能用上彩色红外片,那将会得到比普通彩色片更好的资料,同时也能实现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不知道这算不算“假传圣旨”,我向会议提出:赶制190毫米×60毫米规格,“1411”胶片20筒,“1821”胶片10筒。会议决定:按生产“救灾物资”要求如数赶制,13日测定、15日提货。8月15日,一胶厂除把试制的胶片如数备齐外,还额外提供240㎜宽的“1821”胶片3筒。8月25日,“503”再次飞向唐山,使用“1411”胶片针对整个灾区航摄,使用彩色红外胶片对震中地区航摄,两个片种航摄带回的底片,影像质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