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14节

点击:

采访者:1969年应征入伍,那时候还是处于“文革”十年期间。作为您现在去回忆那些事,当时您是部队二十来岁的一个军人,虽然说受“文革”的影响不大,但是也知道这回事,当时您会在乎那些东西吗?或者是部队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

王德成:部队还是紧跟中央决策的,现在我们编写国家五十多年的历史,“江西日史”才55年,后面还需要沉淀一下再去写。就是说我们当兵期间,包括我今天的座谈,我在和你谈到之前对政治、社会,对国际、国内的看法还不能给出定论。因为在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不同的情况下不能套用。我们当兵期间,对社会的一些看法不见得都正确,包括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包括国际上,最近你看中东一些事件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我从1986年在北京大学进修,学习的就是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而且我还主张我们要有一个中国的“兰德公司”。“兰德公司”就是政府的外脑,出谋划策,也就是“影子政府”。我们搞的红色文化宣传,我们现在搞的一切就是想帮助党和政府通过群众智慧,提出一些建议、提案,使我们国家走向更加光荣的明天。包括“两会”中代表的提案。我们是从政治角度、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要有一些好的想法建议。

我的工作简历(下)

采访者:现在回过头其实您挺幸运的。当时物资匮乏,部队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吧?

 

1993年,王德成(右一)采访李德生副主席(左二)时留影

王德成:说实话,我当兵是为了有个医疗保障,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得过盲肠炎。我当时是团支部书记,学校的同学把我送到县医院,当时有个李同芳老师,是我们学校团委书记,他给联系医院治疗,一个多礼拜就出院了,钱是公家掏的,是民政局掏的。因为我家里比较穷。在这种情况下,我心里想如果一当兵,是不是有个保险了?我到新疆以及后来当兵,其实就是想从医疗这一块有个保障。

采访者:得盲肠炎是在去新疆之前?

王德成:对,1966年。是“文化大革命”串联从北京回去以后得的盲肠炎。这就是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愿望,就像现在一般的打工者会想的:我的医疗保险怎么样?我的失业保险怎么样?当初有这个想法,当时叫私心杂念,现在觉得也是情有可原。到现在真的是养老也好,医疗也好无忧无虑了。当时农村里头能考虑到自己终生医疗保障的也不是太多。

采访者:这么来说您当时的想法是比较超前的。

王德成:而且农村是“养小不养老”,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观念。为什么“养小不养老”呢?农村生两三个小孩儿都可以,而且跑跑颠颠的,受苦受难,光屁股,都没有关系,锻炼一下有好处。为什么不养老呢?因为和城里相比,农村人有个病,到县医院去得多长时间?县医院能治得了这么大的病吗?但是在城市里就不一样,十多分钟的车程或者是半个小时就解决问题。而且从政治经济学这个角度来讲,比方说公益金,全国13亿多人口,这个公益金平均一个人比方说6块钱,那全国城市里头可能60块钱都不止,公交设施、电灯、电话、医疗服务等好多方面,你受的益处60块钱都不止,可能100块钱都不止,但是在山区里头可能6毛钱都没有,你懂这个意思吗?为什么说山区、农村条件太苦了,“三边地区”、“老少边穷”等等,就说的是这个意思。

采访者:当时您的想法可能会比别人超前一点,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医疗和老年生活?

王德成:对。你想,你说现在有些像我这样年龄的,当初十七八岁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够想到这一点,去做这个事?这个就属于好观念、好做法,最后才有个好活法。现在在农村种地有谁给发工资?如果儿女不孝顺的话是很艰难的。我当时离开家乡到边疆去当兵,现在才有了一个好的保障。

采访者:您这样讲下来,不管是当兵还是去当教员,也是挺平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起伏伏。

王德成:这只是我讲顺的这方面,但是不顺的方面我是克服了,我是跳过去了。

采访者:就是从工作角度来说,整体上是比较顺?

王德成:工作上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出色的,而且我好多设想也都是比较好的。

采访者: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坎坷不都是工作方面,可能是生活上的?

王德成:对,生活上即便是遇到一些坎坷,我也能克服,或者是与其他人一起克服,迈过这个坎儿了。工作上面,你去采访了某位省部级领导人,当天晚上稿子编不出来,那也是挺难的。像我到天津去采访常务副书记王旭东,后来他在中组部当副部长,采访他晚上两三点钟稿子还写不出来。一直到天亮终于完稿,比较满意。

采访者:这个采访是在什么时候?

王德成:在出版社我当编辑部主任的时候。算是首席记者,出去也是挺风光的。

采访者:说到出版社了,1989年回到北京进到这个出版社?

王德成:组建出版社。

采访者:当时为什么想要组建一个出版社?

王德成:为方便工作。这是因为中央国家机关里头可以“一社一报一刊”,当时新闻出版署有这个规定,而且最早我们的杂志是在地震出版社出,编好以后到地震出版社出版。后来我们建议最好自己出,正好国家有这个政策。申请出版社,还有杂志由不定期或者是内部刊物变成正式刊物,这都是我去跑下来的。

采访者:那应该特别辛苦?

王德成:最初我们的出书范围被限制得很窄,后来扩大到文、史、哲,又把《中国战争史》拉到我们这里来,那都是要跑的,就是要去工作,要找人,按照各部委局办的管辖范围。因为我二十多岁就在首长家里工作,后来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我还在中央办公厅的老年大学编过几期报纸,因此我们对领导人员进出、文件往来、信息等等,都是了解一些。有些东西目前不能说、不能写。但是作为回忆录,有些大的方面是可以谈及的。

采访者:等于说从山西来北京的时候您是没有工作的?是来了之后才创建出版社?

我的工作简历(下)

王德成:对,“军转干办公室”有一个规定,你去什么单位,你可以选择。我当时确实也买了烟、酒、茶了,没有用上。人家一个单位去“军转办”要三个人,我有在《解放军报》和其他报纸发表的文章,正好他们需要搞宣传的人才,我就去了,这点也是幸运,没有花更多的门槛费。

采访者:去那里就做杂志了?

王德成:先做编辑,后来做编辑部副主任,最后是当主任。当时给我提副处,那在20年前,算比较早的,我是去那个单位的第47个人,现在可能二三百人了。

采访者:您指的单位是你们创办的那个出版社吗?

王德成:是上级领导机关。我说的单位就是那个中央国家机关。

采访者:跟您说的出版社是一个概念吗?

王德成:不是。创建这个出版社就是事业单位归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就像一个公司上面还有一个主管单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