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2008年8月份的时候,在华国锋主席的追悼会上,我碰到了人民出版社的任超副社长,以前他在首都发行所当经理,《中国战争史》当时在他那里征订过,读者反映也很好。开始估计能征订几百本,结果最后征订三千多册,包括征订书的张主任都有很深的印象。最后任超社长说:“王老师能在华国锋同志追悼会上说《中国战争史》能不能在人民出版社出,感到这个问题很严肃、很重大。”回去以后他和社里有关领导交换意见,特别是张副总编张小平先生非常支持,说《中国战争史》填补了咱们中国军事学历史这个空白。在人民出版社也是填补空白的我国军队历史图书。
有哲学史、有文化史、有宗教史、有好多各种史书,唯独没有《中国战争史》。再加上我们过去做“江西日史”不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嘛。关系相处得比较好,谈完了以后,我们就商议在人民出版社签个编辑出版合同,就是说人民出版社建社六十多年来,书未完稿之前签合同的,包括《中国战争史》,只有两次。
缘起
《中国战争史》出版签约仪式
当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好多媒体给予了报道也发了照片。当天与会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书评家叫解玺璋。解玺璋先生是北京新闻出版媒体的著名人物,曾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某版面的副总编。
他说:“这个书没在你们出版社出就对了。在人民出版社出是实至名归,就应该在人民出版社这个国家级大出版社出。”
关于选题我们打嘴仗好多年。最后没出,六册以后终于在人民出版社出,就是从选题这一块儿吃了个定心丸。
作者至少不埋怨我了吧!王德成把这个事儿有始有终地办完了。20年左右,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为《中国战争史》我确实是费不少心血,不仅1~5册有我参与,还有苏公望老师、王怀俊主任等,还有其他几个编辑一起参与编辑,共同整理。历史书整理起来非常困难的,有些资料、有些年代、有些事实、有些人名都要核实。
采访者:你们是怎样去核对史实的?
王德成:就和四千多万字的《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等资料要核对。我过去读的好多书都起作用了。比方说,三元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呀,还有过去我看的好多历史书,使得我能够在编辑的过程中,发现属于硬伤的问题。
采访者:就是您把上几册的出版权从他的手里转过来之后,你们出版社也要做一些修改、编辑?
王德成:对。
采访者:那当时你们肯定会有分工,您是负责哪个年代的?
王德成:我们基本上是从头到尾的。
采访者:也没有分阶段说您负责解放战争年代,他负责抗日战争年代?
王德成:是,从原始社会、战国、春秋战国后来到西汉东汉。按年代顺序我们能过两三遍,已经相当不错了。后面还请外校校对就是一二连校,后来三校也是外请离退休下来的校对专家。
先是出的第三册,然后把一、二册又修改了一下,叫修订本,改进以后又再版了一次。之后两年,四、五册又出来了。在此期间我们曾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媒体上还有《国图书评论》宣传过。
采访者:这些书的一些底稿、初稿就是作者武国卿部长提供给你们的?
王德成:对。他有打出来的后来有手写的书稿,有手写我们改过来以后就到外面去录入排版。
采访者:手写的材料,尤其是重要的历史材料,你们去做后期的打印工作?
王德成:嗯,那个难度是很大的。这里头故事太多了。《中国战争史》的编辑、印发过程都能写一本书。负责录排的高力同志,那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从第六册开始录排,录排出来我们再改,改一遍、校对一遍,就像你们这些稿到外头录出来,然后咱们这里头再排。高力说:人家当时打字的姑娘后来结婚了,结婚都生孩子了,孩子都上小学了,我们这稿子还没弄完,现在有些账还没结清。
2011年,为《中国战争史》工作的辛苦多年的高力同志在工作室
采访者:工作量太大了?
王德成:太大了,而且牵扯的精力很大,拉的时间特长。举个例子,就是河南修路工程的一本书,当时我们是流水作业,晚上躺在编外编辑高力同志家里头。四五个人流水作业,你改一遍、他改一遍、我再过一遍,高力同志最后再改。那么大的工作量,这么轮番作战。更别说是《中国战争史》这样一部巨著。
采访者:尤其是这么多本儿。
王德成:特别是多年结不了账这一点,如果没有和高力之间的个人感情,那万万是不行的。人家高力说:“你这书到底能不能出?”我怎么说?我说:“能出!一定能出!”他相信我说能出,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完结呢。书出来以后才能给结账,打录和排版的账。
人家说,你过去一平米房子是多少钱,现在一平米多少钱?他说他是不是还赔了呢?因此编印《中国战争史》那个故事太多了,包括还有过去一、二册合作的另一个作者慕中岳寄了一些材料,意见也不完全一致。
采访者:是什么材料?
王德成:前两本书的一些书稿材料。他是一个国民党少将,和武部长合作出前两册的书。这个里头都有故事,因为他的稿子乱,层次不清楚。把古文里头有关事情合并同类项,要点也不明确。最后他给邓小平办公室写信,邓小平办公室批准说:“叫武汉军区的作战部长武国卿帮忙。”因为他说武汉军区武部长也能帮他合写《中国历代战史》,从别人那儿打听到。因为武部长当时写了《一百个军事名人》那本书。
缘起
选题到我们出版社来以后,穆中岳老先生要按他的思路出,武部长要按他的思路出,肯定我们无论从哪方面出都得和武部长去沟通,按武部长那个出。
就是这个稿儿,打来打去打到现在,一共30大卷,每卷如果按30万字算的话是多少万字?900万字了。但是这里头有些不到30万字,一共30卷压缩到500万字、1000幅图表。工作量太大,弄得我们焦头烂额。这个工作量技术上都是次要的小事儿,更主要是感情上、思想上,我们原来的出版社阻力太大,我忍受不了。到后来好长时间,人家煤炭印刷厂排三、四册的钱都结不了。
采访者:您觉得根本问题是在哪儿?
王德成:对《中国战争史》的选题、对个人的恩怨等等。哪里都有这个情况,我就不展开说了。这个书如果要早早出来,那是个长销书。年年能销售,销售20年、30年、50年也是它,就像四大名著一样,但是他们把这个好机会放弃了,最后叫人民出版社拿到了。
采访者:现在只出到五册是吗?
王德成:五册那是在人民出版社接手以前,我们出版社出到五册。六册到十三册,现在人民出版社马上就要出了。
采访者:那也就是说你们放弃了后半段好多册的出版权利,就是因为内部的一些机制,最后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
王德成:对,要不我也不会另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