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您的儿子是哪一年出生的?
王德成:1981年12月30日下午5点多。
采访者:那时您已经在北京了?
王德成:在乌鲁木齐,我母亲在乌鲁木齐看他。
采访者:接受教育是在北京了?
王德成:在山西武警专科学校待过一段时间,到北京已经懂事了,上小学了。
采访者:都是跟您的调动走的?
王德成:都是和我们在一起,就是说即便后来我和前妻离异(我们是1995年底离婚的),他跟着他妈,但是他上学离我很近,我们的责任也很分明,就是孩子成长教育我仍然有责任,所以我还是定期辅导他。我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一些,他犯了错误以后我肯定是有办法治他。虽然严格,但是儿子到现在对我还是比较亲,这没问题,因为他现在也有儿女了,自己有儿女了以后更会明白当时父母为什么严格要求他。后来他上北京大学兼职搞一些网吧,我都去看,我再婚的爱人蔡小林也和我一同去看他,关系都处得挺好的。现在他有一个小儿子,还有一个小女儿,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嘛。
王联(前排左一)和姥爷郑自浦、姥姥赵臻、父亲王德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
采访者:一儿一女?
2011年5月,女儿蔡萌和女婿刘艳丰结婚照片
王德成:对,要不说希望这本回忆录到8月份能有一个样书出来,在修改阶段我准备让他们也翻一翻、看一看,把他的儿女的照片也一起放到里面,也挺逗人喜欢的。我走在路上还想呢,我们的父母给我留下什么?给我留下什么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东西没有,真不多。因为过去是旧社会,受当时的文化、条件限制。
采访者:社会的原因。
王德成:对,现在历史发展,另外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我可以给他们留下点儿什么。另外我还想了,我们这个回忆录在我63岁的时候能够出来,我也感到很欣慰。在农村有些人在准备棺材了,六十多岁了,棺材准备好了。我们的观念不一样,我现在想的是我的回忆录写了没有,我早早就有这个理念。我们同学聚会,我六七年前就这么想,你不做回忆录本身就是失职。为什么我在开头的引子里讲。久久回忆文化公司以后还会有大发展?就是说社会发展了,人都有文化了,而且都有钱、有精力了,也有能力了。其实这就是四五天的采访,因为我早有准备,就能够出一个很朴素的回忆录。虽然不是公开发行,但是能给儿女、给亲朋好友留下一个可借鉴的东西,这多好啊!几千年前秦始皇还知道修皇陵,把好多东西都埋起来,我们现在当国宝一样地挖掘、研究。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个人还不应该给后代留下点儿东西吗?这就“物化”成了个人传记。
观念要先行儿女初长成
女儿蔡萌100天时的照片
我下面讲对子女的教育,我对子女的教育比较成功。
采访者:您的观念或者理念是什么?
王德成:我的观念就是首先教育就像毛主席说的: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实践的方向,就是说理论、政策是导向、是灯塔,并不是说摸着石头过河,像现在有些说的“自由成长”。陕西土话:生娃不管娃,娃跑了不撵娃。这个话粗一点,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生孩子,生了不管娃娃;娃娃跑了丢了也不去找他”。
采访者:有点儿放羊的感觉。
王德成:放羊型的,就是任其自生自灭,那不行,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观念。你看,古今中外为什么大家族里,从小有个严格的管教制度、环境,包括某些皇家对太子从小有个培养,那么多师傅带他,最后无论是从见识上、文笔上都还可以的,当然封建统治者在这一点上不能和劳动人民相提并论,但是在教育环境上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理念要先行,要有好的理念。
我过去发表了一些文章,以下摘录几篇,可以看出我培养孩子的一番苦心,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草根是如何长成大树的。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篇啊!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从1984年3月到1990年8月,我先后在《新疆日报》、《新疆工人报》、《新疆青年》等报刊共发表三十多篇文章。现摘要十多篇,加上在山西和北京的几篇,可以构成教育子女方面的参照。
望子成才琐谈(一)——家长的责任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呱呱落地,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不光意味着要成为孩子的家长,同时也开始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个学生(无论或男或女)的幸运程度,不单体现在吃穿用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的还取决于这两位做先生的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教养程度的高低。
我认识的一位工人,解放后好不容易上了三年小学,可他贪玩,功课很糟。他的老母亲在他上学的第一年问他书上讲些啥?他顺口背了一句:“羊在山上吃草,一只狗蹲着。”第二年老母亲又问他念的啥书,他仍说:“羊在山上吃草,一只狗蹲着。”母亲知道他留级了,责备了几句也没有再管他。到第三年,老人再问他的时候,他还是“羊在山上吃草……”老母亲气呼呼地说:“你这个没出息的货,念了三年的书,就知道个‘羊吃草狗蹲着’,连我也会了,几年学费白花了,别念啦!”
后来,这位工人也有了孩子。十年动乱间这孩子荒废了学业,中学外语学到第三册,他连二十六个英语字母还没记全。一个亲戚见此情景,就说:“孩子啊,你不好好学习,到你成家之后有了娃娃,你也不会给娃娃辅导啊!”孩子他妈说:“也难怪孩子,我和他爸爸也不认识那个洋玩意儿。”相反,同是这位穷苦工人家庭的一位胞弟,由于奋发学习,几十年如一日,虽没上过大学,却通晓几种外语,不仅利于工作,而且夫妇互帮互学,甚至对自己的三岁小儿已经开始给予学前汉英单词的对照教学了。这工人兄弟俩的孩子,其外语学习的成绩差异就可想而知了。
这虽然是一个极个别的事例,却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说明做父母的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难于带好自己的孩子,不良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可见,父母的知识对于子女的成才显得格外紧要。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两个“先生”带一个学生,如果教养不好就更说不过去了。我们能否也在工作之余,多挤点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便利工作,也为自己的子女着想一下呢?
望子成才琐谈(二)——再谈家长的责任
当你看到孩子“三翻六坐九爬爬,十个月就能叫爸爸”的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父母,是否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自己怎样做,才能成为称职的“家庭教师”?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