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觉醒的父母,称职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要边学边干,做好样子。这里首先要弄清一个道理:由于人类的进化、生命的延续,抚养子女决不是自己施恩于谁的吃亏事情。因此,出生的婴儿,虽在襁褓之中,作为觉醒的父母,理应不厌其烦地养护周到,使其健康成长。年轻夫妇,虽然无此经验,只要下了独生、优生、优育的决心,完全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甚至闹点笑话也无妨。
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给出生的海婴头一次洗澡就让他感冒了。当时的鲁迅是名作家,许广平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两人都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后来还是请教了内行,才减免了许多失误。正因为这个缘故,许广平建议最好能有这样的“研究所或指导所”。
说起育儿法,学问还真不少。据专家研究:婴儿已能够记忆面貌形象和各种印象。出生后的第一年,整个未来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正在形成。因此,父母在注意儿童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其精神发展。一个生活无条理的母亲的小孩,总是不安宁的;而井井有条的母亲的孩子则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叫。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不宜在婴儿面前吵架的一个原因。所以说“老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好样子,决不能以“孩子太小不懂事”而在品行等方面无所顾忌。
望子成才琐谈(三)——入托前后
婴儿从家庭到托儿所,这是人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家里,小宝宝睁眼看天花板,耳闻父母声,而在托儿所就要大开眼界了。虽然托儿所的天地也是有限的,但总比家里的空间大,人也多。就是那些整齐的小床,漂亮的衣被,多种多样的小玩具……,也够小孩子新奇一阵子的。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何时入托为好呢?实践证明,即使家里有人带孩子,入托也不能太晚,最迟不宜超过三周岁;没有人带孩子,最早也不能少于两足月。这是为什么呢?从教育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角度考察,对1岁以内的婴儿进行个别教育(最好由妈妈带或雇请保姆),比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1~2岁的婴儿仍以个别教育为主,有时也应给予与邻居孩子游戏的机会,以便从中受到群体生活的养成教育;3岁以后,最好入托以集体教育为主,当然这时仍需家庭个别教育相配合。目前我国大多数托儿所、幼儿园的入托入园年龄比较宽,一般母亲满产假后,3个月就可以带孩子到临近托儿所,幼儿则从3岁开始收托。由于许多单位执行党和政府的独生子女优抚政策,条件更优惠。婴幼儿从家庭到托儿所、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这个变化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和托幼单位的密切配合显得十分重要。托儿所、幼儿园是对婴幼儿进行集体早期教育的场所,主要是通过玩具、游戏、儿童故事、谜语、音乐、绘画等精神食粮进行教育的。入托前家长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托幼单位,详细打听入托前的要求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孩子入托后的第一周,有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难免哭闹三五天。这时家长不能一见孩子哭闹就长时间地逗留哄劝。许多实例证明,还不如迅速离去为好。如果不知此中规律,久留哄劝,越哄孩子越娇,越劝越闹,愈加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无形中延长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锻炼时间。孩子适应托儿所、幼儿园生活之后,家长仍要主动和托儿所幼儿园的老师多联系,询问孩子的表现,主动介绍孩子入托前的情况,须知:“共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一致的教育方法和活动才能使孩子有所遵循,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可惜有些家长,不晓此中道理,孩子送到托儿所,要么从不过问;要么只问吃喝穿用,不管学习品德进步;要不就是家中和托儿所的教养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或者进退抵消,均于孩子成长不利。
实践证明,许多早期成才的孩子,其家长从小孩入托前后,就非常注意家庭教养与托儿所、幼儿园教养的一致性,而且始终关心孩子在家里,在托儿所、幼儿园的每一细小变化,从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促其孩子早日成才,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成功经验。
望子成才琐谈(四)——家庭“语言大学”
婴幼儿学习语言,是放任自流好呢?还是早期教育好?
据有关专家考证,学龄前儿童正是模仿学习语言的极好时期。一岁半时平均能说100个词,而到3岁可达1000个左右,五六岁时已接近3000个词。而许多家长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一个成人要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往往要花几年功夫,而婴幼儿学习语言,不但基础牢靠,而且也为以后争取了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就是人生的第一所“语言大学”。
我们知道,列宁的母语和几门外语都是在学龄前打下基础的。列宁5岁就跟妈妈念书,他的母亲是一位既熟悉俄罗斯文艺,又精通法语、德语和英语的教师。德国有位乡村教师,他的孩子威特出生后,被人们认为是“白痴”,可他坚持实行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耐心地教威特学会了6种语言。威特6岁时,就能自己阅读各类法文书籍,到16岁时,就成了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在我国,汉字虽然难写难认,但是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学习汉语已不是太难的事了。教婴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通过语言模仿,使幼儿能够发出比较清楚的音节。在正常教育下,4岁儿童语音的发展已基本结束,已能够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汉语字词尽管成千上万,其实基本音节只有四百多个,加上声调总共一千三百多个)。如果5岁以上儿童经过教学仍口齿不清或发不出某些音就应该进行专门的检查和治疗。其次有意通过游戏、讲故事、看电影、看电视、回答问题等方式扩大幼儿的词汇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父母亲及保育人员应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训练孩子,而不要使用方言土语甚至脏话去影响他们的语言。有条件的家庭,最好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教育一两门外语常用词语,一直坚持到上学,那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望子成才琐谈(五)——文明语言的初步培养
在孩子的成才道路上,文明语言不可忽视。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养成满嘴脏话、张口就骂人的习惯的人,长大会是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人。
一般的孩子,半岁就会叫妈妈,八九个月就能叫爸爸,到两岁半已能懂能说三百个左右语词和短话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大人多次有意识地反复教才学会的,而另外一些,如“吃饭”、“不听话”、“打屁股”、“混蛋”等则是孩子自己拣来的。
他是怎么“拣”来的呢?原来孩子两岁前后,正是急切学习语言的时候,不论大人的什么话,他总爱喃喃自语,喜欢重复一句。有时父母之间无意识的一两句玩笑话,诸如“滚蛋”、“发疯”之类,小孩子也记下了。偶尔竟也说出“妈妈发疯”、“爸爸滚蛋”的话来。作父母的当时觉得这样逗人喜爱,殊不知以后吃亏的祸根就由此而生了。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孩子文明语言的养成与否,跟家庭的语言环境有很大关系。熏陶孩子的文明语言,除了家长和保育人员的直接影响外,还应从下列几点做起:一、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和年长者;二、亲友来访,要让孩子用文明礼貌语言接待;三、孩子进行游戏活动,要“约法三章”,不许在小朋友面前讲脏话,尤其是输了以后也要彬彬有礼;四、在社会环境中遇到讲脏话和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给孩子消毒。如果小宝宝偶尔流露出一半句不成体统的话,大人一定不能迁就,应及时予以纠正,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脏话人人厌”的印记。否则将对子女成才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