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才琐谈(六)——创造环境 激发智力
一般儿童,只要不是明显的痴呆患者,都可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怎样提高呢?
爱是提高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猴子在没有母爱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合群和进攻性的行为,其智力水平也明显下降。人亦如此,父母亲对婴孩是关切的、温暖的、“有求必应”和鼓励的,其智力发展明显地要好。一个和善的、温暖的家庭气氛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民主的家庭气氛能使儿童智力上升。儿童好奇、好动,不喜欢有人在专断的气氛下摆布他们。越少控制和摆布,就越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聪明才智就容易得到施展。
积极的期待态度可以提高智力。儿童出生后,有人根据孩子的脸相就断定“不聪明”,有的则把智力尚未达到某一年龄阶段的问题过早地拿来让孩子解答和处理,结果稍差就轻易地下了结论:“这个孩子脑子笨。”这种不信任态度十分有害,孩子容易从小背上“自己脑子笨”的包袱。国外有人研究表明,那种希望学生具有高于平均智力的期待态度,可以明显地有助于这些学生智力的提高。可见“乐观主义”对儿童教育工作相当重要。
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可以使孩子更聪明。当孩子把新玩具弄坏(往往是拆坏)的时候,或者随心所欲地玩这玩那,父母不应该持讨厌态度,埋怨他、阻止他,倒可以把智力块、大小积木、小汽车等玩具给他装在一个小纸箱中,让他去倒出装进、拆开组合地玩去好了。这样既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探索精神,又训练了其手脚的灵活程度。
消除孩子的急躁情绪也是增进聪明才智的一条重要途径。马虎粗心往往是提高智力的大敌,因此应该从小纠正儿童初步流露出来的不认真和急躁情绪。在儿童早期加强个人抚育,训练儿童摆积木是培养儿童细心认真的好方法,父母可以从旁做些辅助工作,逐渐由孩子自己慢慢去摆弄。若条件许可,适时教以画画、写字等,也能养成耐心细致的态度和作风。
望子成才琐谈(七)——家庭保姆
这里所说的保姆,并非从事简单家务劳动之替代者,而是协助教育幼儿的“家庭教师”。雇佣保姆,不仅减轻了夫妇双方的家庭劳务负担,而且直接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早日成才。美、日等国的许多家庭深知此中道理,故在孩子出生不久,即雇请一位有教养的家庭教师从衣食住行、言语品德以及学业诸方面尽早进行定向培养。甚至不惜重金地签订合同。在多少年内,由对方把这个孩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成效当然比一般自生自长的儿童要好。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好转,需要聘请保姆的家庭逐年增多,为此,有的大中城市专门成立了保姆介绍所。
需要指出的是:雇请保姆,决不意味着父母应该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实践和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生的最初年龄阶段——婴儿期,单独教养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训练。
保姆也同样是受社会尊敬的职业。一个良好的家庭保姆,一般都要身兼数职。较具体地说,有以下职责:
保爱。对孩子要有感情,能像父母长辈那样疼爱孩子,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细心照顾。
保洁。力求婴幼儿能在整齐清洁而美观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保证婴幼儿吃得香甜,住得清洁,穿得干净,睡得舒适,玩得卫生愉快。
保教。要求家庭保姆具有音乐、美术、游戏、讲故事等方面的基础技能,最好再懂一点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知识。并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言谈举止文明,服饰打扮大方,道德品质高尚。
保育。为婴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打下初步基础。诸如引导孩子多活动身体以增强其体质;给孩子说话,逗乐,讲故事,以提高其智力;示范文明礼貌语言等,促其优良品质的形成,并就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器官所及,初步培养孩子爱美审美的能力。
望子成才琐谈(八)——成才的起跑线
按我国习惯,孩子3~6岁正是上幼儿园的时候,可是不少国家及其教育家已把造就人才的着眼点移向学龄前了。苏联已将儿童入学年龄降为6岁;美国则主张小孩从4岁就入学;纽约市半天上课的幼儿园已改为全天上课;日本更有人把3岁的小儿送进文化补习学校……看来,人生成才的起跑线正在向前移动。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幼儿期(3~6岁)儿童大脑重量已达成人脑重量的90%左右,这就从生理、心理上提供了幼儿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外国有句谚语:“三岁之魂是百岁之才。”我国也有“三岁看老”的俗话。足见“早受教育早成才”的道理。学龄前这三四年,是人生资源的急待开发阶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荒芜几年,损失难以估算。鲁迅早就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而今的婴幼儿,再过二三十年,正是2000年后的人才。
可惜有的家长不明此中道理,仍然按照常规看待这个问题。有人宁可让孩子在家自生自长,也不愿送进幼儿园;有的虽然送孩子到幼儿园,可惜从此不再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幼儿园不注意培训提高托幼老师的管理水平,甚至有的工矿企业把啥事也干不成的家属硬安插到幼儿园,似乎幼教工作仅仅是带带孩子而已,根本用不着学问……这些忽视学前教育的作法是十分有害的。一个称职的婴幼儿保教工作者(含家长)应该认识到婴幼儿教育是一门学科,应积极吸取国内外学龄前教育的各种信息,不断充实文化科学知识,为孩子们的早日成才奠定基础。
望子成才琐谈(九)——揠苗助长要不得
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一般父母总是希望娃娃能顺利地上完小学上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高中榜上有其名,大学念完再考研究生……如果教子有方,这种想法并非奢望;但若“揠苗助长”(从前,一个急性子的人总是嫌禾苗长得太慢,就把田里的苗一个个拔高,结果禾苗都枯萎了),效果反而不理想。
许多国家的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育不能太难也不要太易,太难会使人失去信心,太易则不能调动学生的进取心。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有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了”,“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说,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怎样才能做到难易得当呢?首先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习。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比如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字母比较难,那就最好把每一个字母的形状或发音同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对照起来让其读写辨认。第二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如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较强,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这就要联系孩子所能接触到的现实,进行启发式的教育,而不能生硬地灌输。第三要观察了解孩子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以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