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61节

点击:

③尊重。也是一种爱。如果没有爱的第三个因素——尊重,责任就会很容易地堕落为统治和占有。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立存在特别是个性存在。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他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这样,尊重表示着无利用,希望所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他自己而不是为着服务于我的目的而成长和发展。如果我爱另一个人,那么我就会感到和他(她)是一体,但他(她)还是他(她),并非把人家当成为我所用的对象而需要他(她)。很显然,只有我自己实现了独立,只有我不需要拐棍就能站立和行走,不统治也不利用任何他人,尊重才是可能的。尊重的存在只有建立在双方自由的基础上。

④认识。对一个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

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也将是盲目的。但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认识有许多层次,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认识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

有一种方式,就是完全支配另一个人,使他做我自己所想的,感受我自己想感受的,思考自己所想思考的,使他变成一种东西,成为自己的占有物,想怎么就怎么。即使我们上千次地了解我们自己,也还没有达到心灵最深层。我们对自己依然是个谜,对他人是否能更深刻地认识其内心深底呢?认识人的问题与宗教上认识上帝、玉皇大帝和佛祖是一致的。太难了,很难去下结论,就跟谁能认识上帝一样。

■四、爱的内含关系,爱的分类。

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幼儿的爱:“我爱是因为我被爱”;成年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②与爱的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爱的分类:父爱与母爱的依存关系,爱的对象诸如胞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的爱……(省略不详述)

■五、爱的途径和方法:纪律、集中、耐心、最大关注。

蔡晓琳三五个小故事

①守纪律(每天自觉挤一定时间)从事艺术,不松懈、不怠慢、不懒散,遵纪守法办艺术。

②要集中(精力),不要同时做许多事:阅读、谈话、抽烟、吃、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与人交往中的集中训练,首先意味着能听。

③耐心,在迅速发展的社会里,急于求成永远学不会一门艺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好事多磨就是这个道理。

④敏感及最大关注,这是区别爱好者与行家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尽管爱的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爱好者比行家更多一些。

人往往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地学习一门艺术,也就是从大量基础的,其他好象无关的学习开始,语文、数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等等,一直到高峰。这就意味着任何渴望在这门艺术中成为行家的人,必须通过在其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实践纪律、集中和耐心,敏感和关注,从而开始学习这门艺术。

■六、几种学术观点与倾向介绍。

①弗洛伊德的观点,对本能欲望完全的无限制的满足创造出精神的健康和幸福。但是,把一生都献给了无节制的性满足的男子和女子,并没有得到幸福,甚至遭到神经冲突和病症痛苦,不能保证人的神智正常。

②与弗洛伊德相对立的H·S·沙利文认为:爱的一方明显地按照另一方表达出来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保持相应增长的安全实施。爱的本质是一种合作的情境,处于这种情境的两个人感到:“我们按照规则游戏,以保证我们的声望和优越感。”

③马克思的爱情观已见前述。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中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只有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他的“生活实践”,才是理解人的钥匙。

④爱或是作为彼此间的性满足,或是由社会产生的几种病态的爱有:依恋双亲(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这些人仍然感到自己像孩子,成年后在情感上仍然只是一个2岁、5岁或12岁的孩子,在智力上和社会上则处于实际年龄的水平。他们期望母亲的保护,仍坚持对母亲一种婴儿式依附,期望母亲的保护、爱、温暖、照顾和赞慕,期望母亲无条件的爱。这种爱的给予,除自己需要外,没有其他理由,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无依无靠。如果这些人试图引诱女子爱他们,常常是充满柔情和迷人的。但是,他们与女子的关系仍然是表面的,不负责任的。他们的目的是被爱,而不是去爱。否则,他就要推理一番,认为这个女子“不爱我了,她是自私的,或是盛气凌人的”,甚至认为他们的配偶忘恩负义。

以母亲为中心的人,不管是他的母亲以过份保护的方式 “爱”过他,还是那种认为不够“爱”他,以至变态为缺少理智的人,这种人不是要回到母亲的保护怀抱里,也不是回到她滋养人的乳房前,而是要回到她接受一切、也毁灭一切的子宫内。这种严重的病态本性就是为母体所吸引,丢弃现实,回到母体中。

另一种病态的爱是恋父情结;他的主要生活目的是使父亲高兴,像个奴隶似地依恋父亲。当他没有使父亲高兴时,感到泄气、没有爱、被抛弃了。当妻子发现她自己注定要扮演一个二流角色——因为丈夫时刻把感情献给占主导地位的父亲人格时,这些男人变得越来越让她失望和伤心。

由双亲关系不合,父母双方互不相爱,但又只限于吵吵架造成的“爱情神经紊乱”的情况更加复杂。男孩或女孩在孤独气氛中成长,缩回到自己的世界,始终与他人保持疏远的关系,在日后他(她)的爱情关系上,也保持同样的态度。当然,还有非理性爱的其他常见形式,诸如“偶像崇拜型爱”、“感伤型爱”,以及“外射手段型爱”——总是忙于试图指责对方甚至改造他人,于是双方忽视自己的问题,只知指责对方,未能采取任何有助于自己成长发展的步骤。

其实,从个人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小爱中,可以延伸到中爱和大爱。爱家庭、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包括爱陌生的人,爱人类。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博爱、毛泽东主席的爱人民。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注:本文是我根据读书体会写成的讲演稿。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自己和同学们、战友们、同志们、同事以及后代都有借鉴价值,所以特附录于此,也作为回忆录正文编排)

附录

 

附录1: 我的家谱——大槐树下的子孙

我的爷爷听说名叫王帮银,奶奶的姓氏则无人知晓了,就连村里最年长的85岁的老木匠王元福也不知道。王元福老人的父亲王玺,王玺的父亲王家有,再往上,他老人家也说不清了。老木匠王元福年轻时走乡串村给人做木匠活儿,和人聊天的机会多,又识几个字儿,看书听戏,无所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