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62节

点击:

我先从其他老年人那里听传说,官庄村的王家是从大槐树下来的。何时迁来?祖辈是哪个血脉,则一直是个谜,至今弄不清楚。每次利用短短的探亲机会,我总要和村里的老年人聚一聚,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

 

1995年元月,王德成悼念母亲的祭文和族谱

和我的爷爷王帮银同辈的门子[⑤],一个名叫王金统,其长子王文举(1949年解放时为富农),长孙王田玉和我同辈,我称呼他为鱼娃哥。王田玉的长子王周科(据说现有家产七八十万元),他跟随扶风县比较有名的XXX做建筑包工头,每年有至少拾万元的净收入。

另一个名叫王忠魁[⑥],其长子王文治(1949年解放时定为富裕中农,我的父亲王天顺,官名王井,就在他家拉长工一辈子,长孙王五劳。

王帮银、王金统、王忠魁[⑦]是否同胞兄弟,尚待进一步考察,但至少是同胞孙辈。他们的父亲是谁?他们的爷爷以及他们爷爷的爷爷又是谁?更是不得而知。

好在我们祖辈中可能有人当过什么官儿,或者发家致富成过什么气侯,有过“悬棺点主”[⑧]之举,虽然“文化大革命中”被收缴了一部分,但目前我还保留了其中几个牌位,查其名姓及生卒年月,最早的也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再往上考究,听说官庄村的王姓是从五泉迁来的。老木匠王元福以及解放前后的村乡干部王平(王清海)给我叙述了先人们的传说。每年腊月,咱们村子里的王姓之人,都要去五泉香火地拜先人。那里有祖先的祠堂,十亩官地,年年去。早先时候,去五泉村拜先人的官庄村王姓诸人,受到丰盛的款待,后来一年不如一年,连给茶水喝也不经心了。一气之下,就把祠堂的先人石碑砸下半截,抬回官庄村。逢年过节,只在本村祭祀,而不去五泉村了。抬回来的半截石碑,我特意和王治仓(其爷爷94岁去世,我过去探家时也喜欢找治仓的爷爷询问往日旧事)去官庄村苹果园的枯井边,找到了这半截石碑,擦去尘土,隐现出××翁之墓五个大字,每字约手掌大小。

我不甘心,特意去五泉乡五泉村作进一步调查了解。1991年某日午饭时分,碰到村口一位拉架子车的妇女,我问村子里谁最年长,且又能聊天。又围上来几个人,问我想打听什么?经大家的介绍,我来到五泉村四组王宏家。王宏(时年48岁,属猴,1944年生)其父王忠祥时年77岁(属龙),尚能劳动,采访时正浇地(浇麦田)回来。说明来意,曾当过村干部的王忠祥拉开了话匣子。

村子的全称叫五泉渠村。根据传说,咱们是三国时期王明的后代,那时有五个泉眼,在现在五泉中学的后边。五泉之水即五泉渠水一直流到花家庄,那里是古代王莽的御花园,泉水就是浇花园的。

传说有人拿着不干净的东西去泉里洗,好多人做梦说泉要走呀。家家牛圈里的牛身上湿渌渌汗淋淋,走到眉县的罚牛嘴,牛走不动了,放下三个泉。现在那里还有三泉,其他两个泉不知被牛背到什么地方了。

五泉村有大堡子和小堡子之分。大堡子的人是王明的后代,小堡子的人是王莽的后代。至今不知传了多少代,也听说是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过来的。

遇上庙会点戏,金台观,拜王莽,小堡子的人们有骂着不让唱的,大堡子的人则无所谓,戏还是唱了。解放前,王莽的后代还有去扶风县王莽祠收钱的。

传说五泉的老先人有兄弟五个,大的绝后了,剩下老二、老三、老四和老五的四份产业。分作东南西北四份,哥东弟西,咱是哥,分得东边的官地,有祠堂。官庄村(民)哪一份没听传说。只听说五泉比较穷的老两口,离开五泉村,先住官庄村北边几里路之遥的长义沟。后来一年一年日子好些了,住到了官庄村,发展了大半个堡子的人口。

五泉祠堂,现在还是官地方,在大队的院,仍有五间大房,以前是敬奉先人的地方。这几年村委会要盖房,搬到另一个地方,波动原祠堂的官地。五泉村有个庙,老爷、佛爷、太白,啥神都在里头,初一、十五敲锣打鼓给爷点香火。

官庄和五泉分开,是为拜祠堂,年年来,不知为什么,一天晚上说我们守灵(值班),你们去睡,半夜就把半截石碑弄走了。

有些人把石碑抬到半路,汗水湿透衣服,说抬这么重的这干啥?有的说,费这么大劲抬半路,抬五泉原祠堂是抬,还丢人显眼,抬回官庄另立祠堂,以后少来五泉生气(跪照),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总算抬回官庄村了。

附录

在官庄村要立祠堂,方家不答应,说一个村子,你王家立祠堂,我方家也要立祠堂,互不相让,都没立成。双方达成妥协方案,立一个敬奉天地神的照壁。每年重大祭祀活动到照壁前拜天地,这个古建筑至今犹存。

我的爷爷王帮银就是这个据说是山西老槐树下迁徙到五泉,又从五泉艰难度日到官庄村的不知尊名的老两口的后裔。

爷爷有四个儿子。

老大王存良,是我的大伯。王狗娃 王麦桂 王芳平是其后代传人。狗娃兄和麦桂侄已不在人世了。

老二强强,官名王孝,是我的二伯。

王志发(乳名老好) 王丑丑

王好好

老三王仁(乳名三存),是我的三伯,被土匪打死在村子的碾盘上(故未入祖茔)。王志礼 王证明是其后代传人。

老四王天顺(王井)即我的生父。记得他1952年刚解放就去世了。

我的生母高喜莲年仅14岁时被做童养媳留在官庄村(1930年),先是在王忠魁家的婆婆处住。到民俗允许的结婚年龄后(1931年或1932年)才正式“梳头”。[⑨]

父母生的第一个男孩没有成活,据说是孩子5个月时,将孩子拴窗子木格上,母亲去地里干活。回家后发现孩子被绳子勒住,窒息而死[⑩]。

成活的是姐姐王妙巧(姐夫马彩西——已亡故)以下是她的子女:

马周全 马强娃

马周平

马发平

马有平

姐姐的四个女儿是马玉英、马玉娃、马月娥和养女马雪红,雪红是由我和其生父母及养母作主,将姐姐的小儿子某某送给妹妹王爱巧互换养父母的。

我父母的长子王志智,长媳孙惠玲已有一大家人口,目前住在新疆石河子市。我父母的长孙女王荣荣已结婚,生一个小女孩;长孙王峥嵘也已结婚,也生一小女孩;另外两个孙子王海峰、王建峰也已经成家立业,其中的男孩已经上中学,他们的历史将由他们或由后人去续写了。

我是父母的次子。乳名王银狗,比哥哥王脏脏(王脏狗)要好听些。也可能是第一个男孩没成活,我和哥哥的名字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名字起的不值钱反而安全。就起成狗脏娃、银狗一类,讨个保险和吉利的意思吧。我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哥哥当时也不过10岁。只记得母亲让我把挂面端给父亲,我走在门外还吃了一口,到父亲跟前,他见我想要吃的样子,又让我吃了两口。病危中的父亲多么需要营养,可他不顾自己,心里关怀着我,让我吃饱,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后来母亲改嫁,最后由于继父与母亲的不和,加之他们有了孩子而仍然姓王,到上学年龄时,后父家的姑姑为我取名王德成。中学时改名王志德,叫了几天也未叫开,之后王德成延用至今。(我以后发表的文章中曾以“一兵、王德成,战工生、春晨、高玉、佛道生等为笔名)我曾三次给人又被母亲要了回来。第一次给北边山里的我姨夫家,后来用我亲妹妹爱巧把我换回家,以后爱巧妹妹就在北山而今的甘肃灵台奉养老人——姨夫姨母了;第二次是给本村的一家人家顶门立户,没几年又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