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和少年教育
我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局势波诡云谲,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出生之时,在中国南方,国共合作,大革命如火如荼,北伐军正挥师北上,节节胜利,攻克了武汉、南昌等大城市,而逐步向华东进军,当时北洋政府还控制着东北、华北,全国没有完成统一。
马句的父亲
1926年12月19日,我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家里给我取名叫史振寰,后来到解放区后改名为马句。我的父亲叫史春霖(字永年),15岁考入京汉铁路局在石家庄开办的铁路职工培训班,学习两年后分配到京汉铁路工作。他曾做过报务员、售票员、列车员等初级工作,后来升任列车长(当时叫车守)、小车站的副站长、站长等稍高一点的职位。当时的京汉铁路是由法国人管理的,他们参考了欧洲铁路的管理经验,对职工规定的纪律很严格,不许迟到、早退、旷工,有奖惩和保险制度。当时在铁路上工作号称捧上“铁饭碗”,许多人都羡慕父亲拥有这样一份工作。
我的父亲一生都是靠铁路工资生活,抗日战争前的工资比较稳定,并随着职位的升高而增加。抗战时期物价飞涨,工资不增,每月工资不足以维持家庭温饱。我父亲一生在铁路上工作,养成了勤劳工作、严守纪律、廉洁守法的作风。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也进行这样的教育。
马句的母亲
我的母亲叫王钟珩(字楚白),1922年从位于保定的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保定女二师附小教书,嫁给我父亲后,随我父亲的工作调动,先后在郑州、西安等地的铁路职工小学当老师,1954年从西安铁路小学退休。我虽然上过几个铁路小学,因为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常换学校,很不正规,我的小学教育主要靠母亲辅导我读小学课本。在母亲的教育下,我养成了自学,喜读课外书籍,爱动脑筋的习惯。
1931年,我5岁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不抵抗”的指令下,张学良的几十万东北军撤回到关内。日本侵略者在短短9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整个东北人民都生活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日本军队没有停下侵略的脚步,不久又抢占了热河,企图占领天津、北平,整个华北危急。英勇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长城一线用长枪大刀阻敌。1932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也在上海奋起反击,抗日火种从此点燃。
我从小学三年级,也就是八九岁时就高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誓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歌曲。当年我的母亲给我定购了由上海左翼进步人士编辑出版的《儿童日报》、《儿童画报》和生活书店出版的由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这三个报刊都是提倡抗日救国的进步刊物,大量刊登了东北义勇军、上海19路军、华北29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图文并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这三个报刊,我知道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民都和中国人一样正在参加反抗法西斯的斗争,西班牙人民正在反对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埃塞俄比亚人民也在反抗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侵略。这对我教育很深,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萌生了爱国情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36年初,我看到《大众生活》报道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游行的专刊。专刊封面上刊登了当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冲击西直门,要强行进城游行示威的照片,清华大学女学生陆璀拿着大喇叭,对着游行学生高喊:“怒吼吧,中国!”当我看到这个画面时,兴奋极了,那时我就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参加抗日斗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相继侵占了北平、天津等地,并于8月13日进攻上海。当时日本侵略军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一场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当时我国军队的武器落后,死伤惨重,但是士气高涨,不畏强敌,战士们没有枪支弹药就用大刀英勇杀敌。这些英雄事迹大大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
感恩育德中学
河北保定育德中学在抗日战争之前,是全国六大知名中学之一,在华北享有盛名,和北京师大附中、天津南开中学齐名。育德中学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华北地区领导人孙幼云、郝濯(字仲青)等人以办学为名掩护革命而成立的学校,创办于1905年3月15日,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17年至1921年,学校接受蔡元培、吴玉章的建议,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劳工神圣”作为办学方针;1917年接受李石曾建议,办留法勤工俭学班,培养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刘伯坚等一批青年学生都是在育德中学勤工俭学班学习后出国的。在勤工俭学班学习过的许多老革命家对育德中学有深厚的感情,刘少奇就曾对王光美说:“我一生念过很多学校,受教育最深的是在育德中学。”刘少奇会木匠活,能够亲自动手制作椅子、桌子,他说这套手艺就是在育德中学练出来的。育德中学提倡“劳工神圣”和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给刘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刘少奇在提倡半工半读的一次演讲中就举了育德中学的实例。保定解放后育德中学因为校舍被占用而停办,20世纪80年代初,经李维汉和王光美同志的大力帮助,在育德中学原校址附近建立了新校舍。2005年育德中学百年校庆之际,在新校园建立了刘少奇的塑像,在原校址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班展览馆。新校园和展览馆,均为保定市爱国教育基地。
保定育德中学
我是在1938年3月在河南郾城考入育德中学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保定不保,育德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携带着图书仪器乘火车于1937年11月迁到河南郾城复校。因为经费短缺,学校开不出教师的工资,学生们也是单个到郾城复学的,衣食无着。在这种情况下,郝仲青校长亲自到武汉找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请求解决师生的生活问题。陈立夫决定将河北迁到河南的几个中等学校组成一个国立中学,在河南西南的淅川和内乡县办校,办学经费由教育部出;从河北跑到后方的流亡学生由国家发贷金,管衣食,这样就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问题。
育德中学是名校,校长郝仲青是同盟会的元老,教育部给予特别的照顾,将育德中学从河南郾城迁到内乡县西峡口,改为国立中学后,命名为国立一中一分校,校长由郝仲青担任,教职员是育德中学的原班人员。办学经费由教育部发,学生由政府发贷金,管衣食。这样,我在育德中学念中学不仅不交学费,还管了我的衣食住。虽然在学校学习期间,生活很艰苦,但是能吃得饱,穿得暖,学校还发课本和笔记本,使学生安心学习。
我在育德中学读书时,正值国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我刚进入育德中学,校长郝仲青就对我们说:“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中国必胜!”郝校长对抗日取得胜利充满了信心,他作了一首词并且请人谱了曲,我们经常一起高唱这首歌:“卢沟月冷,大河无声,千里逐飘蓬;家仇国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炼尔体魄,砺尔学行,有志事竟成;诸君共勉,曷当有日,痛饮在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