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故事--金维克回忆录 第25节

点击:

解决办法很快就找到了:粘合后再沿着鞋底的周围加上一圈鞋钉。由于钉的是胶皮,因此稍加用力,钉子帽就能埋到胶皮里去,不会划伤地板或地毯。

我做的最难的一个“活儿”是女生庄小平的鞋前掌彻底磨穿了。她拿来时很不好意思地问:你看还能修吗?我一瞧,不仅中间磨出了一个洞,周围也都烂了,靠粘胶皮已修不了。于是便答应试试看。琢磨了一下,我便用厚牛皮按照原来的尺寸给她“定做”了一副前掌,再抹上胶水把鞋帮粘上,用鞋钉密密地钉牢。这双鞋大概她还真又穿了几个月。

两年多的国外学习生活,据我所知,除了跑步穿的球鞋外,我们没有人买过新皮鞋。

别看同学们的鞋底都是千疮百孔的,但鞋面上打上鞋油,一双双照样擦得锃光瓦亮,丝毫没有给中国学生丢脸。

后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班的同学把修鞋的事编进了表演唱,其中一句是“金家铺子手艺高”,却把我鼻子都“气歪了”,许多天不理他们。因为我们刚刚在使馆看了电影《林家铺子》,我可不愿意被比喻为那个窝囊废林老板!

“修皮鞋喽”

可惜的是,这些在花花世界巴黎被“逼”出来的修鞋手艺,以后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留学生美发厅

巴黎街头绝对不缺理发店。繁华的商业区自不必说,即使在我们居住的郊区玫瑰泉,也有不少装潢考究的理发馆,大致和半个世纪后充斥中国城市街头的美发厅差不多。各种剪发的、烫发的、染发的、焗油的设备一应俱全;挂满墙壁的大幅彩照里,微笑的、冷艳的、活泼的、呆滞的、西服笔挺或袒胸露背的男女明星模特们搔首弄姿地展示着各种前卫的、时尚的、复古的发型;技艺精湛的理发师的白色工作服洗烫得一尘不染,个个面带微笑,为顾客提供周到的服务。

与高档服务相对应的,当然是昂贵的价格。男士简单的洗剪吹,动辄一二百法郎,女士就更不必提了,每次收你数百乃至上千法郎并不稀奇,这对于习惯了在国内两三毛钱就“剃一个头”的我们来说,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实际上,即使是大使黄镇和夫人朱琳,以及各位外交官们也从不光顾这些理发馆,而是由使馆一位来自国内的专职理发师来打理。其中除了安全因素外,价格也是不言而喻的重要原因。

即使不是为了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每月50法郎的零花钱来说,到外面理发也是不现实的。好在我们中国学生从小就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中长大,理发这种区区小事难不倒我们。

大概在抵达巴黎的第二个月,“留学生美发厅”就正式“开业”了。“美发厅”是现在的说法,当时只是叫“理发组”。

和其他勤工俭学小组相比,理发组的成员最多,变动也比较大,凡是以前摸过推子的同学都愿意为大家服务而一展身手。我和女生宋秀菊大概是“出勤”最多的两个人。

愿意提供服务的人不少,但接受服务的却反而有些挑剔。有的同学进来,看到等待“为人民服务”的是个新手,往往坚持要在“老师傅”那里排队。有个上海男生,被一个新手理发员磨不过,只好略带遗憾地答应:“好吧,我给你理好了。”我正在旁边忙着,开始以为听错了,后来一琢磨才弄明白,原来上海话里“我给你理”的意思是“我同意让你给我理”,差点闹了笑话。

其实,这也不怨“顾客”,虽然我们请使馆的理发师来给大家传授过技艺,但理发毕竟要“实践出真知”,不在别人头上实际操作,技术是难以长进的。愿意充当新手的服务对象,还的确需要一点奉献精神。

当时的男生一律是“偏分”或“一边倒”,女生则统统梳两个小辫或留齐耳短发,既没有“板寸”、“光头”,也没有“朋克”、“马尾辫”,所以基本用不着询问“顾客”要什么发型,抄起推子就开干。

我们用的推子和剪子都是从国内带来的,上海“双箭”牌,质量很不错。裴晓亮同学还贡献了一把当时很少见的铝合金抄子(理发用的一种细齿梳子),大家都喜欢用。但后来推子磨得有些钝了,就又从商店买了两把法国推子。没想到法国产品有些“欺生”,齿细,弹簧软,大概只适合对付欧洲人细软的黄毛,但对于中国人又粗又密的的黑发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后来我们增添的“设备”还有两面大镜子和一把吹风机,“美发厅”越发正规起来。

不是所有的脑袋都容易处理,有的“活”还真有点难度。

男生朱××的头发其实并不算茂密,但他是著名的“黄油大王”(另有一位“大王”,起因也是出于吃的嗜好——他专爱吃鸡后部的某个部位,故称“鸡××大王”)。吃早点时,别人都是在面包片上涂抹薄薄的一层黄油和果酱,他却用两片薄薄的面包夹上一块一厘米多厚的黄油吃得津津有味。不料,摄入的这些过量的黄油集中在他的头发上冒了出来,不论他何时来理发,头发都像用黄油拌过,紧紧地贴在头皮上。

于是,别人都是先理发后洗头,他却必须先用热水洗头,把头发中的油脂清理干净。但给他洗头也不顺利,肥皂、洗头膏都基本无效。无奈之下,我征求了他的同意后,大胆地在他的头上用了好几把洗衣粉,加上热水一通猛搓,才总算把他的头发弄得一根根分离开来。

有的人的“头型”比较特殊,理好了也不容易。比如有位男生后脑勺不是圆的,而是基本上呈平面状,而且头发的生长方向紧贴头皮,因此给他理发就很费劲。男生的头发可以分三个区域:一是后脖颈处向上和两个鬓角,推子下去要紧贴头皮,这样理完发才能显得干净利落;二是头顶,就是头发比较长的部位,要用剪子配合抄子,去短,剪齐;第三就是这两者之间要“过渡”得自然、均匀,不能出现阶梯。上述的那位男生就是这个“过渡地段”极难处理,稍不留意就容易呈现“狗啃”状。

留学生美发厅

美发厅的名气与日俱增,进修生以及管理干部也常来光顾。记得找我服务最多是进修生顾良,无论什么时候来,他手里总捧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一坐下便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对头发理成什么样子从不挑剔。他的头发比较长,偏分,是少数理完发还要用吹风机的男士之一。有一次我故意把他的头发吹得高高地蓬了起来,为了定型,有的部位甚至有些发焦了。完事后他抬起头,往镜子里看了一眼,吃惊地笑了笑,说声“谢谢”就走了。

梳小辫的女生从来不光临我们的美发厅,留短发的却经常来。我给好多女生都剪过头发,基本要求很简单,就是一个字——“齐”,长度大致与耳朵下沿平行就行。郭莲莲是近视眼,平时戴一副度数不低的眼镜。由于不是第一次给她理发,所以边剪边聊。不料我稍一走神,突然发现在她的耳垂上出现了一个米粒大小的红点。仔细一看,原来锋利的剪子把人家耳朵剪掉了一小块皮!我慌了手脚,忙问她疼不疼。她却很大度,连说:没事,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