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节,我们去看望光伯伯,当我向他深鞠一躬时,他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我已是鬓发斑白的七旬老人了,可在光伯伯眼里,仍然是几十年前的那个小姑娘,老人的心中饱含着多少对后生深沉的爱啊!我深情地给老人唱了《翻身道情》和《见了你们格外亲》两首歌。老人静静地打着节拍,入神地听着。歌唱完了,老人绽开喜悦的笑容,不断地为我鼓掌。李春把他的诗集《华发诗选》敬送给老前辈,请他老人家指教。光伯伯也拿出一册新版的《诗存》并在扉页上工整地签上我俩和他自己的名字,热情相赠。本来相约2002年春节再去看望老人,但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老人的诗集也成了最珍贵、最永久的纪念了。
光伯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五月的鲜花》的铿锵韵律,《黄河大合唱》的浩然正气将永远回荡在中华儿女的胸中,光伯伯在我心底播下的革命深情厚爱也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
1950年10月3日,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并讲话,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立高度重视,并寄予殷切的期待。全校师生浸沉在万分激动和无限幸福的气氛之中。中央决定把华北大学的工、农、外语、文艺学院与人大分离,分别建立专门院校。文艺学院下属的三个文工团也在调整之列,知名的王昆、郭兰英等艺术家相继转调到其他艺术院团。人大趁此调整之机,给校工会调来了三四名文工团员,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开学不久就到校工会报到了。我的工作就是在校工会的领导下,配合校系工会文娱、体育委员组织开展几千名教师职工和家属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更好地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我竭尽全力,投入到了这一工作中去,从1950年人大建校开始到1970年去江西干校,一干就是20年,可以说,我一生中20岁至40岁最宝贵的20年,都是在为教工文体生活服务中度过的。
在还没有电视的情况下,广场露天电影是深受教工家属喜爱的一份“大众文化快餐”。当时工会电影组有束中耀、付宗义、姜寅通三位技师,有32毫米和16毫米放映机。教工们每周三、周六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饭,夕阳即将西下之时,就陪着眷属、领着孩子、拎着小马扎,从校园的四面八方来到文化广场,秩序井然地排坐着,饶有兴趣地看一场露天电影。当时虽然净是些黑白片,但从中能获得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信息,欣赏反映革命和建设的动人故事,教工和家属们感觉已是很不错了。
1950年,华北大学文工团在长辛店铁路工厂体验生活时合影(前排右三为荣英)
校工会在广泛开展早操、工间操、“劳卫制”[2]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工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灯光场经常有国家、市级和院校间的体育比赛,教工“钟声体协”(北京市教工的体育协会)的田径、篮、排、足、乒乓以及摩托车队,坚持定期训练,也常外出比赛。篮球队屡获冠军,田径队在市一、二届工运会上,分获女队和男队总分第一、二名。不适于运动的人,可选择参加周末的舞会,或坐在舒适温馨的工会俱乐部里下下棋、看看书报、听听音乐,也很惬意。
文娱方面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当时有京剧、话剧、歌剧、合唱、管弦乐、民乐等社团。京剧《秦香莲》、话剧《龙须沟》、歌剧《刘胡兰》等时常在校内外演出,受到观众好评。除了教工业余社团的文艺演出以外,我们还经常到人艺、人民、工人俱乐部等剧场去观摩于是之、朱琳、李和曾、李世济、小白玉霜、新凤霞等新老艺术家们演出的《龙须沟》、《武则天》、《蔡文姬》、《三打祝家庄》、《花为媒》等优秀剧目。有时校工会还包场或请剧团来校演出,梅兰芳大师到校演出时,吴老(吴玉章)等校领导悉数到场,既热闹又隆重。每位教工和家属,经常能看到自己喜爱的演出,当时的文化生活相当活跃。
1954年,荣英(后排左一)与人大校工会办公室同志合影
每年寒暑假,校工会除了举办上述文体活动外,还要组织儿童大观园,让孩子们过年过节玩得痛快,组织大一些的孩子参加少年之家,开展少年儿童喜爱的文艺、体育、游艺和参观旅游活动,使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减轻一些家长的负担,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此外,校工会还利用假期在颐和园开办教工暑期休养所,利用吴老当年为苏联专家举办的北戴河休养所开展教工暑期休养活动。湖光山色,大海的波涛,使教工们气静心闲,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精神饱满地迎接新学期的工作。
难忘积极分子的热情与奉献
校工会只有我们几名专职干部,组织开展这么多文体活动,靠的是教工中积极热情、无私奉献的大批积极分子,就是现在所说的志愿者。各个社团都有各自的带头人和活动骨干。譬如京剧团团长张致瑞,他是总务处的一位老职工,既无很高的学历,也不演戏,但酷爱京剧,热心剧团事务,凡组织联络、后勤保障等样样认真负责。演员徐大同、高铭瑄、闫金鍔、王于、肖漪,琴师郭寿康等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后来多已成为知名的专家教授。肖漪因为热爱并擅长京剧,后来调到戏曲学院,做了戏曲专业教师。他们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又有多年学习演出京剧的修养,每次演得都很到位,常常获得戏迷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2009年,人大文工团团友在京聚会(前排右三为荣英)
为了让教工能经常看到优秀影剧的演出,除专职干部,有些文体委员、积极分子也常常帮助买票。有时为了能买到名家名剧的票,有的同志甚至背上行李卷儿,通宵达旦地排队给大家买票,情景十分感人。分配影剧票更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活儿。我一买回票来,査瑞传、侯文辉、王俊生、胡俊士、王裕国、于学儒、张根成等同志经常来帮我分票。他们按剧种、票价,各系人数、爱好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大家满意,票数、钱数也计算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他们都是任课骨干教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热心群众工作,真感谢他们帮了我的大忙。
寒暑假的儿童大观园、少年之家活动更需要一大批人去组织筹备。校工会妇女部长张禛每年热心张罗,妇女、生活委员李铭、于彤、周密等也来参加。特别是俄文教研室的老教师黄洁,他受校工会的委托,从1960年到1962年,连续3年具体主办儿童大观园。他多才多艺,擅于书画,又极其热心,拿着校工会拨给的200元经费,亲自到王府井去采购所需的纸笔和各种材料。然后,他和老伴范葳连夜绘制,把大观园会场装饰得五色缤纷、热热闹闹。除夕开幕那一天,孩子们早已排起了长队,园门一开,孩子们蜂拥而入,笑声不绝,游戏一直延续到夜间10点,孩子们才尽兴而去。这三年除夕,黄洁全家出动,连三个孩子也在园内外帮忙维持秩序,“曲终人散”才回家吃“年夜饭”。黄洁同志不仅热心帮助工会出色地连办了三年儿童大观园,他还经常帮助我分发影剧票,帮助工会组织北戴河暑期休养,筹备各种展览,做了大量工作。黄老今年已96岁高龄,身心健康,勤于写作,广交朋友,热心公益,是一位智仁双全,非常值得敬重的老人。在他的回忆录《一路走来》杀青之际,我和李春写诗祝贺。衷心地祝福他健康、快乐,迎来期颐大寿。
黄洁挚友新作《一路走来》出版,不胜欣喜,衷心祝贺。九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近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尽收老人笔下;道德文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用心血著述的百年人生宝典,我们夫妻两人朝吟暮诵,品味着笔墨的芳香。在热诚祝贺大作面世之际,难忘携手齐步,相邀赏樱,同酌共饮,互赠诗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