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如诗似歌--春英回忆录 第31节

点击:

黄老仁智双全,寿登九秩,诚国家之祥瑞,我等之荣光。今日为《一路走来》杀青干杯,更期待着明天为您的期颐大寿一举千觞!谨赋七律三首,聊表此情。

 

老人妙手著华章,一路走来话沧桑。

尽写九旬风和雨,细说一世痛与伤。

道德文采相辉映,笔趣童心得益彰。

世纪宝笈今著就,朝吟暮诵品芬芳。

常怀同步绿茵场,难忘相邀赏樱棠。

畅饮庆迁三碗酒,喜读赠诗一行行。

几分几聚几惆怅,一箸一杯一慨慷。

尘海难得一知己,黄公最是情意长。

以情爱人仁者寿,用脑多思智叟强。

仁智双全康而乐,身心两旺乐而康。

寿登九秩呈祥瑞,国庆六旬沐荣光。

今日一啖杀青宴,更期百岁累千觞。

 

2001年,春英为原工会积极分子黄洁(右一)和范葳(右二)两位老人祝贺钻石婚

竭尽全力,为教工服务

我作为校工会的一名专职干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支持文体委员、积极分子的工作。为他们申请活动经费,联系交通工具,保管文体器材、乐器、服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

 

1974年,荣英在北京语言学院时留影

最忙的时候要算寒暑假了,要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假期休养等许多活动,几乎没有休息的空儿,比平时更要忙。周末假日组织一场大型演出,特别是请校外剧团来演出,更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若是请名角儿、名团就更不容易了。为了请梅兰芳大师演出,当时位于护国寺8号的梅兰芳京剧团我不知跑了多少趟。学校当时没有大礼堂,要到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去借礼堂。在校内演出,在还没有文化广场的露天舞台时,需要自己搭台、装台,工作量很大,也很麻烦。好在总务部门的张荣华、翁德贵、张升、大康、二康等工人师傅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召之即来。每次都是他们把戏台搭好,灯光调好,并把演员化妆、休息、饮水等事项都准备得停停当当。演出完了还要卸台,清理广场,非常辛苦。我常自己掏腰包买些冰棍或赠送影剧票慰劳他们。

演完戏,一般要招待演员吃夜宵,职工食堂的侯展云等老师傅也主动配合,只要我说一声,一餐美味可口的夜宵,保准让演员们吃得满意。演员们为了感谢师傅们的招待,在厨房里即兴为师傅们清唱。这时魏富春、刘树奇等司机师傅,早已把大轿子车停在了餐厅门口,风驰电掣般地把辛苦了一天的演员们平安地送回家。演员们都很满意,说人大组织招待得好,他们都愿意到人大来演出。

一台大戏圆满地落幕,热情的观众满足地回家了,工作人员也相继离去。我也踏着月色,沿着南去墅园的小路回家。我轻轻地打开房门,李春已经发出鼾声,孩子们也早已进入了梦乡。我倒在床上,结束了虽然劳累但却非常充实的一天。

我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课的老师,也不是一个部门的领导,做的完全是再具体不过的事情。我虽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在学校这个大机器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它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因此,我感到光荣和快乐。

乐献爱心,做同学亲人

1970年到1972年,我同李春在江西的人大“五七干校”里参加劳动,1973年同人大部分教工暂时被分配到北京语言学院工作,1978年又回到人大。从1978年到1986年离休,一直在人大统计系任行政秘书,主要做学生的生活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到评定助学金,从困难补助、安全卫生到领取报刊文件,工作千头万绪,但主要的工作是密切关心学生生活,热心为同学服务,帮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轻松愉快地去学习。

 

1995年,人大统计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右三为荣英)

新生跨进校门,大多是第一次离家,他们在父母跟前还是一个孩子,很多人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有的生活有困难,伤病也在所难免,总之,有很多事情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新生入学后,我就经常到宿舍去转悠,当我打开一个来自南方农村学生的箱子,一看只有一条薄棉被和一张凉席,经仔细了解,生活困难、缺衣少被的同学还不是个别的。对一些确有困难,而自己又无力解决的,我就主动帮助他们申请补助,确保他们在寒冷的北方顺利过冬,安心学习。

同学生病的时候,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特别是重病号更应受到额外的关照。83级研究生李万茂患了黄疸型肝炎,急需住院治疗,当时班主任不在,我又正赶上女儿剖腹产刚刚出院,很怕母婴被传染,心里有些嘀咕。但想到学生的父母远在外地,在危急的时候老师责无旁贷,没有犹豫的余地。于是就背着家里,和一位同学一起,把病人紧急护送到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做了妥善安排方才离开。回家后换掉衣服,进行消毒后,才敢接触产妇和婴儿。82级同学何华容得了急性阑尾炎,因医院误诊,引起腹腔发炎,最后不得不开刀。我和一位同学冒雨到病房看护,有时给他带些可口的饭菜吃,经医院诊治,他很快痊愈了。在他毕业离校到办公室告别时,抱住我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永远也忘不了您!”我也很激动,心里感到暖暖的。

有些同学患病,需要熬中药、吃病号饭,但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给他们煎药、做饭。有一次,我发现78级女生赵元元戴着只大口罩,感觉很奇怪。晚上,我到宿舍一了解,才知道她满脸长了“扁平疣”不好意思见人,医生给开了中药又无处煎,只好忍着。我就每天在家给她煎药,吃了三四十服药,病好了,元元又绽放出了笑容。78级王玲同学体弱多病,需长期服中药调理,她没有母亲,家又不在北京,看到她的困难,我就每天坚持给她煎药,直到身体康复。系领导看到同学吃中药困难,我给同学煎药又挺辛苦,于是就给学校打了报告。从此以后,校医院增设了熬中药的服务项目,方便了患病的同学。

每年同学献血后,需要补充营养。83级同学献血后,集体买来几只母鸡,我给加工,剩下的鸡血给他们做成酸辣汤,看到同学们边吃肉边喝汤的幸福满意的样子,我也很高兴。这本来是老师为同学们做的一些小事,却感动了同学。他们用大红纸写了感谢信,贴在学校八楼门口最显眼的地方,而且不让覆盖,一直保留了好多天。同学们真诚的热情让我很受感动,就是再为他们做一百次也是高兴的。

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同学也就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写信给校报称我是同学的亲人。不少同学常到我家串门,愿意和我谈心里话,入党、分配,甚至谈恋爱、找对象也愿意来听听我的意见,遇到困难有时也来向我求助。一些毕业同学仍不忘记老师,出差回校的老师常常带回他们对我的热情问候。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有些同学和我保持联系,而家居北京的黄建悦、栗瑞梅夫妇年节还常来看望我。

尤其令人深受感动的是78级毕业生高烽同学,因为在校受到老师的照顾,感念之情一直不忘。1984年我去成都招生,当时已是自贡市副市长的他,举行家宴热情招待我和同去招生的老师。他父母频频举杯,深切地感谢老师在他儿子生病时,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他,并且热情地赞扬人大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好校风。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2010年6月的一天,高烽又委托四川省交通厅驻京办主任杨丽代他来看望我,并在电话里说他在生病时,老师给他做的西红柿鸡蛋面至今“余香在口”,深情地回忆起在校时师生间的深情厚谊。5.12汶川大地震时,他是四川省交通厅厅长,临危受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大灾天险。在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都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当我看到《中国交通报》刊载的高烽向总书记汇报的报导和图片时,心情激动,为人大培养出这样的好学生,深感光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