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如诗似歌--春英回忆录 第32节

点击:

我深深地感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学里,应该有这样亲人般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要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和温暖送到同学心上,使他们像在家里父母跟前一样感到幸福,这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和情感保障,是与文化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不可或缺的。我的工作虽然极其平凡,但在教育学生成长方面也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此而感受到欣慰。

乐献爱心,做同学亲人

系里的行政工作,绝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策性,学生在生活方面反映出来的思想和认识问题是大量的,要结合本职工作,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同学的表率。由于篇幅有限,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好友如云

我有很多好朋友:工友、战友、歌友、牌友、老友、忘年之友。这里仅记述一下我的三位不同寻常的好朋友。

一位是解放初和我一起在妇女生产合作社做工的工友赵景秀,在艰苦劳动中,我俩互相关心帮助,成了好朋友。我结婚以后,工作和生活都比较紧张。景秀常常帮我来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缝制衣服。1957年我怀的第三个孩子早产,因为忙,什么都没有准备。李春慌了手脚,正在无奈,景秀闻讯赶来,一个人冒着春寒忙了起来。等我抱着孩子回到家里,看到婴儿的小棉袄、小棉被褥,吃的用的都准备停当了。我紧紧地握住景秀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睛里的泪水也随之而出了。

 

荣英(右)与赵景秀(左)在北海公园

我也很关心景秀的终身大事。人大法律系的年轻教师李仰溪,工作学习都很优秀,人也很憨厚,又是短跑健将。景秀端庄大方,温和善良,又是聪明能干的治家能手。我想他们二位如能结合,将是非常幸福的一对。经我与他们沟通,都无异议,二人正式见面后,一次成功,大家都感到特别高兴。几十年过去,现在他们已是儿孙满堂、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了。

后来,仰溪调到河北师大,成为知名的法学教授和人口学家,景秀也在大学里从事教学行政工作,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仰溪身体欠佳,老俩口相互关心帮助,度过了难关,正在安度幸福的晚年。我们虽然不在一地,相互访问看望,书信来往,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1999年,好友赵景秀与爱人李仰溪于广州

另一位是我的阶级姐妹辛桂珍。1964年我随人大工作队到陕西参加农村“四清”工作,住在长安县黄岭公社东古城大队老贫农辛大爷家里。桂珍当时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对我特别亲热。生活上处处照顾我们,工作上帮助我跑前跑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分别后互相思念,后来我请她来北京,为了迎接远方的姐妹,我和李春在火车站等了一夜,终于在噪杂的出站人群中等来了十多年没见的桂珍。当年的小姑娘,已是一名缫丝工人,并已做了妈妈。我们姐妹能在北京相聚,畅叙往日的友情,感到无比的幸福。

她从北京走后,时常与我通信,还寄来上好的丝棉被套给小元做结婚的贺礼。以后,我们虽然慢慢失去了联系,但思念的心总也没有放下。2010年,我试着给桂珍写了一封信。时间太久,变化很大,恐怕不好找了。出人意料,缫丝厂虽然停产多年,但老工友竟把信辗转交到了桂珍的手里。2010年8月,我们终于又在北京重逢了。同她前来的还有她的丈夫、儿媳和小孙女。当年的小姑娘、年轻的母亲,居然成为老奶奶了。多年的思念,在我们热烈拥抱的一瞬,化作了喜人的热泪。我俩互相拍打着,呼喊着:“我们真的又见面了!”

 

2010年,春英、小元与前来探望的好友辛桂珍(左三)一家合影

桂珍把她能够搜集到的家乡名茶、土产和保健品带来了好多包,分赠给我们。我也尽量安排好他们的食宿,让他们在北京度过一个舒心愉快的夏天。桂珍的爱人杜荣洲是当地的名医,又爱好诗词文艺,俩人经常参加歌舞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生活幸福美满。

临别前夕我们相互赠诗,表达惜别和祝福之情。

 

两心永难分

——赠桂珍

阶级姐妹亲,胜似一家人。

离散肠思断,重逢泪沾襟。

同行轻絮语,对坐旧梦寻。

明日隔山岳,两心永难分。

                                 春  英

 

致谢春英哥姐

相知虽晚情太真,壮志不移大气存。

只恨仰谈时日少,愚在余生难学深。

                                              辛桂珍夫妇

分别的时候到了,我把桂珍送上卧车,直到不见了车的踪影,才怏怏地回到屋里。此去又不知多少年才能见面,但桂珍说了,她明年还会来的。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一箱沉甸甸的优质核桃,不久一大包陕西名产香肠和牛肉又寄到了公寓。这包含着桂珍多么深重的情谊啊!我的双眼又湿润了。

还有一位是1971年我下放江西劳动时结识的好朋友吴辉。人大“五七干校”应江西县委之约,派了一个写作组,帮助创作一部以消灭血吸虫为主要内容的剧本。我是写作组的成员,住在县委招待所。有一位不满20岁的女干部,政治思想进步,年轻有为,被选为县委委员,她和我住在一个房间。她就是后来成为我最要好朋友的吴辉。因为我年长她几岁,张口就叫我阿姨,对我很是热情,也特别尊重。

好友如云

和吴辉分别以后,我们相互思念,几年以后她终于应邀来到我家。久别重逢,促膝谈心,我们沉浸在友谊的欢乐之中。吴辉回到江西,请工匠从山里砍了翠竹,打造躺床、藤椅,托来京的大学生设法托运到了北京。我们工作之余,安坐在藤椅上喝茶看报,劳累疲惫时躺在竹床上休息,李春胃病发作,仰卧其上,慢慢缓解难忍的疼痛。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

吴辉后来考入江西师院深造,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资深的编审人才。与多才多艺的文艺干部万里波结缘,喜得千金姗姗。多年后,夫妻携爱女再次来到北京,我们得以重温昔日的友情。后来她每逢来京办事,都要来家中看望我。有一次她竟然以娇小的身躯,抱着瓷都出窑的大剑筒,送给喜欢书画的李春。她每年还都不忘给我们寄来清明新茶尝鲜。

 

2000年,春英与好友吴辉一家合影

比金子还珍贵的友情让人感动。赋诗一首,聊表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