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始终没有入党,于是父亲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兄弟姐妹身上,他希望我们兄弟姐妹都能够入党。果然,我们都没辜负他的希望,大哥、二哥、三哥和我全都入了党,都在单位里担任领导工作,而且我还参了军,更给我们的家庭增添了一份光荣。
严格来说,父亲的一生很平淡,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一直坚守着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原则。退休之后,很多徒弟经常到家里来,遇到工程设计,图纸上不明白的地方,他们就向父亲请教,父亲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设计,那个地方大概投资要多少。
后来有人建议父亲退休之后可以到建筑工程队挣外快,父亲说:“我有国家给的退休金,生活挺好,再练练太极拳,养身保健。你们有什么事就找我来,我给你们指点,不要一分钱报酬!”他退休以后直到1988年去世,一直没有挣外快,只是义务给别人帮忙。后来我们常常想,为什么父亲的寿数这么长呢?因为他心宽,而且没有什么私心,也不图名利,就坚持认为人活在世上要知足常乐,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清清白白做人。这就是我父亲的一生,很平淡,很朴实,却给我们后辈留下了很多富有教谕的东西。
父亲的熏陶影响我一生
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很注重对我们的教育。他经常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正直;其次,遇到任何困难都别抱怨,尽量不要求人,尽量自己克服。父亲还说:“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有一定之规,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保持自律。”这句话,整整影响了我的一生。
除此以外,父亲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直接影响到我后来从事的戏剧艺术工作。父亲从年轻的时候就酷爱京剧和昆曲,他虽然不会唱,但是非常爱听,总是带着年幼的我去剧院听戏。京剧中有一出戏叫《赤桑镇》,这出戏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它讲的是包公和他嫂娘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唱词是“责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意思是做人要对自己严格一些,对别人宽和一些。这句唱词也基本上成为了父亲的座右铭。他喜欢戏曲,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一直认为,我长大以后喜欢戏曲,并且我能干上这行,与父亲的熏陶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剧院在逢年过节分发困难补助金时,也考虑到了我的家庭实际困难,征求我的意见,说要给我补助。但我想到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共产党员,在剧院是个中层干部,我绝不能给组织上、给国家增添任何麻烦。我牢牢记着父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一生不要索求,做人要正直”的准则。我婉言谢绝了剧院的好意,并再三表态:“从此往后,任何困难补助金都不要考虑我,全都让给比我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
父亲是我第一位良师益友
70岁的父亲在练太极剑
父亲十分推崇做人要平和,要有自立的精神,而且还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他说,每天回家后都应该反省一下这一天做过的事,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就像拿筛子筛沙子一样。做得对的就要坚持;做得不对的以后要注意改正,而且也不要去向别人解释。因为如果你做得不对再去解释,就会“越描越黑”,完全说不清楚了。就好像在汽车上,开车的司机喝醉酒了,总是要和别人解释:“我只喝了半杯酒!”其实那完全没有必要,你喝了就是喝了,没喝就是没喝。喝了还非说喝半杯,这就是狡辩了,因为只要喝一点就是违反交通规则,这就是做人要坚持的简单原则。父亲没有什么精雕细琢的语言,也不会讲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但是他却能用最平凡朴实的语言讲出让人印象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
父亲病故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1988年,父亲患前列腺癌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由于病情严重,排不出尿来,医生给父亲插上了尿管。现在想来,父亲的去世也和他不愿麻烦别人的性格有关系。
有一天晚上,父亲突然不能排尿了。按常理来说,应该赶紧按铃叫医生来处理,可是他不愿麻烦别人,没有叫医生,也没有叫醒守夜的二哥,竟然自己往外拔管子。原本拔尿管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来操作,应先抽取导尿管端头球囊中的积液再拔出,同时做好消毒抗炎处理。但是没有专业知识的父亲一心想自己解决,竟生拉硬拽,损伤了尿道,接着发生大出血,第二天晚上就去世了。没想到父亲走得这么突然,这让我非常震惊、非常悲痛。
当时我没有陪床,后来到医院跟医生和病友一打听才知道当天的情况,我不由得感到非常揪心和惭愧。揪心是因为父亲在重病中竟然还能这么自立和坚强,宁可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值得称赞的,但作为他最疼爱的儿子,我想起此事不由得感觉痛心;惭愧是因为我没有一直守在父亲的病床前,日夜照顾他,最终导致出现意外。
直至现在,想到父亲去世的情况我仍然感到很悲痛,一直为自己对他照顾不周全而感到惭愧和遗憾。但另一方面,想到父亲这种自立、自强、不抱怨、不求人的品格,我又会由衷地对父亲感到敬仰和尊重。在我心里,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善良贤淑的母亲
辛劳养育子女
我母亲叫林妙泉,1908年出生,1946年和父亲结婚。由于家里的兄弟姐妹众多,母亲结婚很晚,快到38岁了才结婚。
母亲林妙泉(1958年)
母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是最小的孩子。结婚前,母亲属于小家碧玉型的姑娘,是老实本分的学生,对爱情和婚姻方面也没有过多的苛求。父母结婚的时候,多少有点包办婚姻的成分,他们认识后接触了不到半个月就结婚了,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1948年我出生,母亲终生只生育了我这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曾问起,为什么母亲只生我这一个孩子?长大后听母亲讲,那时候她考虑到,在我之前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负担已经够重了,若再多生孩子,负担就会更重,而且父亲那时候经常在外面工作,不能总是在家照顾我们,所以母亲并没有过多生养,尽心尽力地把我们五个儿女抚养长大。刚结婚时,母亲在上海纺织厂当女工,后来不到两年就不干了,因为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她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就辞去了工作。
在我心目中,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慈母,她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对我的爱广博深厚。我记得特别清楚,小时候我住校,一个礼拜只能回家一次,母亲必定会趁着我回家的时候给我好好改善一下伙食。每次,她都会给我做好香喷喷的荷包蛋,再买上半斤诱人的红烧肉,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美餐了。看到这些美食我早就垂涎三尺了,每次都吃得一点不剩,母亲就坐在我的身边,笑呵呵地看着我吃。后来我也叫母亲吃,她却从来不吃,每次都说她已经吃过了,我也就信以为真,美美饱餐一顿以后就返校了。直到有一次,我回家正撞见母亲吃饭,哪里有什么红烧肉,她吃的是咸菜萝卜干和酱油拌饭。当时我心里像针扎一样难过,我才明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街坊邻居也都跟我说:“你小子糊涂啊,你知道你妈都吃些什么吗?”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才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非常省吃俭用,吃的基本上都是从菜市场捡回来的菜叶和菜帮子,还有家里人吃剩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