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剧院有一个叫陆放的老院长,他是作曲家。应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他要编纂《中国音乐集成·昆曲卷大全》,正因为我创建资料库的基础,他也把我吸收进了编辑组,专门负责整理北方昆曲的相关资料。现在的昆曲分为南方昆曲和北方昆曲(分别简称为“南昆”和“北昆”),北昆的特点是武戏较多,风格粗犷豪放;而南昆的风格比较细腻委婉,总是有小家碧玉的感觉。我负责编辑工作,包括整理剧本和曲谱,撰写文字稿等,还要对老艺人进行采访,让他一边唱,我在一边记曲谱。正是因为我曾经自己设立过昆曲资料库,所以编辑整理起来格外得心应手,曲牌名是什么,一听我就知道。所以说,我整理资料库一事对于昆曲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让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贡献。
在电视节目中汲取营养
我还在电视台指导过戏曲节目。1995年和1996年两年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音乐部有三个戏曲栏目:《九州戏苑》、《梨园群英》和《戏迷园地》,这些节目我都参与其中,总共参与编辑了一百多期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资料非常齐全,连梅兰芳大师最早期的京剧剧目都有,我每天都到库房查看音像资料,在不断的学习中,吸收了不少的营养,大大开阔了眼界,加深了自己戏曲方面的修养。
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我也竭尽全力做好一个内行编辑的工作。在当时确实有一些外行人做这些工作,闹了不少笑话,我就负责帮助他们指正这些错误。比如在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做节目的时候,要做一期《白蛇传》的节目,按照程序,《白蛇传》的故事应该全部编排,可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播放30到40分钟的节目,所以就要节选其中的片段播放。应该是先播放《断桥》,后面才能出现《水漫金山》,这是故事原有的先后顺序。但是有的编辑是外行,就先播出了《水漫金山》,再播出《断桥》。另外,还有“张冠李戴”的现象,本来一段唱腔应该是梅兰芳先生演出的,结果编辑写成是张君秋先生演出的。对于这些外行犯的错误,我都一一给予指出。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有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录制完的节目里演的是什么戏,我也都一一加以辨明。在这两年的编导工作中,我指出了节目中的许多错误,同时也让我的戏曲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后来,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北京电视台戏曲部又邀请我任《小天地大舞台》节目的编导,我除了编排戏曲节目外,还在节目中给他们说相声。当时做这个节目的时候,经常要采访一些戏曲名家,一般都是选择在环境比较优雅的饭店进行节目的录制。按理说,借人家的地方演出就得给人家场地费,为了节省经费,节目的负责人就跟饭店方面说:“别给场地费了,我们给你宣传一下吧。”这样我说相声的老本行就发挥出作用来了。在节目中间,我们会插播一段带有软广告性质的节目,我就用一段《报菜名》的形式,在相声中把这家饭店宣传一通,既引人发笑,又达到了广告目的,效果非常好。开始表演的时候,我就说:“今天有戏曲家某某在这儿接受采访,我们来到了这个饭店,这儿太好了,好在哪呢?一进门,有免费的啤酒,中餐西餐都有……这儿的总经理是谁?是我叔叔的二大爷的三舅妈的表舅……”其实这都是挨不着边的事,都是我临场发挥的,但这样就把这个饭店捎带着介绍了,观众听着也很乐呵。
我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当时栏目组让我来做编导可以说是好处多多,因为我对昆曲是内行,在部队时就说相声,做编导完全不费力;而且我是免费演出的,从来不收取一分一厘的报酬,这无疑带给剧组很大的方便。虽然我是免费做编导和演出,但我同样也是一丝不苟,费劲心思自己编写相声段子以符合节目要求。总之这一年的编导工作,我是以一个多面手的身份顺利完成的。
“触电”参演电视剧
首次“触电”
从部队的文艺宣传队到昆曲剧院,我从事了十几年的文艺工作,最终被推进了影视圈。
我第一次“触电”就是参加电视剧《四世同堂》的演出,那是在1984年,完全是机缘巧合之下促成的。当年北京电视台的导演林汝为[⑧]在拍摄《四世同堂》时,想要找最古老的剧种,使《四世同堂》里的京味更浓。于是,她派了一个副导演到我们剧院来找到我,希望能联系一些演员参演。于是,我就组织了一些人参加电视剧的拍摄。
当时我们都是义务帮忙,没有一分钱报酬,导演觉得我挺好的,人机灵又能帮得上忙,于是就跟我说:“你来演个小伙计吧。”片子里有日本人来到一家店里搜查的戏,我演的就是店里的小伙计,有六七场戏,还有台词。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演电视剧,但多亏了以前舞台经验的积累,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紧张。导演把剧本拿给我看:“你这个角色有这么多台词,你看看。”然后把怎么表现跟我说了一下,导演说得很明白,台词也不复杂,我很快就理解了,于是就在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下开始拍摄了。
日本人来了,问:“你们布店有多少双胶鞋呀?”
我回答:“我不是卖胶鞋的,我是卖布的。”
“你胡说八道,你们有胶鞋,给八路军提供的。”
“没有的事儿。”
就是这些台词,我很自然地就说出来了。因为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所以很流畅地就拍完了,导演对我的演出也非常满意。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影视剧的经历。拍完以后不到两年就播出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获得了多项大奖,我真没想到第一次参演电视剧起点就这么高。
我们剧院领导看见我演电视剧却不太高兴,他找到我说:
“好啊,你这小子,拍电视剧也不跟剧院说,你挣多少钱啊?”
我说:“没挣钱啊。”
“以后不准出去拍电视剧,这怎么可以!”
“我也没耽误工作啊,是下班以后人家叫我去的。”
因为剧院的领导不允许我出去再拍电视剧,以后的几年中,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影视剧的演出,实在得去的,也是下班以后再去,保证不耽误剧院的正常工作。
时隔两年,再拍电视剧
1986年,我又参演了一部电视剧叫《生活挺有意思的》。这部电视剧的男主角正是我的战友莫元季。1979年,他还在部队的时候就想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那时我还是他的排长,为打消他的顾虑,我跟他说:“你走吧,你要是能考上,就放你走。”由于他多才多艺,顺利从全国几千报考的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来又进入了国家话剧院,成为了著名的演员,我们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当年他接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想起了我,于是就向导演推荐,就这样,我在里面演了个总经理,戏份不是很多,总共有十来场。所有的戏也都是抽空去拍的,一般都是周末和平常下班以后过去拍。
这部戏拍完后,我分文未取,莫元季知道后说:“你怎么这么傻呢?”我说:“是你介绍我去的,我还能要钱么?”这就是我的想法,觉得是部队战友介绍的,什么也不谈,直接去帮忙,完全不求报酬,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