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喜看园林春几许--姚鸿明回望艺术人生 第26节

点击:

通过王华英介绍出演《梅花三弄·梅花烙》

1993年,我幸运地参演了琼瑶剧《梅花三弄》中的第一部《梅花烙》,这次机会则是著名演员王华英带给我的。王华英是上海人,因在《瞎子阿炳》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艺术形象、在《潘汉年》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共隐蔽战线杰出领导人潘汉年的艺术形象,他先后两次被提名为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候选人。

 

2007年,参加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时,我和好友王华英(左)合影

我跟他的相识是在1992年。当年,一个战友介绍我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制片主任认识,他们要筹拍一部电视剧,里面涉及京剧和昆曲的事宜,需要我帮忙,于是我就进入剧组,担任外联制片。对于我的行动,剧院也很支持,一方面这工作与昆曲的发展和推广相关,另外还能给剧院增加一些额外收入。

在剧组里我认识了王华英。他当时是男主角,而我负责一些拍摄现场的工作,又要安排演员的日常生活,跟他的接触比较多。再加上王华英也是上海人,我有着强烈的老乡情结,所以我们俩就比较投缘,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来二去就很相熟了。王华英性情耿直爽快,没有架子,和剧组里的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有一件小事就能反映他的性格:拍戏期间剧组搬了一回家,住宿的房间不够用了,一般来讲,主演都是住单间,但是他主动提出:“我这个房间再安排一个人吧。”意思就是让我和他住一个房间。我说:“别,别,我打呼噜,到时候会让你睡不着觉的。”他说:“没关系,我跟大家都一样,不要特殊化。”

“触电”参演电视剧

除了非常会为别人着想、平易近人之外,王华英还敢于站出来为大家说话。有一场戏是在工地上拍,他演总工程师,旁边有很多群众演员扮演的建筑工人走来走去,可是有几个群众演员配合得不好,总是要重拍,一个副导演就开始骂了:“群众演员都是废物,干什么吃的!”王华英一听就火了,顿时拍案而起,不拍了!这下所有人都着急了,他这个男主角要是不拍,这个戏可就没法演了。他当时特别生气地说:“副导演太不像话了,群众演员走不好,你叫他多走两遍啊,怎么能骂人家呢?群众演员也是人啊,你要尊重人家的人格呀!”说完后,王华英坚决要求副导演给群众演员认错,当着所有人的面跟副导演说:“你要是不认错,这个戏我就不拍了。”可是副导演就是不认错。于是王华英当场罢演,直接回宿舍了。当时我就在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被王华英的正直深深地感动了。

第二天早晨,他交给导演一封信,希望导演和制片人把这个骂人的副导演开除,因为这个副导演连群众演员都不尊重,戏就没法往下拍。他还找到大家,请赞同他想法的人都在信上签字。我第一个就签了字,接着所有的人都签字了。在这之前,大家都对这个副导演很不满意,因为他在现场总是骂骂咧咧的,但碍于他是副导演的身份,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有王华英这个时候为大家站了出来。这件事情闹得还挺大,但是王华英一直坚持己见,没有妥协,过了不到一个礼拜,这个副导演就被开除了,拍戏工作继续正常进行。正是在拍摄这部戏的时候,我对王华英的人品深感钦佩,进而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当年,琼瑶拍摄《梅花烙》时来到北京选演员,邀请王华英出演小瑞爹一角,这是一个会拉二胡的老头。因为王华英之前演过瞎子阿炳,知名度很高,但是他当时正在拍别的戏,实在脱不开身,于是就推荐了我,因为我也会拉二胡。我一听说是演琼瑶的戏,受宠若惊,也担心自己很难驾驭。到了剧组之后,导演一看我就嫌太年轻了,虽然会拉二胡,但是看起来没什么灵气,不太符合角色的要求。但是因为我是王华英推荐的,导演最后还是勉为其难地用了我。在《梅花烙》里,我有三四集共十几场的戏份,与主演马景涛和陈德容都有过对场戏,虽然是和大明星合作,但我也表现得很放松,丝毫没有紧张,最后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拍摄,也打消了导演一开始对我的顾虑。

和著名演员的交往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又陆续接拍了一些影视作品,随着表演经验的丰富,我渐渐不再局限于只是扮演角色,还在一部分片子里担任了艺术指导。1999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拍摄时,导演邀请我担任戏曲艺术指导。片中黄磊、刘若英、伊能静等主演所演唱的昆曲唱词与身段表演都是由我一一指导的,并且,我还在剧中亲自表演了昆曲《春香闹学》一段。

刘晓庆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报纸新闻了解她,对她并没有什么全面的了解,直到因为合作真正结识她之后,我才对她有了全面而详尽的认识。那是在2004年,我参加电视剧《阿有正传》的拍摄,有幸能和刘晓庆合作。这部戏里的主演是张卫健,他演一个灯笼店的少爷,刘晓庆演他的生母,我演他们的管家。在拍摄间隙,我和刘晓庆也常常面对面地聊天,在这短暂的交往中,我发现她为人非常朴实,对别人也很亲切,根本不像外面报道所说的那样。

这个戏圆满地拍完之后,我和刘晓庆再没有了来往。巧合的是,2010年拍《徐悲鸿》时我和她又再次相遇。刘晓庆在戏里演徐悲鸿的前妻蒋碧薇,我演一个戴着眼睛的大律师,大概总共有五六场戏。进入剧组后我看见刘晓庆非常高兴,她见到我也感觉有些眼熟,于是借着工作空隙喝茶的时候,我就上前问她:“晓庆,你还记得我吗?”她说:“看你很眼熟。”“你还记得茂叔吗?张卫健的管家。”她一下就想起来我的名字了。之后我们相谈甚欢,我还问她:“你喜欢昆曲吗?”她说:“喜欢啊。”然后她跟助理说:“你赶紧给姚老师留个电话。想看昆曲的时候就来找姚老师,到时候你叫我们来看昆曲啊。”她给我留电话号码让我有些惊讶,因为她一般不愿意给别人留电话,但是当时却主动留给了我。虽然我和她交往并不多,但是我觉得刘晓庆人很谦虚、很平和,是一个很敬业的演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

在我多年和知名演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的大腕都没有所谓的明星架子,他们都非常亲切友好,比如我所熟识的刘江、王华英、六小龄童、王姬、伊能静、刘若英、姜黎黎等,他们都为人谦和,对待任何工作人员和影迷也都极其平和,真可以说得上是“德艺双馨”。

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区别

这些年的演艺生活,我既站在戏剧的舞台上唱念做打,也曾在影视剧中嬉笑怒骂,对这两种表演方式的差别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就舞台表演而言,可以将夸张的表演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影视剧中表演的就是生活,要表现真实与自然。然而越是生活,就越难把握,越难把内心深处的东西刻画出来。比如,要把一个角色诠释好需要一个全套的过程,要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才能表现得出。在戏剧舞台上,观众很难看清演员表情的细微变化,但是在荧屏上,演员的一颦一笑都被放大了许多倍,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把握每一个心理动态、演绎每一个动作表情。这些都需要我学习动用真情实感去表现,来不得半点虚假。随着我在影视方面的发展,我变得越来越紧张。这种紧张并非是害怕,而是更加重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需要自己发挥,敢于自己设计,如此才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就是人们常说的“越熟悉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