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喜看园林春几许--姚鸿明回望艺术人生 第24节

点击:

当整个中国的文化都受到欧美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学、音乐、艺术都在急剧蜕变和消亡的时刻,如何把宝贵的昆曲艺术保存下来,不只是昆曲爱好者的当务之急,也应该是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喜爱中国艺术的人士应该共同重视的问题。古老昆剧之所以再次焕发青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它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不但现在没有任何剧种能超过它,而且它还以自己的营养哺养着许多剧种的成长;二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对昆剧的支持和昆剧工作者本身的努力。

昆曲艺术是我一生的挚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少人站在门外,鄙视地让昆曲自生自灭,竟不知这荒芜的园林中,依然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昆曲是戏文、戏曲通过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艺术。因此,它构成的三个要素是戏曲文学、戏曲声腔和戏曲表演。文学包容了诗、词、歌、赋、曲乃至楹联;音乐包容了中国民族音乐各方面的大合奏;表演将舞蹈、杂技、武术融合在一起,载歌载舞,允文允武,形成一整套虚与实、真与假、是与非、戏与技有机统一的表演程式体系,昆曲标志着中国戏曲的高度成熟和精致,就其文学性与歌舞性来说,是其他剧种不可替代的,堪称戏曲的典范。

舞台演出、影视剧拍摄越多,我的感受就更强烈,没有观众,便没有戏剧、没有艺术。演员在排练中当然要注意处处为观众着想,在舞台上或屏幕上塑造角色形象的同时,应意识到观众的存在。富有实践经验的演员就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在全神贯注地创造角色形象的同时,能敏捷地感知观众的各种反应,以便根据需要随机应变,甚至进行即兴的弥补与调整,进而锻炼、培养出一种随时能把握观众情绪、驾驭剧场及拍摄现场气氛的主动意识。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赵子岳先生就是能够随时能把握观众情绪、驾驭现场效果的典范,从他主演的经典影片《锦上添花》及《停战以后》中可见一斑。在多年的舞台及影视剧表演实践中,我深深感觉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一生一世也学不完,我将穷尽终生用全身心去求索。

在我随昆曲剧院到日本、我国香港为观众展演昆曲精品剧目时,昆曲以高度的艺术综合性、典型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征服了观众,他们都惊呼“太美了,太神奇了!”昆曲也增加了外国人对古老神秘中国的美好印象和探索中华艺术的兴趣。作为从事昆曲艺术的工作者,我看到这一切更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对昆曲不自信的自我感觉恰恰与国外对昆曲艺术的钦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为艺术不朽魅力所折服,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珍视之情、自豪感、自信心充溢在心头。从而,我更坚定了毕生追求昆曲艺术的决心,这正像一些人所说的“越出国就越爱祖国”。

纵观历史,艺坛兴衰无不紧系政局国运,戏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时代脉搏并受其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上下人心思安,生活求美求乐,人们渴望创造长时期的祥和,这种社会大背景就是促进昆曲发展的有利条件。

昆曲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艺术商品的属性。任何一种艺术,没有经济实力为基础,都是无法繁荣发展的。戏曲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其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特性。之前几十年过于强调后者,近两年又形成对过去的逆反,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价值,这都是很不可取的,应该积极因势而导,使其双重价值得到统一和充分的发挥,这也是昆曲面临的新课题。

昆曲适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有两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一是要注意保存自己的生产优势,不能让职业震荡的冲击波把从业人员的队伍冲垮,不能一提开放就撒手不管,或者一提搞活就任其自流,一切改革措施都不能脱离有利于艺术生产的总前提,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戏曲尖子人才和骨干的队伍不断巩固壮大;二是注意保护昆曲艺术的个性特征,昆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几次较大的变革,而每次变革都使它的个性优势得到强化,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改革不是对传统的盲目改造,也不是媚俗,走向新的综合也绝不等于大杂烩、四不像。对《十五贯》继承、发展、创新的成功经验依然是古老的昆曲艺术得以保鲜的不可违背的艺术规律。当前有识之士为昆曲普及振兴所做的努力,不能从狭隘的功利角度,看成仅仅是传播几出昆曲剧目、发展几位曲友的表层现象。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去看昆曲,但需要几亿青年人掌握中国文化,了解民族艺术,这才是民族所需、学子所望,当每个学子都有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便足以令人欣慰了。

我国历史悠久,绵长的历史凝结出的灿烂文化艺术是一座举世称奇的宝库,精深的昆曲艺术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去追求超时代,对民族艺术的珍视抑或漠视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体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昆曲艺术从涓涓细流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一条壮美的长河,其集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情感之大成,汇儒家中和之美、道家超脱之需、佛家顿悟之妙,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积淀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精神文明建设铸造新的国民精神,文化艺术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弘扬昆曲艺术,藏艺于民,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如此,艺术峰巅和尖子人才自然会层出不穷。这就是我发自肺腑的情感。

我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为整理昆曲资料做贡献

除了积极联络各种演出活动外,我还给剧院做出了另一项贡献——整理剧院里混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里所有演员演出的节目单、照片和音像资料等都遭到了很大程度的遗失和破坏,留存下来的也是混乱不堪。我到了剧院以后,看到这些有着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资料这样被埋没,心痛不已,于是就主动肩负起帮剧院整理、搜集资料的责任,除了日常的演出事宜以外,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这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特别跟剧院领导申请买了台录音机。从那以后,只要是剧院有演出,不管是大戏小戏,我都把整个演出完整地录下来,回来以后再进行整理,详细标注演出的时间、地点和相关演员。比如侯少奎先生演的《千里送京娘》,还有洪雪飞演出的昆曲中最有名的传统剧目《牡丹亭》。洪雪飞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其实她本来是我们剧团的昆曲演员。

再后来我又跟剧院申请,花三四千元买了一台摄像机。那时候的摄像机不像现在的摄像机这么小,而是既大又笨重,使用的录像带还是那种大盒带。但正是靠这台摄像机,我为剧团记录下不少的音像资料。从此,我的资料就不仅有录音还有录像了。掌握了一定的资料后,我就在剧院的档案室单独建立了一批档案,留下了剧团所有老、中、青年演员演出的录音带、录像带、剧本等,所有资料全部分门别类地整理妥当。

这项工作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青年演员要学习《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这些经典剧目,必须要先看老演员的表演。但是一些老演员由于身体原因教不动了,演不了了,青年演员就可以根据这些录下来的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和学习。可以说我的工作为剧院开了积累资料的先河。在我之后,剧院又制作了很多老艺术家的音像资料,还出版了相关书籍,这些都是参考我积累下来的资料才完成的。创建资料库是我为昆曲剧院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件事,至今剧院仍然感念我的这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