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中的至交好友
2004年,和林又华(右)在广东南海影视基地留影
2011年7月1日党的生日,在河北省固安县演唱京剧《智斗》
(左:林又华(饰阿庆嫂)、中:刘义(饰胡传魁),右:我(饰刁德一)
有件和林老师相处的趣事。那是2004年夏天,我和林老师一同去广州参加拍摄电视剧《阿有正传》。林老师入木三分的表演征服了全剧组。在拍戏的两个多月里,我们朝夕相处,只要一有空,林老师就给我说戏对唱腔。从西皮导板到慢三眼,从反二黄慢板转原板,林老师一点点教我,给我抠唱腔。电视剧拍完了,我也能驾轻就熟地演奏梅派名剧《霸王别姬》、《凤还巢》和《太真外传》等戏了。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间里给林老师伴奏《二堂舍子》,突然听到有人使劲敲门。林老师说:“请进!”话音还未落,就闯进来一个小青年和一胖一瘦两个中年妇女。原来他们是剧组的后期编辑师和两个特邀演员,我以为他们是因公事而来,就问:“有什么事情吗?”没想到他们说:“林老师唱得太好了!这美妙动听的唱腔吸引了我们,所以我们才不顾一切地放下手头工作,跑过来听戏了。”听到他们这么说,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
林大姐除了教我京剧之外,还经常给我讲一些道理。她的做人态度和人生哲学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出身梨园世家的王长麟
说完林老师,又要说说我的第四位老师王长麟先生了。王老师也是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父亲王富英是“麒派”[⑨]创始人麒麟童(周信芳)的亲传大弟子。在南方,一提起“麒派”名家王富英,绝对是赫赫有名。
王长麟从小耳濡目染“麒派”艺术,得到父亲的口传心授,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王长麟老师并没有学“麒派”老生,却改为学大花脸。
王长麟老师文武双全,铜锤架子都唱。他是江西省的京剧“大腕”,在江西艺术界一提他的大名,没有人不知道。他自编、自导、主演过张飞系列京剧,还自编、自导、主演过多部古装影视剧,是个全面发展的老艺术家。只可惜“文革”动乱冲毁了他的一片艺术之田,后来,他只好在商海中寻找他的新天地了。
开茶社、开饭店,王老师雄才大略,计划要以商养文。这期间他又出任了两部电影《第三条线》、《八节课》的制片主任,并盛情邀请我到他的剧组演戏,担任副导演。不巧的是,我有档期无法脱身,只好遗憾错失良机。我和王老师相约,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合作。
2000年,与王长麟(左)在涿州影视基地合影
有一次我去拜访喜剧导演张刚,在他家中和王长麟老师不期而遇。我们“摆龙门阵”、谈天说地,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好朋友。唱花脸的王长麟老师就像他学的行当一样,粗犷豪放,气度过人。他为人随和、不计个人得失的性格,让他周围的朋友都很钦佩。他不但戏唱得好,而且京胡也拉得很好,我们就这样开始了艺术上的交流。
京剧中人物的勾脸扮相、行头穿戴都是很有讲究的,各个流派的扮相也有不同,我就认真向王长麟老师讨教,他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还详细地写下来。每当我向他请教如何伴奏麒派《追韩信》的唱段,王长麟老师就逐字逐句地给我量着板眼尺寸,不准确不停口,以求达到完美无缺。说实话,我学给京剧青衣唱腔伴奏倒是下了功夫,可对麒派唱腔的学习,总是不太努力。这回认识了王长麟老师,真是遇到专家了,当然就不能再掉以轻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一块聚,他唱我拉琴,我唱他拉琴,相得益彰,不亦乐乎。
我的结义兄弟
千百年来,《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幸运的是,我也有两位结义兄弟。一位叫刘义,是东北抚顺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另一位叫刘洪林,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两个人都是知名艺术家。
2011年,与结义兄弟留影 (左起:刘洪林、我、刘义)
影视圈中的至交好友
我们三个人的友谊是从2000年拍摄一部古装戏开始的,那时我当副导演,需要找演员。通过朋友介绍,我将他们二人请进剧组。我们拍这部古装戏的时候,制片方在工作人员的生活方面没有处理好,剧组流传一句口头禅反映出了当时的情况:“这剧组是吃得比猪还差,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反正怎么将就怎么来,伙食就是炖大白菜加米饭,菜里很少见荤腥,米饭常吃的是糙米。刘义和刘洪林很有正义感,他们专门和剧组的制片人谈过这件事情,为大伙儿争取正当福利,后来这件事就在众人的据理力争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他们两人的正直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们仨就成为了非常交心的好朋友。我当副导演工作很辛苦,他们很体谅我,经常带着茶水和水果来看我。
等拍完这部戏回到北京,他们俩又约我一块儿见面。因为我们都是搞戏曲的,在艺术见解和人生看法上都有很多相同的观点,非常聊得来。我们三个基本上无话不谈,说什么都能达成一致,遇到什么矛盾也都能互相谅解,觉得非常默契。
2004年拍《阿有正传》时,我们又在一起合作了,在这期间,我们三个人和林又华大姐的关系都处得很好,笑称“四剑客”。
再往后,我们的友谊就又升华了一步,无论谁家遇到什么困难,都互相帮忙去解决。如果他们身体不适,我就陪着去医院看病;如果我有什么事情,打一个电话,他们肯定毫不推辞地过来帮忙。由于我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朋友,后来刘义大哥就建议我们干脆结为异姓兄弟,他说:“咱们就正式说好了,以后我们三兄弟就桃园三结义了!”刘义大哥年龄最大,是我们的大哥,我排行老二,刘洪林是三弟。没想到我人到中年还能多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兄弟,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我们兄弟三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为人正直,心境平和,关心他人,习惯为他人着想。《孟子·万章》中有句话:“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说,交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和他交往,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观念。我想,我能与他们结成莫逆之交,也正是如此。
当伯乐,助才俊
自从进入北方昆曲剧院一直到现在,我曾经给予过很多人帮助。在我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多年轻后辈虽然年纪小,但却是难得的人才,如果我的举手之劳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看着很多我曾经帮助过的青年才俊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我发自内心的高兴,从来没想要过任何回报。或许,给人帮助后带来的满足感就是我最大的回报,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记得那是1983年,我到剧院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剧院招了一批刚毕业的学生来。其中有两个学生,一个唱老生,一个唱老旦,条件都不错,但只会唱京剧,不会昆曲。剧院要对他们进行考核就需要用京剧伴奏,但是昆曲乐队全是笛子、二胡、扬琴、琵琶一类的乐器,没人会拉京胡。当时,全剧院只有我一个人会拉京胡,领导就把我找去,问我是否能给学生伴奏,我欣然答应。唱老旦的学生说唱《岳母刺字》那段西皮原板,我准确无误地为他伴奏,配合了考试。就这样,这两个学生在我的帮助下顺利通过考核,进入了剧院。直到现在他们见了我还总是向我表达感激,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剧院的领导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