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迤逦人生路,归心是--郭济兴回忆录 第13节

点击:

内查外调

由于陈教授早已经过反右派运动的打击,“文革”前仅仅是资料室的普通资料员,既非当权者,又非名教授——按那时的说法,早就是一只“死老虎”——因此在“文革”期间没有遭到公开批斗,但还是对她专门进行了这样的调查。前几年我才知道,她早已逝去。我不知道组织上是否给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我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写过追忆她的文章。我为她的坎坷人生,唏嘘叹息。在她后半生的几十年时间里,她就像一支过早枯萎的花朵,苟延生命于一隅,直至悄无声息地凋零。作为一个普通学生,陈教授可能自始至终连我的名字也不知晓,但我还是祈愿她在天之灵安息,希望她知道有人的心里为她流血。

在我们长达半年的调查中,没有给任何人落实和添加一项罪名,从没有声色俱厉地对待任何一个被调查对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的本性和内心世界暴露无遗。陆启良老师就是一位在疾风暴雨的政治狂潮中,始终保持善良本性和正直品质的人。每当调查有所进展,我觉得穷追下去便会水落石出时,陆老师就提出理由打道回府。当时的我涉世未深,虽然不执偏激,但革命激情和忠诚之心正盛,对他不理解甚至怀疑过他缺乏“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坚定性。以后才渐渐意识到他的良苦用心。他是在应付差事,消极抵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那些落难的同事。

在我们的外调经历中,还发生过一件意外的事。1968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那天,正值我们在上海出差。当地为表庆贺,在黄浦江组织了冬泳比赛,外滩观看的人甚众。我们调查回来时经过外滩,便去观看。我斜挎着黄色的军用挎包,里面装着出差所用的介绍信、钱和粮票。突然我周围的人群发生一阵涌动,平静下来后,我发现挎包背面的拉链被拉开,介绍信、钱、粮票不见了踪影。这些东西丢失,不仅工作无法进行,生活也有了困难,因为当时是凭粮票才能买饭。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向学校汇报,学校及时寄来所需东西。回校后,我心中忐忑。但领导并没提起此事,没有给我批评和处分。

两下工厂

清理阶级队伍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就到工厂劳动,和工人阶级相结合,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第一次,是在1969年5月,到北京人民机器厂劳动,历时4个月。每天我们都会在工人师傅到岗之前,扫地打水擦机床,抢着做一切脏活累活,同时注意发现工人师傅的好品质,找出自己的差距,努力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其间我开过磨床、钻床。当时已提倡“复课闹革命”,学校也抓紧时间给我们开了一些课程。工厂运行恰恰和我们所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有关,便于我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我以后在实践中自学打下一些基础。

 

1968年,部分同学和军代表合影,前排右二是郭济兴

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劳动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也在同一车间接受改造。在我的印象中,他身材高大,身板笔挺,一表人才,但是因为他是被改造的对象,根本没人敢跟他说话。他孤零零的,在车间扫地打杂。

有件事情打断了我们在人民机器厂的劳动。196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当年4月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以国庆庆典一定非常盛大隆重,但学校却不让我们回去参加国庆庆典,大家为此事心中沮丧。人民机器厂当时是谢富治抓的点,我们系师生的驻地和工厂的军代表办公室在一个院子里,谢富治常来这里,我们也常见到他。当时谢炙手可热,我们中间不知是谁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找谢富治。有一次谢正要离开,我们围了过去,齐声喊到“我们要见毛主席”、“我们要见毛主席……”谢停下脚步,问是怎么回事,大家便说明了情况。谢说道,让你们军代表过来。这时在一旁的连长连忙上前敬礼,谢说:“回去告诉你们学校领导,让他们回去参加就是了。”于是我们结束了在人民机器厂的劳动,回到学校,集中训练,准备参加国庆庆典。那次,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六百多人组成一个民族方队,簇拥着一辆彩车,彩车上镶嵌着“九大”提出的口号“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作为仪仗队的一部分,正步从东华表出发,经过天安门城楼,走到西华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打扮成白族小伙子,排在彩车前第六排的队伍中。我们每人手中要拿着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跟随指挥,整齐地挥动着,同时整齐地呼唤着口号。为防“红宝书”掉在地上(如发生这样情况,那是严重的政治事故),先把“红宝书”系好,再缠绕在手腕上。这是我们还在校的最后两届学生在北京参加的最后一次国庆庆典,大家都很重视,任务完成得很圆满。

第二次下工厂是到北京西南的东方红炼油厂(现在的燕山石化公司)。当时燕化仅小部分投产,大部分项目还在基建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挖沟埋管道。我们在此劳动8个月,直至毕业离校。我后期有4个月时间是在职工食堂劳动,每天揉馒头、烙大饼,属于白案的活计。

在此发生一件最令人痛心事情。我的舍友,也是一起到南方串联的四个同学之一王学祥,在驻地上面不远的土坡上上吊自杀,原因是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也就是谈恋爱过程中,未婚先做,系里办了他的学习班。用现在的观念看来,屁大一点小事,甚至可以说不算什么事情。他是吉林珲春人,家里很穷,供养他上到大学,实属不易。眼 见就要毕业,他却寻此短见。在我们批判当时的极左思潮下对人的粗暴戕害时,也为他的不负责任深感不解和遗憾。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正常学习之路,但时间成本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不论是来自正面,还是来自反面。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回顾那几年,我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各色人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隆替,看多了人生的荣辱升沉、悲喜聚合,了解到许多课堂上、书本里无法了解到的知识,增添了洞察人情世事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的向度和深度,比象牙塔里的学子们更快地收获了成熟。同时,那些年为我们自由、多元、没有功利考量(比如应试)的阅读提供了机会。我记得,“文革”中在校数年,有几个时段我完全无所事事。其他时间,作为群众组织的一名小兵,也就是摇旗呐喊,跑跑龙套。因而,阅读了不少文学、历史、哲学、回忆录、名人传记等书籍。也就是在那时,我接触了法国、俄罗斯等外国文学,领略了其对人性多层面深刻的发掘。也读了不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巨匠们的成名之作。这填补了我知识的许多空白,因为在中学阶段,我读到的多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和解放后一些文学作品。当时的《光明日报》学术专刊上经常登载论战、批判的文章,我也爱看。中央文革成员戚本禹,当时被吹捧为“年轻的历史学家”,其所写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曾受到伟大领袖的“御批”、“御点”,我当时可算是他的“粉丝”,认为他有才气,文章写得好,连他1963年、1964年发表在《历史研究》和《光明日报》上的,与罗尔纲、粱岵庐、吕集义等人论战的文章《评李秀成自述》、《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我也详细作了笔记,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抄录了许多内容。在这些阅读、学习的同时,我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这成了像我这样的“老五届”学生不断提升和修炼的不二法门。另外,“文革”几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交往。两次到工厂,大家白天在一起挥汗劳动,晚上同睡一个大通铺,经常搞些文体活动,淡化了彼此的障碍,建立了深厚友谊,这成为我们许多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和事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