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改造思想的灵丹妙药是“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这在那个年代是大力鼓吹和兜售的。一个人心里若有片刻离经叛道或者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那就得提高警惕高度重视,赶快学习毛泽东思想,对照检查,深刻反省,悬崖勒马。有些人会写下心得,记下日记,比如写到:我今天到田地里劳动,怕脏怕累,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想起了黄继光用身体堵敌人的枪眼,董存瑞高举炸药包,红军长征两万里……于是我就咬牙坚持过来了。有的人还会在大会小会上痛哭流涕作痛恨谴责自己状。
还有一条改造自己的好经验是“忆苦思甜”,这在过去是十分流行的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的好办法。一种形式是开“忆苦思甜”大会,典型发言,回忆万恶的旧社会,兵荒马乱,官匪横行,暗无天日,地主资本家压迫剥削劳苦大众,自己家庭遭受的血海深仇,再对照新中国,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如何幸福自豪等;然后一般都要引用列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名言,这样就激发起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最后是批判自己的缺点错误,表示决心要和工农相结合,向工农兵学习,好好接受改造,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接班人等等。这样的诉苦会,往往唤起人们对旧社会家庭和亲人们悲惨命运的回忆,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伤痛,所以颇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诉苦者往往痛哭流涕或泣不成声,与会者也跟着伤心落泪,会场上群情激奋,口号声此起彼伏,人人表情沉重。另一种形式是“吃忆苦饭”,就是用最难下咽的东西做成一大锅饭,让人们吃,再现旧社会的悲惨生活,然后谈感受,发感情,表决心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想被束缚,灵魂被禁锢,尽管我们每日三省吾身,做当时最为深刻的自我检讨,但是这种抹杀个性,弃个人本能需求于不顾的批判方式,也只能像封建时代的八股文一样,终将遭历史所遗弃。
“再分配”
虽然我们没有分配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并没被取消。从1970年9月开始,我每月有了43块5毛钱的工资,第二年转正为53块5毛。第一次拿到工资,我兴奋得不得了,我终于可以为我的穷困家庭作出贡献、注入希望了。在农场除了每月交付13块5毛钱的伙食费外,需要的零用钱很少,更不需要添加新衣,于是我把剩余的将近30元钱全都寄回家里。因为有了工资,我们便少了焦虑,安心接受再教育。至于锻炼何时是终期,上面没有告知,我们也不着急,当然也不敢着急和追问。好在共产党是讲政策的,是“给出路”的,早晚会给个“饭碗”,而且按旧体制的一贯规定,还是一个“铁饭碗”,我铁定已经成了“公家的人”,永远跳出了农门。
农场生活枯燥却也平顺。不过这期间我得过一次急性肠胃炎,好几天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开始是在团部的卫生所接受治疗,但未见好转,部队上就派了辆吉普车,把我送到一百多里外的驻马店武汉军区159医院,在那里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其间,吃住均由医院负责,护理端赖护士,她们态度亲切,工作精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的几十年里,我曾多次住院,再也没有享受到如此令人感动的护理待遇。
我虽然人在河南,但农场锻炼的近两年时间却从未回家,因为部队是按入伍新兵要求我们,一般不能回家探亲。不过有了每月可以寄回家里的工资,聊慰我思亲之苦。我依然按照离开家乡后自己定下的规则,“报喜不报忧”,从不向家里告知我患病等不好的消息。
突然有一天传达了分配工作的文件,当时的心情也无所谓高兴与否,可能长时间的内省和接受再教育产生了效果,我们完全没有个人的想法。“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是我们真实的状态。很快,部队根据提供的工作单位,按照个人表现,基本没有考虑家庭的需求,很快把我们分配完毕。我们的去向就是两个,一是去中学当老师。中学的所在地一般是郑汴洛(即郑州、开封、洛阳)。那时代,教师的地位低下,待遇很低,几乎没有毕业生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当教师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我也心里惴惴。二是分到工厂。我们所去的工厂一般在“小三线”,地处山区,远离城市。但那时工人的社会地位至高无上,对当工人个个趋之若鹜。我也当然愿意分到工厂。结果,我终于遂愿,被分到舞阳钢铁公司。舞钢当时在郑州省委招待所设立大学生报到处,我意满满、兴冲冲前去报到,暗下决心,在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舞钢背景简介
五年大学,两年农场生活之后,我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初出茅庐的我,成为了舞阳钢铁公司的一名职工。在那个工人阶级至高无上的年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也满怀期待能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动工兴建有两个比较大的工厂,一个是“531工程”,即当时的五机部(后来的兵器工业部)在河南济源建设的一个工厂;另一个是“07工程”,即舞阳钢铁公司,是当时的冶金工业部兴建的一个中型钢铁企业。有人说,舞钢是“因特而建”。舞钢当初的设计产品就是特厚特宽钢板。它的关键设备,是一台被称为“轧机之王”的国产第一套4200毫米轧机,建成投产后可以生产厚度8~610毫米、宽度1500~4020毫米、长度3000~27000毫米多种规格的钢板,用于军事工业、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这将填补我国的空白,结束我国不能生产特宽特厚钢板的历史。我被分到这样一个负有特殊使命、带着“军”字神秘色彩的工厂,自己感到自豪,同时也令人羡慕。
舞钢厂区坐落于伏牛山余脉东麓,南临石漫滩水库,西北距平顶山市71公里,东北距京广线上的漯河市65公里,当时属舞阳县境,厂区离县城尚有五六十里路,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穷困山区。许多百姓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没有见过楼房和铁路。之所以选址在此,颇有一番周折,历经十多年时间。该项目最早选址在内蒙古,靠近苏联。后来由于中苏交恶,便开始向后方转移。第一次选择是到甘肃酒泉的酒钢,后又转到河南。到了河南,先是考虑落户在河南鲁山大深山区,旋因当地缺乏水资源,才迁至舞阳,因为舞阳境内有一个大型水库,即石漫滩水库,可以解决工厂所需的水源问题。该项目1970年11月在舞阳破土动工。当时河南省成立了舞钢建设指挥部,调集许昌、漯河等地十万民兵大会战,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973年4月舞阳钢铁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舞钢最初的设计是建成一条从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生产终端产品钢板的完整产业链,因而前期是全面开花,一起上马。冶金部第六建筑公司数万队伍承担着工厂建设任务。我们进厂时,数十里方圆的厂区里都在热火朝天大搞基建,令人振奋。但由于矿山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等诸多原因,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工期却一拖再拖,延宕了十余年,大部分项目没有建成,成了半拉子工程。最终决定有保有停,只发展炼钢和轧钢。而今的舞钢经过曲曲折折,已经实现了“以特而兴”。比如为三峡工程供应钢板达12万吨,占同类产品工程总用量的80%以上,其中三峡24扇永久船闸闸门全部用舞钢产品制造;为北京2008奥运工程专项研制的110mm厚Q460E-Z35钢板,创国内唯一、世界第一,实现了“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载人航天、军工装甲、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等领域,舞钢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行政区划和业务管辖方面,舞钢同样是多次变更。现在的牌子是“河北钢铁集团舞阳钢铁公司”,行政区划则为河南省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