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倒班。我们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早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中班从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夜班从午夜12点到次日早上8点,每周轮换一次。这和倒时差一样,导致生物钟紊乱,一开始大家根本适应不了,该睡觉时睡不着,该精神时精神不起来,有的甚至在岗位上打起了瞌睡。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我在实习前期也倒三班,后期到了机关才免去此苦。回首往事,多亏那时的我年轻力壮、精力充沛,苦累、高温咬着牙坚持了过来。而今的我,不敢想象在相同的环境中仅仅停留片刻,会是什么后果。
险遭大难
从轧钢机轧出来的钢板,向前行进有一百多米,要横向移动到下一段轨道线上,进入精整阶段。移动过程有时会发生偏斜,这时就需要把钢板吊起,摆正后再往前移动。就是在这里,一次吊钢板时,我遭遇到了极大危险,幸亏师傅经验丰富,迅速出手相救,我才幸免于难,否则,我早被烧得伤痕斑斑。
那时候,我刚进工厂一个多月,虽然进厂后安全问题车间和实习队经常讲、反复讲,但是在遇到各种情况时如何处置却毫无经验。而事故往往就发生在突发的随机的非规范的情况下。那天,在操作间隙,师傅到车间查看,因为他是大班长,八小时内负责整个车间。我紧随其后。走到此处,恰逢钢板在横向移动时拉斜。事故的铃声响起,生产线停了下来。师傅便带着我吊钢板。吊钢板有两种工具,一种是前面谈到的钢钩,还有一种是钢夹,其结构和原理与我们日常所用的书夹、衣服夹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人分别在钢板两边,把夹子打开,夹住钢板,之后把钢板吊起来摆正。一个钢夹少说有十来斤,我又是第一次使用这种工具,因而很不熟练。当师傅已经夹好钢板并来到我这边观看我操作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夹成功。情急之下,我毫不思量便跳上了钢板,打算反过身来,往怀里用力夹住钢板。那时的钢板虽然颜色已经变暗,但是温度至少还有六七百摄氏度。我没料到热钢板上比冰还滑。我一跳上钢板立刻就栽倒了。我屁股坐在钢板上,屁股底下瞬间便冒起了一股青烟。站在我身边的师傅迅速伸出手来,一把将我从钢板上拽了下来。
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危险,也没有感觉到身上有什么异样,所以脸上没有丝毫的害怕神情,居然还对师傅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我的一条腿开始不由自主地打颤,裤子里也汗淋淋的。后来我到厂里的调度室,听见人们正在议论:“刚才舞阳的一个大学生差点儿出事……”,我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下班后洗澡换衣服时,我发现,外面穿的厚厚劳保服虽没有烧穿,却变了颜色,里面的秋裤、裤头几乎烧破,屁股上面起了一片小泡。事后思量,愈加害怕。幸亏是屁股着地,如果是脸贴到钢板上,非被烧伤毁容不可;如果没有师傅站在我身边并迅速出手,我可能在钢板上挣扎,那不知要摔几个跟头,被烧成什么模样。师傅个性内敛,素来不苟言笑,但技术精湛,作风稳健,我对他原已无比钦佩,此次又在千钧一发之际救我于危难,我对师傅又多了深深的感激。师傅事后没有批评我一句话,这更增添了我的自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亲历了许多次事故,一些熟悉的、尊敬的生命瞬间逝去。刻骨铭心的情景使我深深体会到,企业生产“安全大于天”,稍有懈怠,就会机毁人亡,悔之莫及。
计划科,综合锻炼
在车间工作一年之后,我被派到调度室实习了一个多月。调度室负责全厂的现场管理,调度室主任被称为“八个小时的厂长”,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这里,我初步了解了如何进行现场的指挥、协调、控制,以保证生产作业计划按期均衡地实施。最后,我到了工厂的计划科学习。这时我感到,这大概是组织上拟安排我的真正工作岗位,前面的实习不过是为此铺垫或者叫打好基础。在这里我一直学习到1973年10月返回舞钢。
计划科是工厂里最重要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全厂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综合管理产、供、销各个环节,主要负责工厂的生产作业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每天作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安全情况等,都要及时汇总上报,并把主要的指标发布在一块黑板上。厂长上班后第一个走进的科室便是计划科,第一项工作便是察看黑板上的各项指标,并询问一些问题,如有大的情况,立即召开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所以计划科的大员,必须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全厂生产情况,随时为厂长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在这个岗位上,压力很大,当然成长进步也快。我的两位师傅都精明强干,其中一位后来担任了武汉钢铁公司的副总经理。
调到计划科学习,我不再像在车间那样,又苦又累又危险。体力劳动的消耗减少了,但是对个人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却大大提高了。我从学习各项指标和指标体系入手,从帮助师傅填写报表开始,由浅入深,渐渐进入角色。经过一段努力,我也能协助师傅做好一些工作,有时也能回答厂长一些提问。
在武钢实习期间,实习队的管理工作做得不错。队里成立有党支部、团委会,各排成立有团支部,经常开会、学习、搞活动。黑板报办得很活跃,配合实习队工作,树立正气,表扬好人好事。实习队对业务学习抓得也很紧,有时从武钢请来技术人员给学员讲课,有时就地取材,让实习队里的大学生讲课,因为和我同时分到舞钢并来实习的大学生中,有的专业就是金属加工。加上自学,在实习期间,我学了《金属结构学》、《轧钢工艺学》、《加热工艺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学习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实习队的领队和党支部书记张宪德同志,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领导。他来自省直机关,是位很有才华的“笔杆子”。我在工厂里的表现应该说很好;在实习队里从担任副排长到兼任团委副书记,工作积极,协助队领导做了不少事情;我抓实习队的宣传颇有声色,黑板报办得很是活跃,自己还时不时地亲自写文章、写诗歌。可能是惺惺相惜,老张对我颇为青睐,并着意栽培,打算发展我为党员。不料在支部会上,一位和我同时分来的大学生党员强烈反对,结果搁浅。在我踏入社会后首次遭到来自阴暗人性的打击,使我深感人心险恶。以后几十年里,相似的情景不断重复演绎。每当我稍有点脱颖,便会受到个别掌控着权力、有着光荣称号的人物的设障,或者在科研工作、成果、荣誉等方面的寻租,如果他没有遂意,已经出现在你面前的路径便到此迷失。这使我对神圣和光荣疑惑。当改革开放给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多元成功的可能时,我便最大可能地去追寻独立和自由,再没有为修成正果去趋附权力,扭曲心灵曲意逢迎。
回想在武钢实习的经历,从车间到调度室,再到计划科,我感觉收获还是主要的。在车间,我掌握了钢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知识,也切身体会到了钢铁行业的艰苦和危险;在调度室,我了解了车间现场管理;在计划科,我懂得了从全局考虑工厂的运作,初步学习了企业综合性的统筹管理,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实习队的风风雨雨使我走向成熟。
厂办六年
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道:有两种东西在丧失后才知道它的价值 ——青春与健康。这两种东西我都留在了舞钢。在我人生最好的时光,我在舞钢工作了十年。这十年,是破茧成蝶的十年,又是喜忧参半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蜕下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然而造化弄人,而立之年,我却失去了健康体魄,曾经志存高远的心只能搁浅。但是,不曾屈服过的我没有苟且于此种命运,短暂消沉过后,我又朝着新的方向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