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迤逦人生路,归心是--郭济兴回忆录 第27节

点击:

先生实至名归。先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著《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开启了我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管理学科的先河。这本书不仅获得了中国企业管理优秀论著奖、全国图书优秀畅销书等奖项,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而且又由台湾出版繁体本,迅速在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方发行,创下了当时中国经济管理类读物发行的新记录,深刻影响着当时管理学界将西方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思潮和研究范式。旋后先生又推出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价值》。这两本书奠定了先生在中国管理理论应用和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开拓者地位。同时,先生在管理伦理、管理文化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过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先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长期担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理事等职务,为我国管理文化、管理伦理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郭老师,一位永远值得我去尊敬、值得我去回忆的先生。

 

                                                                          2001年8月于天津

 

2011年我和康凯(右)摄于北京

对导师的记忆点滴

 

对导师的记忆点滴

吕际荣

我1990年大专毕业、不甘于现状,12年后又读研。十多年前所学的管理理论粗浅并落后,当代新的管理知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好在自己有一定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又幸运地遇上郭老师,才学有所成,顺利地走向社会。

郭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至今历历在目。记得当一位身材消瘦、面容和蔼、目光深邃的老人走上讲台时,同学小声嘀咕说,这是财经学院资格最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教授,现在是企业发展研究所的所长,顿时对眼前的老人肃然起敬。那一次管理学课,郭老师结合管理学内容不拘书本从古代管理讲到当今时政管理,从国有企业经营讲到家族企业管理。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课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我当初报考企业管理专业有些懵懵懂懂,正是这一堂课坚定了我当初的选择,决定了后来我毫不犹豫选择郭老师做我的导师。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研二选专业方向时,我想选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并非郭济兴老师指导,我第一时间把这一信息和我的想法告诉郭老师,郭老师到学校、研究生处、工商管理系作工作,把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我才得以投入郭老师门下,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在同学中我年龄偏大,对全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学习缺乏自信,有时感到沮丧。郭老师就在课堂上引导我在台前讲课,以增加我的胆量和自信;我普通话讲得不太好,唯恐别人小看我,郭老师劝慰我说,很多大人物的普通话也讲不太好,顿时减轻了我的心理压力。我记忆最深的郭老师一句话是:“以目前的水平和进步速度,以后你从事教育的话,肯定是一名优秀教师。”最初当老师时,我常以这句话自勉,自信地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

郭老师不仅专业知识精湛,还教育我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教育我要自立、自信、自强,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我是一个受正面教育较多、接触社会较少的单纯女生。读研之前为不能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感到苦恼,也为自己没有发挥才能愤愤不平。通过对郭老师丰富人生阅历的认识及郭老师的言传身教,自己成熟了许多,对立足社会、适应环境增加了自信,为我现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有一件事情让我深感郭老师心胸博大。事情是这样的:我把我大专毕业后十年间没有成就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施展能力的平台。所以,读研期间,除了上课之外,我找寻很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记得曾跟随一个老师在企业做咨询项目,正好郭老师有一个课题要马上实施,而我两边没法兼顾,就拒绝参加郭老师的项目。事后向同学说起这事,同学们都骂我不会做事,并警告我,当心郭老师不高兴,不让我论文通过。事后证明郭老师还像以往辅导我论文,并在毕业时积极地推荐我工作。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影响极大。我要努力做像郭老师一样胸怀博大的人。

读研时候,相对于其他同学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离异单身,孩子在老家。过节看望郭老师时,郭老师和师母总是嘘寒问暖,问及父母、孩子及自己的生活,让人非常感动。每次,郭老师和师母还留我吃饭,还记得师母自己做的手扯面非常劲道、滑溜,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郭老师是我的恩师、父辈,他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更像一位父亲关心儿女的未来成长一样关心着我。如今我也身为人师,我要把从郭老师身上学到的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作为郭老师的学生,很幸运!在这儿,对郭老师多方面对我的教育、关心表示深深地感谢!并衷心祝愿郭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幸福永远!

 

                                  2011年8月8日

 

2005年我和吕季荣(左)、牛毅(右)在郑州合影

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胡潇博 李婧

和郭老师的初次见面是在读研一的时候,当时他是我们经济学班《管理学》这门课程的任课教授。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们在郭老师的指引下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管理学这门课程,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管理这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艺术,所以,怀着对艺术的憧憬,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对这位即将带领我们走入艺术殿堂的“艺术家”也是充满了期待。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一个身材瘦弱,面带微笑的老人家走进了教室。他穿着一件有些褪色的黄色衬衣,衣服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他瘦小的身体包裹在里面。更夸张的是,他带着一副宽大的老式边框眼镜,眼镜下面的一双犀利的小眼睛,正扫视着全班同学。

郭老师开始讲课了,更重要的是,他讲了三分钟,我们几乎一句没听懂,只是可以看出他很努力地在向我们反复解释着什么。终于,在一位同学的翻译下,我们明白了郭老师讲了些什么,原来他是焦作温县人,说话带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他知道这会给授课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而他也在努力地改变这些,这就是他上课以来一直在向我们解释的。为了让我们听课更加顺畅,郭老师刻意地将语速放慢,有些话要重复好几遍,而我们听课也更加集中精神,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才慢慢适应老师的说话方式。正是因为克服了沟通上的障碍,我对于课程学习以及和郭老师的交流才变得越来越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