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迤逦人生路,归心是--郭济兴回忆录 第47节

点击:

三、管理文化的结构及其演变

 

宽泛的管理文化,是指人类在管理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维持、共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管理物质文化,它是指以物化形态、累积形态表现出来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语言等,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图加以改造以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自然物。它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或者说物化、体现了自然科技的成果,具有超制度、超观念的自然属性。二是管理制度文化。它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群体结构和办事程序,比如管理制度、体制、组织形式、规章以及规范管理行为的各种形式的法律。三是管理意识(精神)文化。这部分要素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管理科学层次,比如管理思想、管理哲学。管理思想是人们对于管理的各种观点的理性认识,是科学认识体系的一个个构件,像人才管理的许多思想、经营思想等。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根本观点体系,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所需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悬于具体思想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思想。管理科学的内容,都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显示出来,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学说。第二是管理艺术层次。管理艺术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直接的、感性形象阶段,是高于管理科学的特殊管理技术。它在理论重新回到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非规范的、随机的、突发的情况下,表现为高度的创造性,发挥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最后是管理心理文化。它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一是作为管理行为样式、语言风格、礼仪、习俗总和的风俗习惯;二是对待管理生活中的对象和现象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意志、情感、道德风尚、兴趣、气质、性格等);三是涉及人和自然关系(即生产力)的基本态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取的还是保守的);四是对待处理和他人各种关系的伦理准则及情感方式;五是体现在认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思维模式;六是对待动态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价值观念等。管理的心理因素通过获得性遗传而世代相袭,凝结和沉淀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灵魂深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时时发挥作用。

管理文化的物质部分,是裸露的、具体的东西,它易于变动和改进,在不同的国家间容易交流和彼此借用。管理文化的制度、意识、心理部分,则递次增加稳定性,其中心理的层面最为保守,或者说在文化的变迁中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在管理文化的结构中,最具权威的因素是制度、体制和法度等,它们规定了管理文化整体上的社会性质,是阶级存在的社会里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在管理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当制度层次的问题解决之后,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常常是从实践和感性认识中,抽象概括出一系列观念、思想、理论,完善管理科学的方方面面,努力锤炼管理的艺术。但是,管理文化之所以成为不同类型的灵魂则是管理文化的心理因素。正是管理文化的心理层面,使管理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管理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它反映和表示了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管理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是一定社会管理的整体化、意志化、个体化的群体意识。

管理文化从物质层次到心理层次,越来越体现了社会大文化的属性。管理的物质因素和组织结构等,一般讲仅仅属于管理。而管理的意识和心理因素,尽管有一定的组织特色,但却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大文化的共性。从物的层次到心理层次,管理文化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直达人的灵魂深处,与此同时,管理的非理性成分不断加重。人们可以要求管理的物质部分尽可能地科学、准确、数据化、程序化,而管理的制度,意识部分,却浸润了社会的、人文的因素,加进了主观意识加工、倡导的成分。至于心理、性格等因素,一般积久成习,以恒常的稳定作为其常态,很难发生突变,对其改造或者摈弃往往遇到更大的困难。在它面前,科学的理性也常常斯文扫地,难以进行心悦诚服的理喻和富有成效的改造。

管理文化的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整体。从正向上看:首先,管理的制度、意识和心理,归根到底决定于物质因素,它们的发展水平最终还是和一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发展曲线总是与物质文化的发展平行而进的;其次,管理意识同时受物质、制度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物质的制约,制度的影响,意识的长期熏陶,必然受影响于心理的因素。从逆向上看:意识和心理层次反过来对前面的诸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制度的、物质的因素必然受影响于意识的因素,并反映一定心理素质的特点。管理文化诸种因素,就这样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无穷无尽的网络,并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对于管理文化的构成要素,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些见解,比如,特斯特拉(Terpstra)1978年曾指出,影响企业运行的文化因素有八大类,即语言、宗教、价值观与态度、教育、科技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政治和法律。在这里,科技与物质文化当然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语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应该也属于这个层次;社会组织属于制度层次,其他则是意识层次的因素。特氏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谈及管理文化的构成,但是循着他的思路,管理文化的构成因素已经可见端倪。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在德鲁克看来,构成管理文化的是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从层次上看只有两个:一是物质层次的工具和语言;二是意识层次的信仰和价值观。应该说,他们的论述对后人不失启迪价值,但残缺不全、分类不清、层次混乱的缺陷显而易见,更不待说各因素、各层次间的逻辑联系,因而难以揭示管理文化构成的客观真面貌。尤其是他们忽略了长期积淀在人们心中的管理心理。这种片面性常常导致人们在能动地改造、发展管理文化时,只注重对表面的东西进行扬弃,而忽略了对深层东西的完善。事实上,恰恰是管理心理部分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如果人类要更顺利地承接和发展管理,就必须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管理文化的心理层次。

三、管理文化的结构及其演变

 

人类文化的演进一般从物质层次的变化开始。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首先离不了一定的工具、手段及其他物质资料,比如,生产离不了生产手段,消费不可没有生活资料,战争自然需要武器。同时,由于物的因素是裸露的、外在的,并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人类最容易感觉、认识其存在与价值,进而期望和接受物质因素的更新和换代。但是,物的因素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或者保证其量的充足和质的提高,又关涉到体现了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因而文化的变迁,旋而会进入到制度、组织形式、法律规章层次。进一步发展,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部分对物质因素的反作用将日益显现出来,意识变革作为文化进步的组成部分,便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最后,由于人类文化是包括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以及人类自身完善在内的巨大的动态系统,因而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民族心理等最深的层次。人类文化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完成自己的演进周期。但是,这种演进并不是周而复始地向旧东西的回复,而是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上升,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当然,文化的进步,是从总趋势、总方向上的哲学抽象。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发展,时时在曲折迂回中呈现出螺旋式、波浪式的曲线状态。

文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如此。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物质文化或者说文化的表层部分,首先同化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它们投桃报李,最易于彼此接受和借用。其次,文化的吸收将延伸到制度、体制、法度层次,最后才浸润到意识和心理领域。但是,由于文化类型的不同,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心理部分的认同,往往异常艰难,甚至痛心疾首也成效甚微。在人类历史上,异质文化间在心理上的李代桃僵几乎绝无仅有。自然,如果这种现象发生,那将表明一种残酷的事实,即一种文化类型已经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