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在他去世两年后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第二年,三弟、五弟考取了大学;第三年,已经工作9年的二弟又考取了大学。现在,遵循着他所规制的路径,诗书相传,他的孙子(女)和外孙(女)辈,几乎都是大学毕业,有几位拥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名校学位,并且都有自己喜爱的事业。
父亲离开我们迄今已经36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还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我也为人父,并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步入花甲之年后,追思父亲的心情更切。人们都说“父爱如山”,是的!父爱是那样的广阔,即使儿女众多,也要把所有的爱施予每一个孩子,也要把饥饿、危难、悲伤、羞辱一力承揽,却要让儿女们享受饱暖、平安、快乐、尊严;父爱是那样巍峨,即使把自己碾为基石,也要为儿女们撑起一片生存发展的蓝天;父爱是那样的坚强,只要有儿女在,它就屹立不倒,迎击一切风浪!父亲呀,如今天人相隔,你离去了,我们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你蜗居在一抔黄土,我们却建起了各自幸福的家园;你孤苦独处,儿孙们却欢声笑语,熙熙一堂。我有时想,如果真正有个天国多好,因为那样你就能安享晚年,我们也可以和你相通音讯……
父亲,我心中的最爱!
父亲,我永远的最痛!
母亲,善良勤劳,平凡而不失自尊
母亲逃荒到西安,和我父亲结合后,仅过短暂几年好日子,便避祸随父亲返回老家,在屋没一物、墙没一钉的条件下,和父亲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无怨无悔,终生如一。我们从来没有听到母亲对父亲口出怨言,心生嫌弃,也没有见过他们之间发生过大的冲突。母亲总是以她女性的温良,照顾着奔劳中的父亲,给父亲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父亲身材清瘦,但他常常说一句江湖术士的话:“十个胖子九个富,只怕胖子没屁股;十个瘦子九个贫,只怕贫人没精神”,以自诩精力旺盛,端赖母亲的温良和照顾。
自从有了二弟之后,母亲患了脾脏肿大病,行动不便。但所有家务劳动,她都一力承担。那时的农村,没有缝纫机,一家大小的衣服、鞋袜,都是母亲手工缝制。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着鞋底,缝补着衣裳。特别是每个除夕,在忙碌一天后,我们都憧憬着黎明的欢闹进入梦乡,她还在给每个孩子准备新衣。常常是新春的炮竹已经把我们惊醒,她还埋在灯下忙碌,为的是孩子们的快乐和体面地站在人前。至于田间的劳动,母亲也是勉为其难,尽量帮父亲多干一些。
母亲和父亲一样不识字、没文化,但心底善良,深明事理,乐善好施,助弱济困。街坊邻居谁家有了事她便去帮忙,谁家有了困难她便会力所能及地出手援助。在生活最困难时,她不顾自己家的困境,邻家孩子来时,家里只要有一点吃的东西,总会拿出来给他们吃,因此在邻里中母亲口碑极好。时至今日,当年的孩子们提起母亲,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母亲为人端正,自尊自强,从不像有些农村妇女,经常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唠叨闲话。因为贫穷,难免受人讥讽,母亲也不会像有的人那样泼妇骂街般回击,她用极强的忍耐力,承受着别人的闲言冷语。当年医生谈起她的病症,都说是爱生闷气郁结而致。相比父亲,我们这些孩子都怕母亲,因为母亲自尊心强,对我们要求严厉,同时我们也怕母亲生气。谈起母亲的严厉,一个故事令我终生难忘。一年夏天,午饭后我和二弟到村外的河里游泳。小孩贪玩,很晚我们才回家。到家时我们本来惴惴不安,可母亲却若无其事。当我们进到屋里,后面的房门被母亲突然关上。母亲抄起一把笤帚,沉下脸来,喝令我们跪下。打了我们几下后,母亲流着泪,数落我们不懂事、不争气,大人累死累活自己却只知玩耍。自此,我学习干活再也不敢稍有懈怠。这也是我此生领受的最严厉家教。
母亲很少开口求人,除非迫不得已。当我家几近断炊时,她也是鼓足勇气,才比较含蓄向亲戚提出要点粮食。困难时曾经对我家伸出援手的人,母亲一直念念不忘,并嘱咐我们感铭在心,有机会要报答人家。
由于家境困窘,每当父亲提出给母亲治病,她都说,我能吃能喝,这哪算病?坚决拒绝医治。母亲的病就这样拖了几十年,基本没做任何治疗,实在难受时,就卧床休息休息。父亲1975年去世后,母亲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一度身体很差,姐姐和三弟、四弟便把母亲接到县城居住(姐姐1965年调到县城工作,三弟1981年大学毕业后也在县城工作,四弟也在县城工厂上班)。在她(他)们悉心照顾下,母亲身体渐有起色。后来母亲出现了食道静脉曲张,动辄食道出血。按医生所说,脾脏肿大发展下去就会导致这些症状。母亲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才出现这种结果,完全是姐姐弟弟照顾得好。再后,母亲多次大出血。最后一次,不得已,作了抢救性手术,结果不仅没能挽救她的生命,还使她多受了不少痛苦。母亲最后那一刻,我没有陪伴在她的身旁,因为我刚刚探视她返回单位,进行抢救时来不及通知我。当我再匆匆奔回,见到她老人家时,母子已是阴阳相隔。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恨。
如今,逝者已逝,天命难改,在我先为人子、再为人父、旋有孙辈,阅尽人情世故,到了鬓发斑白年岁的时候,唯愿向我的后辈和朋友们,倾诉自己的感悟,一为埋藏已久的悔恨和纾解,二为醒世和期许。我首先要说,作为人子,子能养而亲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失去奉养双亲、报答父母的人生机会,将是心中永远的块垒,追悔莫及,痛苦一生。可能有主客观种种原因,你曾经模糊了父母在你心中的位置,疏忽了对老人们的孝敬,那就应该立即惊醒,付之行动。须知“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其次,有的子女抱怨父母处事不公,偏心某一个,对自己不好,由猜忌、怨恨,到手足反目,弃父母于不顾,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其实,父母的爱毫无功利的考虑,是最无私的。俗话说十指连心,父母对每一个孩子都关爱备至。父母总是把自己的爱倾斜给没有成家的孩子,或能力较低、比较弱势的孩子,为的是责任而不是私念。父母渴求的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立尊严地生活,而不一定是返还自己多少报答。任何一个孩子没有自立尊严的依归,父母都会寝食难安,甚至死不瞑目。据报载,贵州一位74岁的老母亲,为了等患精神病的女儿回家,买了新家也不肯搬走,苦守老房15年后,终于盼回了女儿(2011年10月27日《山东商报》),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说明。如果你感到父母情感的倾斜,首先应该思考自己应该多给手足们帮助,多尽一些责任。最后我想说,结婚后和有了孩子后你将面临人生两次大的爱的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在你给予妻子和你的孩子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爱的时候,切不可忽略双亲的失落和涩涩酸楚,努力做得平衡和完美,不要留下“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笑柄。这不仅是个道德实践,也是一门需要终生研修的学问和艺术。父母和孩子们的计较往往发生在你结婚之后和你有了孩子之后,一旦父母变得和你较真,你就到了需要反省和调整的时候。
天真少年时
我这一生与学习相伴,与文字相守,在别人眼里,我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奋斗”的代名词,然而,从小学开始,我就不曾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艰难的事情。我热爱学习,也享受学习。但是我并不是“埋头故纸堆”的书呆子,我从父亲那里遗传的不甘寂寞的因子也不允许我“安静”下去。我的读书生涯,读得快乐,也玩得快乐。在读书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好友,从小学到大学,老师都和我保持着良好融洽的关系,有些年龄大的老师甚至和我成了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