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个堡子人--张正福回望人生 第14节

点击:

退休后,每当我漫步在城市水泥地面的街头,看到“办理农村电话”几个字,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心情,农村电话不仅包围着城市,也终于进了城市,我觉得现在叫它“城市农村电话”更为贴切。望着眼前熟悉的字,我不禁陷入了对甘肃农村电话事业的回忆。

据历史记载,甘肃省农村电话始创于1932年,时应政府之需各县自筹资金兴办县内电话(即农村电话),专供地方政府使用,其产权均归当地县政府所有,故称“地方电信”、“环境电话”、“县内电话”、“乡村电话”等,名称虽异,实为一体。1949年,地方电信即纳入邮电全程全网。1950年,省内地方电话开始修复,1953年5月地方电话由国家邮电部统一管理。农村电话的发展是紧密围绕农村的经济和政治活动而发展的。

1962年,“县内电话”正式改名为“农村电话”,网络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县内各区、乡、镇的广大农村用户。产权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社以上的归地方国营所有,即全民所有制;公社以下的为集体所有,按企业经营,实行单独核算。农村电话既具有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之特征,又具有网区大、中继线长、交换点多、用户分散之特点,是电信通信的“末梢神经”,也是广大农村的重要通信工具。

农村电话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急剧膨胀后,进入了60年代初发展的历史最高峰。资料记载,1961年农村电话比1952年增长了680倍,平均每年递增126%。从1965年到1985年的20年中,它又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发展过程。1985年以后,种种迹象表明,甘肃农村电话在规模、水平和速度上都得到了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后,农村电话像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着。1991年开始使用微波技术,开通了天水北道至社棠60路的小微波设备,继而引进西班牙、法国的一点多址无线设备,同时,光纤、程控交换机和移动电话在农村的应用,也为农话的发展带来了光明。

从1982年开始任农村电话处处长,到1997年的16个年头中,我也赶上了好年景,改革、开放、奋进、发展、和谐、盛世无不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澳大利亚国家电信委员会农村通信咨询专家组考察甘肃农村电话时合影(后排左一为张正福)

仅1997年一年,农村电话史无前例地建设光缆2000公里,全省农村电话实现了自动化,新增、改造交换设备达到15万门,乡镇通电话达到99.4%,完成法国贷款微波9套、SDH项目80端,业务收入4000万元,人均业务收入1.87万元,一年新增用户3万户,用户达到72218户,较1996年增长71.06%,投资达到了1.8亿元。

这是开展农村电话建设以后投资最多的一年,相当于1983年222万元的81倍。就在农村电话腾飞起步的这一年,时年57岁的我,还未达到退休的年龄,便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战场,抱着感恩和留恋之心,恋恋不舍地回家了,回归到了一个自由人。

 

兰州安宁园艺村民院墙上的宣传口号

工作成果与感悟

我在农村电话处服务了三十多年,基本上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件事是水泥电杆化。

1964年以前,通到乡里的电话线的电杆是木质的。这是历史的产物,但存在很大的缺点——木质电杆很容易腐烂、损坏,埋在地里几年就会腐烂倒掉。因此,大约从1964年开始,全省开始推行农村电话线路水泥电杆化,即用水泥电杆替换以前的木质电杆,这样可以延长通信设备的使用年限,全省陆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这项工作看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大的困难,一来换电杆工程涉及的地方众多,遍布省内各个县、乡、镇、村工作量十分庞大;二来当时正是国家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制造水泥电杆所需要的水泥和钢筋同样是紧缺物资。

为了顺利完成工作,1965年农话处专门建立了七里河电杆厂,部分乡镇以及县的邮电局也都发展了自己的电杆厂,我印象最深的有天水电杆厂、张掖电杆厂、武威电杆厂、民勤电杆厂、康县电杆厂等等。这些电杆厂在20世纪60年代承担了制造电杆的重要任务,到21世纪初渐渐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厂基本废弃不用,原厂址兴建起邮电职工家属院。我在农话工作期间,仅是水泥电杆化这一项工作就干了二十多年。到1997年年底,全省70%的电话线路实现了水泥电杆化。

第二件事就是线路载波化。

1971年,为提高农村电话的通话质量,全省提出了在农话中普及线路载波化,借以解决农村电话线路和电路拥堵的问题,实现农村电话的迅速转接。为此,我们选择了甘肃电话器材厂的GD-1、B845型单路和三路载波机。1971年第一批安装的地点有天水、陇西、靖远、庆阳、榆中、文县、平川、会宁、夏河等二十几个县。1977年开始采用三路载波机,1985年农村电话有单路、三路载波机共计700余部。载波的使用到了1995年以后被创新的光缆和程控交换机所替代。一辈子的追求被一夜的创新所替代,令人感慨。技术进步和电信科技创新是电信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原动力。

第三件事就是电话自动化。

1976年省局又提出了农村电话自动化的问题。当时限于社会技术和电子产品技术问题,要实现自动化十分不容易,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未发展到自动程控或数字化。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76年3月,天水市邮电局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研制了一部30门的准电子自动交换机,在天水籍口邮电所安装使用。当时省局单德忠局长、电信处付春茂处长和姚学礼处长派我去督促组织安装,从安装、调测到开通使用,共费时半个多月,这是甘肃省农村电话第一部自动交换机。

1977年天水县又在甘泉邮电所安装了一台50门的准电子交换机。1978年由于天水市籍口邮电所归北道管辖,无法联网,遂撤除了30门的准电子交换机。1980年又将拆下来的30门准电子交换机安装在武都地区的西和县农话台使用,不久即因质量问题被撤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村电话的自动化问题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以后农村电话又启用小门数的程控交换机。改革开放后,农村电话也开始从法国和西班牙引进了一点多址自动无线传输和交换设备。从1994年开始,甘肃农话采用了深圳华为公司的程控交换机,接口、计费的标准都完全统一。1996年,乌统全局长责成我在康县主持召开了全省全程全网农市话自动化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为公司的负责人、省局各处的相关负责人。这次会议从真正意义上讲才使农话正式步入了自动化的网络内。现在农话也采用了光缆、数字交换、移动手机与有线相结合的良性发展道路。

发展吧,我为之付出辛劳的农村电话!我的农民兄弟,你可知道我也为你们的电话事业奋斗了35年啊!我也早已是农民兄弟中的一员。

工资变化统计

工作近40年,工资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把这么多年的变化都一一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我个人生活与消费水平提高的情况。

我于1959年9月参加工作,在甘肃省邮电学校任教员,当时十一类地区的实习工资相当于邮电系统13级工资,每月27.50元,一年以后转正10级的工资是每月35.50元,是按管理人员等级执行的。管理人员员的最高工资级别是104元,但勤杂员、炊事员、厨师的最高工资分别是54.50元、62元和91元,最低工资都是3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