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工人和管理人员工资的差距还不大,直到1972年8月调整工资时,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局的有关规定,将邮电企业职员(即管理人员)分为8级。
我参加工作的前13年,具体工资如下:
1959年9月至1960年8月,实习期月工资为27.5元,实得330元。1960年10月转正。
1961年至1978年的18年中,工资从未调整,每月35.50元,合计共得到工资7668元。
1959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全省邮电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08元,月平均59元,但我这20年的年平均工资是400元,月平均是33元,比全省平均值低了26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邮电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保持稳定增长。1958年后,升级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基本取消奖励制度中的物质奖,取消按月发奖。在我的记忆中,只有1969年发了一年的奖金24元。可惜在我从中央广场回十里店的公共汽车上,这些钱全部被小偷偷走了,当时的24元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这事让我的心情好几个月不能平静,老是想着被偷走的24元。1978年后,奖励制度逐步恢复发展,省邮电局实行一次性发放年终奖,年终奖相当一个半月的标准工资,每人年终奖约为88元。
从1978年起职工工资有了较快增长:
1978年至1980年,月工资44.5元,三年工资共计1602元;
1981年至1983年,每月工资56元,三年工资共计2016元;
1984年月工资98元,一年工资1176元;
1985年月工资110元,一年工资1320元;
1986年月工资118元,一年工资1416元;
1986年7月1日起执行行政处级9级标准工资,每月134元;
1986年9月工资又调到150元;
1987年工资浮动一级固定,1988年元月1日后又浮动一级,工资为183元,1988年至1989年两年工资收入为4392元;
1990年6月开始实行工龄奖金:工龄30年以上每月发奖金25元、30年以下发奖金20元,同年6月起工资为285元,年收入3420元;
1991年月工资为335元,年收入4020元;
1992年月工资为389元,年收入为4668元;
1993年至1994年工资再度提高,每年收入达到万元之上;两年收入共计是21000元。
1995年月工资收入仅为1080元,但从1995年12月份的工资单上可以明确看出,月总收入为2772元,其他收入高于工资收入,其他收入1692元,全年收入大概是2万元。
1996年工资在1080元的基础上还包括专业工资、岗位津贴、老知识分子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书报费、洗理费、合同工资、房贴,每月收入均在2000元左右,全年收入2.40万元。
1997年8月应发工资是1474.50元,但9月份应该发工资时又有了提高,每月提高1726.60元,加上奖金和津贴,平均每个月收入均在5000元左右,全年实际收入约月6.50万元。
我在职共38年零3个月,总共领取工资和奖金16.80万元,平均每年工资4400元,每月工资368元。
退休以后工资基本保持不变,每月1559元,从1997至2002年五年共收入91714元;2003年收入23184元;2004年收入23592元;2005年收入26052元;2006年收入27024元;2007年收入28512元。退休10年中,领取退休金共计220104元,平均每年领取22010元,每个月领取1834元,但2007年12月份工资是2376元。从1959年9月参加工作到2007年12月份止,总共领取工资和退休金合计38.80万元。
48年间,我的平均年工资是8100元,月工资670元。
相识到结婚
家庭是人类一切社会组织中最自然的社会组织,是把人与人、人与社会连结起来的主要纽带。筑一个好窝、有一个好伴侣,生儿育女、恤老抚幼、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无家的人倒是一身轻,只怕这轻有时难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在这世界上没有根基的感觉之中。
家是一条船,在漂流中有了情爱;家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本身即具有生命的活体。
我的爱人叫耿兰芳,她于1959年初中毕业后考上省邮电学校,学习电报机械专业。当时我在给邮电学校的小学毕业生代物理课,并不认识她,因而和她没有直接来往,笼统地说,她是学校的学生,我是老师。
印象中,我认识耿兰芳是由于临时给她们班带过几天物理课,那个年代的师生关系很和谐也很单纯,并无其他交流。
1955年,耿兰芳留影
1955年,耿兰芳(后排左一)与弟弟妹妹合影
1962年邮电学校解散后,学生和老师都要返回户口所在地,从陕西、宁夏招收的无线电班的学生都回了原籍。我即被分配到岷县工作,在此期间我和耿兰芳都没有联系过。
1963年3月我被调回省邮电管理局,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突然有一天,耿兰芳主动找到位于杨家桥的省邮电供应仓库。她问我说:“你有没有考大学的资料?”原来她要报考兰州医学院,想跟我借一些学习资料,通过这个机缘我和耿兰芳有了进一步的接触,知道此时她已经在渭源县邮电局当话务员了。虽然我没有高考的资料,但见到她我却动了心思:要是这个女孩子能做我的女朋友那应该挺好的!于是我对她有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能跟耿兰芳有更多的接触,我花了很多心思,后来干脆主动到她家找她了。第一次去她们家的心情和场面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她家里的房子是大院套着小院,生活算是中等水平。我不知道她家是哪一家,于是一进院子就问一个见到的中年男子说:
“同志,这里有一个姓耿的人吗?”
他说:“你找谁?”
“我找姓耿的。”我答道。
“你找姓耿的谁?”
“我找耿兰芳家。”
“你找她有什么事儿?”
“我们是一个学校的。”
其实我没有特别的事情要找耿兰芳,只是想去她家看看,后来才知道,这个男子就是她的堂哥。当天耿兰芳不在家,我并没有见到她,但她们家的人见我这么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来找她,马上就猜到我是对她家的姑娘有意思了。
为了对我进行一番“考察”,耿兰芳的母亲带着她兄弟特意到十里店保安堡打听了我们家的情况。耿兰芳的父亲是市电信局的电报工人,母亲贤惠聪明。经过一番打听,耿兰芳的母亲知道我们原籍就是兰州十里店人,没有什么怪病,家里比较贫穷,但是我在省邮电局有这样一份工作,从长远来看,跟我结婚后肯定能从渭源县调到兰州市工作,这也是她母亲很看重的一点。
这样一来,我们俩的事情算是被两家的大人们知道了,我们俩人也开始了真正的接触。由于在两地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通信落后,所以我们俩只能依靠书信交流,等到她有探亲假到兰州的时候,我们俩才能见面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