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耕耘医学五十年--夏同礼回忆录 第2节

点击:

我出生在北正房的西屋,由于母亲没有奶水,我出生后就没奶吃。那时候我的大堂嫂有奶,我就吃大堂嫂的奶。母亲承诺:“等什么时候分家,我给你五亩地,你帮我把这孩子喂好。”最后分家的时候确实这么做了。由于我父母立子(前面的哥哥姐姐都夭折了)较晚,我成了院里的‘四叔’。因此我在大院中受到格外照顾,比如炒花生,由于人口多,总是炒好两大锅后倒在院子里,分成几堆,再让各屋的孩子们拿篮子来装。这时,总是我先挑,然后其余的人再挑。我最爱听讲故事,为了听故事可以说废寝忘食。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表大爷会讲故事,我常常领着他找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就为我这一个听众开讲。如讲“王祥卧冰求鲤”,“九龄温蓆”等等。到吃饭的时候,我就领他到我家里去吃,吃完饭后再讲。

有两件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嫂子们劳累一年,难得过春节时才有些清闲。有时几个人凑在一起玩几圈小牌(类似扑克)。由于我反对“赌博”,她们都躲着我。有一次被我看见,不由分说我抢到骰子就给扔到了房上。另一件事是我不爱吃山芋粥(地瓜切成块与玉米碴一起熬粥),有一次我看到家里在做山芋粥,我就把一盆切好的山芋块倒到了垃圾桶里。这两件小事,至今深感歉疚。

第一次看见日本兵,好像是在1945年。那天我正在邻居家玩,邻居说:“来日本兵了!来日本兵了!”家家都插上门,我从门缝里看到日本兵扛着枪,从东向西走过去了。日本兵在我们村里并没有停留,可能因为我们那儿是一个小村子,不属于被人重视的地方。听大人说,他们只是路过而已。从此以后再没有听说日本人进过村子的事。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由于我家为人忠厚本分世代务农,加之我家待人友善。八路军以我家为“堡垒户”(就是八路军很信任的人家)。所以每次八路军到村子里来,歇脚、住宿、吃饭总在我家。

1947年,阴历七月初七,早上解放军区小队来到我家,吃完早饭后他们正在我家休息,突然国民党地方武装部队来了,把整个家给包围了。当时有几个战士还在里面,我的很多家人,包括我父亲和母亲(继母)也在房子里面。当时我父亲正在病中,诊断是阑尾炎,每天都要注射磺胺药(当时是很好的消炎药)。于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战斗在我家打响了。

那天我正在学校里上学,就听到外面打起仗来了,国民党叫区小队战士投降,战士们坚决不投降。最后国民党就把我家房子挖了几个窟窿,往里面扔柴草烧房子。国民党在房子外面喊:“老百姓出来!”于是家里的人就蒙着被子喊:“我们是老百姓!老百姓!”就陆续跑出来了。结果我二嫂新生不久的一个孩子也被烧死在里面。从此,我一家人无家可归了。

夏家的传统习惯

长兄为父是中国的传统,夏家作为一个大家庭,当然也是很有规矩,懂得操守。特别是我的父亲,他对其大哥大嫂(我的伯父、伯母)是非常尊重的,对他们的决定从不反对,都是服从。正因为这样,伯父伯母一家和我们一家才能和睦地在一起生活。

伯父家人口多,因为他年龄大,得子比较早,子孙几代人了,整个大家庭的人口中主要是他家的人口。父亲这边人口少,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

祖宗留下来的夏家传统,我至今还记得:第一,不迷信。村里,尤其在邻村,有许多人信教,唯独夏家没有一个人迷信鬼神的。第二,忠厚传家。要靠自己的劳动致富。第三,不吸毒、不赌博。除此之外,夏家的辈分关系鲜明,长幼有序。以下犯上,在老人面前不懂礼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夏家的品行教育一直延续至今。我希望这些优良传统能够继续在我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

母亲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夏家的做事方式和行为要求、准则,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父母的教育,令我至今受益匪浅。

母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也出身于大家族,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大家闺秀。她具有贤惠、善良、正直的高贵品质,在村里的威望高、影响大。她为人诚实,待人热情诚恳,加之手又巧,因而家人和邻里人有些家务事或者裁剪衣服等,都愿意请教她。见到别人有困难,她总是主动帮忙,村里人都很尊敬她。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很大。

母亲教育我要懂礼貌。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经常有客人到访。那时我还小,大概五六岁。此时,母亲就教育我,不管来了什么客人,我先要主动去打招呼、问候,之后向客人让茶。并一再嘱咐,如果给客人倒茶,一定要小心,不可倒满,。倒半杯茶,既不会烫手也不至于弄脏桌子,又便于客人端起杯子饮用。所以,茶倒半杯为敬茶。

母亲告诉我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接待方式。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客人:一种是特殊的客人,他们到家里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无论客人在哪间屋,都要主动去问候。然后要主动离开,不要旁听客人谈话;第二种是长辈,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平常来探亲,这就可以站在旁边,但不要坐下。可以站在旁边听大人说话。听的过程,也学习到了如何与别人交谈,同时还能知道一些新闻,比如周边村庄的一些情况;第三种,是平辈。平辈客人有的岁数大一点儿的,过去问候并可以参与交谈。如果是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就主动一起玩。但玩的时候要注意,一是不要玩泥、玩土,把客人的衣服弄脏(因为一般的客人都会穿着比较干净的衣服);二是不要做危险的动作。母亲对我从小的教育使我至今感到非常温馨。

她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母亲,出门总是干净利索,村里人不论长幼都非常尊敬她。母亲还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那时候乞讨的人很多,母亲教育我:“不要看不起那些要饭的人。人家是因为遭了难,才到这里来讨饭的。说不定哪一天我们遇了难,我们也要到人家的家门口讨饭吃。所以不要看不起乞讨的人,要力所能及地尽量帮助人家。”遵从母亲的教诲,每次遇到要饭的,我都拿大块儿的饽饽送给他们,母亲说这样做就对了。母亲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她对邻里都是有求必应的。

母亲教育我们出门穿衣要干净、整齐。她说:“衣服不在新而在洁;鞋帽不在好而在整。”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我总是穿戴整齐,待人很有礼貌,从不和小伙伴打架,经常受到村里大人们的夸奖。

还有一件小事我记得很清楚,就是母亲嘱咐我,不论下多大雨,也不要脱鞋。我担心鞋湿了怎么办,母亲说回家换就是了。可是有一次下大雨,满街都是水。同学们都脱鞋淌水回家,我也很好奇地脱了鞋,结果我的脚被碎玻璃划破了。回到家后,母亲一边给我包扎,一边说:“这回长记性了吧!”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就是怕我扎脚,才不让我脱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件小事让我永不忘怀,每当想起此事我都感到:细微之处蕴含着母爱的伟大。

从小母亲就给我灌输“上学好”的观念,所以我一直就不惧怕学校。提到去上学,有的孩子就像要把他送到监狱一样,但我却从小就盼着上学。因为我总听母亲说在学校里可以学到知识,学校的老师是多么有学问等等。于是,“上学好”的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我总是特别盼望去上学。

记得我4岁那年,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非要去上学。大人说我岁数太小,不让我去上学,我却执意要去。母亲站在一旁不说话,只是微笑并用鼓励的眼光望着我。我的侄子们(我堂兄的儿子)都比我年龄大,他们去上学,于是我就跟着。他们带着碗,我也带着(喝水的碗)。到了学校,老师很客气,问我:“你干什么来了?”“我上学来了。”“你也上学来了?饿不饿啊?吃饼不吃?”老师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