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女儿(后右)婚礼留影(后排左一为女婿,后排中为儿子)
2000年,女儿与女婿
2009年,孙女夏静如(右)在美国小学做手工
2009年孙女夏静如在美国小学读书留影
2010年,外孙女加入少先队留念(修图)
我非常感谢我的夫人,她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多,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我们互相扶持,相守相伴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2001年,与夫人在上海留影
2001年,全家在上海合影
2006年,与夫人、儿女在北京合影
我的弟弟
1942年,大弟弟夏同武生下来也没奶吃,快要饿死了,大伯说:“看样子活不了,干脆埋了得了。”可父亲想:这孩子挺可怜的,再想想办法。就在这时家里来了一位表姐探望母亲,她正好有奶,她说:“我来喂喂!”这孩子吃到了奶,果然活了!我家就请她给孩子喂奶,每月给点粮食和钱。有时候她就住在我家,专门照顾孩子,有时候她带着孩子回自己家,这样大弟弟才活了下来。
1944年小弟弟夏同禹出生,也没有奶吃。母亲这时也病得很重。最后没办法,找了一个本村周家,叫她把小弟弟抱回自己家抚养。1947年我家房子被烧后举家搬走。周家也搬回了她的老家。一直到1950年才把小弟接回家,我们哥儿仨都是从小没奶吃。
大弟弟小学毕业就在家里干活了,成为一位真正的农民。父亲身上的优良传统他都继承了下来。他自学中医,每天看书到很晚,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后,又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为师,出师后开始行医,在当地小有名气。如果他有机遇,他也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医生。
改革开放后,他到了北京,在北京做企业,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我的小弟弟天资聪颖,画画、书法、弹琴,多才多艺。初中毕业后就不上学了,在家务农。改革开放后曾在北京办厂。现在以烫画[①]为业余休闲,他烫的老虎栩栩如生,艺术性很强。他的作品曾参加市里的艺术展览并获奖。
我们哥儿仨从小在一起从来不打架,到现在为止见面还特别亲热。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母亲的关系,我们三个人感情非常好,手足之情非常深。
1988年,正中为夏同礼,右为大弟夏同武,左为小弟夏同禹
母亲去世得早,我曾下决心要照顾好两个弟弟。我深知,家里为了供我上学,几乎倾其所有;弟弟为了支持我上学,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而我工作以后却又没有力量回馈他们。令我内心十分愧疚。好在改革开放后,他们分别找到了自己谋生的出路,都已经成家立业,并且他们的儿女都有出息,我的内心稍感欣慰。我们兄弟三个虽然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却依然互相惦记,手足之情与日俱增。
2011年,小弟夏同禹在作烫画“啸傲云峰”
2011年,小弟夏同禹的画作“吴彩鸾跨虎入山图”
私塾时光(1944—1947年)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要学会从疑问中积累知识,探求真理。我倡导“立体知识”观念,这是我多年来对学习精髓的领悟。如果能把各门功课联系在一起,把割裂的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从而使头脑中的知识点三维化,即“立体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产生知识创新的灵感。知识使我的自身素养得以提高,进而影响我的人生追求。青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下去。这就是求学带给我的人生思考。
1944年的时候,我开始在村里上学。主要学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论语》等等。《论语》所用的书连句号、逗号都没有,都得老师“点书“,就是断句,把句子给断开。每天就是背书,很是枯燥。
私塾老师是从邻村请来的有学问的人。记得他没有胡子,穿着大褂,知识丰富。他不仅教识字,还能识乐谱,能教我们唱歌。老师有两件武器,一是教鞭,二是打手心的木板。哪个学生犯了错,轻者批评,重者用教鞭打,严重者则用木板打手心。最有意思的学规是:谁若是去厕所,必须持有特制的木牌。木牌只有两个,谁抢到了才可以去厕所(厕所在院外,能借机在院外玩一会儿)。结果真需要上厕所的同学抢不到木牌,于是有的尿了裤子,有的往自己喝水的碗里尿。那一次老师气坏了,打了几个同学的手心。
这个阶段学习的主要收获是认识许多字,背了一些经典著作。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讲解,致使长时间不能理解书的含义。
第一模范小学(1948年)
1947年,因为我家的房子被烧了,只得投亲靠友,搬到十几里地以外的其他村子去住。那个村子叫眷滋村,是个大村,有正式的小学,我在那才算上正式小学。我直接上三年级。
后来父亲觉得那个学校还不够正规,1948年,把我送到廊坊第一模范小学读书。我进学校因为是插班生,需要考试。我记得考试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志愿”,还考了数学。通过考试我直接进了五年级。
那个小学的学生大约有200名,师资力量也强,约有十多位优秀的老师。 第一模范小学的房子都是平房,院子挺大,操场也宽阔了不少。学校坐北朝南,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广场。北面有一排带有平台的教室,前面立一根旗杆。学生们每天集合在小广场上进行升旗。这排教室的后面,有五六排教室。最西北角是厨房。教室的西边和厨房的南面是大操场,有一些体育设施。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学生都得有担保。我从农村来,哪里有担保?正在发愁之时,我去廊坊医院看病,恰好遇到一位姓崔的医生,他是我堂兄的好友。因为他常到我家做客,我也认识他,于是就请他给我做了担保。
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还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师至少都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因而教学水平比较高。平常老师比较平易近人,但体罚学生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教室里的桌子有双人桌和三人桌。老师将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安排在中间一排的三人桌,每桌两人;考试成绩不好的坐旁边的双人桌。老师让每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坐三人桌,自然就显得比双人桌宽绰。每个星期依照考试成绩变换一次座位。老师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去廊坊上学需要坐火车。平时住校,每个月回家一趟。学生宿舍在学校的西边约有三百米距离。睡大通铺,点煤油灯。住宿的高年级学生组织自治会,参与伙食、住宿、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这所学校的生源都来自周边地区,主要是廊坊当地人。我们乘火车而来,自然属于外乡人。
在学校住宿锻炼了我的自理能力。比如,如何安排学习与课余活动;如何计划好经济开支等。有一次经济没有计划好,回家买火车票的钱不够了,只好向同学借。回家后,父亲说:要把钱分成三份:一份是必需的,如伙食费、路费等;一份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还有一份是意外的开支,如同学过生日、去医院看病等。如果估计钱不够了,要提前给家里来信,再不要出现身无分文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