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耕耘医学五十年--夏同礼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学校开饭的时候,每十个学生蹲在地上围成一个圈,中央有一大碗菜,窝头随便吃。可是你想吃饱,除了要吃得快以外,还得有策略。开始先吃半个,吃完了以后马上再拿一个,这就绝对能吃饱了。但是,如果其他人也采取这一策略,那就看运气了。

1948年秋,一天晚上正上自习,突然通知说:学校停课了!愿意回家的,回家。愿意和部队走的,一起去北平(当年北京称作北平)!我们三个同乡回到宿舍,商量后决定回家。第二天,把行李放在同学家,我们沿着铁轨走回了家。廊坊解放了。

响口小学(1949—1950年)

1949年解放后,我家又搬回到老家,翻盖了被烧的房子。于是我又转到了响口小学读书。

响口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离我村只有三里地左右,但我仍然住校。在廊坊我只上了半年多五年级。转到响口小学,我直接上了六年级。

响口小学是个有围墙的大院子,有四五间教室,都是平房。院子前面是操场,有个篮球场。我们几个住校生跟老师住在一起,朝夕相处。晚上自习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请教老师都非常方便。基于此,我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学习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数学,我特别喜欢。

响口小学的课余活动比较丰富。比如排戏,我们非常喜欢演戏,如在歌剧《白毛女》中,我饰演的人物是大春。我们给老百姓和当地驻军演,至今回忆起排戏的情景,仍然回味无穷。

黄花店中学补习班(1950年2—7月)

当时农村学生是冬季毕业,而城市学生则是夏季毕业。因此从毕业到升初中有半年的时间差。为了这批学生不至于荒废学业,区政府决定在一个更大一点的小学里成立一个中学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就设在黄花店镇。

黄花店其实本来叫作“皇后店”。传说某一朝的皇后曾经住过这里而得名,后来改成了“黄花店”。学校位于镇的南端,占地约3000平方米。中学补习班占据学校的东侧,约1000平方米。中学补习班招收三个班,共132名学生。三个班级名称,以“月”字旁的字来命名,分别为明班、朗班、朝班。

补习班中只有5位老师,每个老师都担任几门课。师生在煤油灯下备课、学习,同吃同住,每天三餐,窝头咸菜,冬季没有炉火。老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没有星期天,不过节假日,师生同心,甘苦与共。

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学校为了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排了部话剧,到中心村去演。记得我扮演男一号,是一个武委会主任,挎着手枪,穿一身灰色军装,腰扎皮带,很是威风。他阶级斗争弦绷得紧,最终把暗藏的特务从炕洞中揪了出来,大获全胜,并达到大快人心的效果。

杨村中学(1951—1953年)

1951年9月2日正式建立杨村初级中学。初期在黄花店小学挂牌上课,补习班中仅有46名学生转入初中二年级。学校于同年12月26日迁入杨村。1953年,我初中毕业。

学生的集体宿舍,也是大连铺。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学校还有篮球队、鼓乐队等一些文体活动团队,还举行运动会,和县政府进行篮球比赛,排节目,演话剧等。我是鼓乐队的号手,经常演奏;还是班级东方红篮球队的队员。我们那时的生活费是每个月6元钱,学生组织了一个伙食委,负责管理伙食。以粗粮为主,中午是熬菜或者炒菜,早晚是咸菜、窝头。一个礼拜吃一次细粮,就是白面馒头。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过得很快乐。

学校的设备条件差,比如上物理化学课没有实验室,只是在老师的宿舍里有一个木架子,上面放着一些试管、烧杯、酒精灯、天平等。上课时,老师做一些示教。尽管如此,靳重齐老师仍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我非常喜欢。他讲课是启发式的,比如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他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掌握了这种原理,你就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有许多事物都应用了这个原理。比如自行车为什么能在马路上走?是因为应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他做完实验后,会把一些常见的科技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我非常喜欢他讲的课程。毕业时,他送给我一张照片,我保存至今。

1998年3月我应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潘宗琳校长和张守经老师的邀请,为本校学生(高中一、二年级)作一次演讲。一中领导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向县委、县政府(现为天津市武清区)作了汇报。演讲在县礼堂举行,与会的领导有县委常委、宣传部杨作莹部长、王胜林副县长、县教育局程志平局长、潘宗琳校长和张守经老师等。我演讲的题目是“实现人生的希望离不开科学”。历时3个小时,青年学生饱满的热情,使我深受感动。

首次返校。看到学校规模、建筑和教学设施,使我感到,今日之“杨中”远非45年前我所亲历过的“杨中”了。

目前,杨村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高级中学。1980年成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天津市首批示范高中校,还是全国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建有校园网,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实现办公无纸化。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体育场、天然草皮足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篮排球场、形体健身房等设施。现有55个教学班,学生3250人。教职员工244人,其中特级教师10人,高级职称教师109人,中级职称教师66人。重点大学录取率80%以上,每年98%以上考入高等院校。

在“诚信、严谨、求实、拓新”的校训指引下,杨村一中努力建设成为天津市的教育品牌学校。

 

1998年,校长潘宗琳(左二)、夏同礼(中)、张守经老师(右二)等合影

 

2011年,杨村第一中学新校区(效果图)

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1953—1956年)

从杨村中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选择上中专。比如农林技术学校、铁路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等。因为都是农村孩子,都希望能够早日解决生活问题。中专不用交学费,学校还管饭。所以选择上高中的人并不多。

我当时也想选择上中专,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供我上学很不容易。回家我跟父亲商量,父亲说:“中国有多高的学校,你就可以上到多高。你不要考虑钱的事儿,我多辛苦也要供你上学。”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是我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动力和源泉。1953年我考入河北芦台中学。

 

1976年地震前的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的校门

芦台中学始建于1913年,为私立学校。1938年后改为公立学校,第二任校长杜书田为前清秀才。他多才多艺并倾心教育事业。他的业绩受代代传颂,他的情操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1953年8月,我们由杨村中学升入芦台中学的几个同学一起乘火车去芦台。事后才知道,芦台中学对我们很重视,专派班主任杜淑芳老师到杨村来接我们,但她到了杨村,我们却已经从杨村出发了。当时的芦台中学又比杨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好,有专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称科学馆)。图书馆藏书很多。学习紧张而有序,生活规律而愉快。伙食仍然以粗粮为主。只是我们这些来自天津西面的学生,对高粱米吃不惯。为此学校特意为我们做玉米面窝头。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