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开始,政府吸取教训,重视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项为每年由政府出面主持、举行三方面(政府、雇主、工会)协商会议,有时首相亲自出席。有一年年初,我从电视里看到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这样的会议。会议参照当年经济预期增长率(2%~3%)和物价可能的涨幅(1%多一点),经过反复磋商以至于争议,确定本年度工资上调比例(低于生产增长,高于物价上涨)。听说有时会上争论激烈,会外工会组织罢工,向雇主施压。最后三方达成妥协,找到当年生产和消费的平衡点,从而保证经济持续、低速、协调发展。
经济管理科学、细致,有独到之处
90年代以来,挪威连续多年实现三低:低速(2%~3%)、低通胀(1%~3%,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和低失业(3%)。由政府出面调解工人和雇主间的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经济平衡,更有助于社会和谐。
(五)对国有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
挪威国有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工党执政后,挪威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创造了比较成熟的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经验。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国营经济进行改革,曾向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派出考察团,汲取其丰富的经验。据了解,自80年代起,应挪威工商联的邀请,我国每年轮流派国营企业老总前去考察,原副总理吴仪当时作为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厂长,也访问过挪威。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我任上——90年代中期。
我们的老总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认为挪威有3条企业管理制度不易做到,但特别值得推荐:
首先,国有企业真正自主经营,政府不干预它们的日常事务。企业经营大权(包括生产、销售、人事等)全部由董事会委任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委员会负责。董事会的1/3成员由本企业职工选举产生,余下2/3由政府主管部门提名,但决不允许政府官员进入董事会。政府职能明确:制定政策,通过董事会间接管理,撤换经营状况不佳的董事会。
其次,用人制度合理,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对董事会和经理会成员的任用不拘一格,不囿于资历,不限于本企业,只要精通专业,又有实践经验,善于管理,均在选拔之列。
前文提到,陪同江主席参观的挪国企负责人尤乐林,是一位技术专家,瑞典裔,但由于有战略眼光、开放、务实,被政府任命为挪重要国企——船级社总裁。我们意气相近,因而他是我在挪结识的比较相知的朋友之一。
1995年3月,国务院一位资深的高级官员专程来挪考察经济管理。挪任命内行人管理国企,每年由国际评估公司评估其效益,如不合格,就撤换负责人。此做法令他难以忘怀。回国前,他感叹地说:国内对国企改革争论热烈,有的认为非改变所有制不可,看了挪威情况,感到只要能任人惟贤,不一定要改变所有制,也能把国企办好。
最后,议会进行有效监督。这种监督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由议会审批政府提出的国企预算,制定管理企业的法规,如企业的破产法、补贴法等;微观上,议会下设独立的审计署,掌管检查国企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大权,以堵塞挪用或浪费漏洞。
我不是经济专家,但对中国国企情况比较关心。眼下,国企积压了不少问题,有的初露头角,需要持续观察;而有的则不容小觑,规划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或许,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联系我国实际,研究挪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想,这也不失为一计良策。
(六)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科学经管巨额外汇储备
挪威的石油收入堪称巨大。从1990年起,政府每年从石油收入中节省一部分石油美元用于购买外国期票和债券,建立石油基金。经过19年,这笔基金不断增值,至2009年,连本带息累计折合美元达415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数额最大的养老基金。
挪当年建立此基金的深谋远虑如今得到了丰厚的汇报。精心分析其出发点,可归纳为3个要点:将国家财富从地下的石油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作为政府的预算缓冲,帮助政府平抑短期石油收入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目的,则是应对后石油时代对养老和全面社会保障的挑战,以及其他不测。
身在挪威的几年中,我看到其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无奈困境:全面社保开支大;老龄化又加重财政负担;石油资源据说到21世纪30年代初可能枯竭;而挪耕地少,食品需进口。不难理解,这笔基金是用来应对未来石油枯竭的不时之需,或面临可能出现的世界粮荒时做补贴之用。挪威人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考虑,及其多想不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难能可贵。
挪威的外汇储备,数额非常巨大,且事关国计民生、子孙后代。因此,在国际金融动荡多变的情况下,为保证收益,1996年1月,议会决定成立专门机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来经管这笔基金,主要采取两种经营形式:首先是货币交易,分配在欧元、美元、英镑和日元资产上。此外,通过固定收益工具(占60%)和股票(占40%)进行投资。投资重点放在欧洲,占一半以上;其次为美、澳、日以及新加坡、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台湾、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涵盖4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1种货币,而且根据行情经常变动转换。据2011年统计,发达国家中唯一投资于人民币的是挪威,金额为5亿元。
多元化的金融管理,灵活、均衡的方针,收到较好效益。据2004年统计,挪威的外汇投资年回报率为8.9%。在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中,截至2008年10月底,由于外国期票和债券缩水,挪威大约损失162亿美元。不过由于强大实体经济的支撑,挪不仅安然度过了危机,2008年年底,还宣布向冰岛提供5亿欧元救市。
经济管理科学、细致,有独到之处
经过30年的努力,挪威这一北欧小国,一鼓作气地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富国。其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低速、持续、协调发展,除了在经济管理上采取上述多项战略性政策、措施外,还取决于领导人较早注意抓环境问题,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与政局长期稳定、政府致力于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相关。
环境治理好,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置身于挪威郊外,暂不观景,细细打量同行人沉醉的表情,就知道大自然的娇美形态扣紧了每个游客的心弦。比之青山绕野、绿水流深的奥妙,优雅的空灵之感更为我津津乐道。站在高远寂寥的碧空下,舒缓地闭上双眼,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弥漫开来,仿佛引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静享心灵的沉淀。徐风婆娑起舞,原始野性的声音游离耳畔,美好、梦幻、令人神往。
这绝不是我夸张,只要你来过挪威,就不得不沉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配合地成为了诗中景、画中影。每每此时,对挪威人精于环境治理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挪威全国森林覆盖率为37%,奥斯陆市甚至高达65%,称其为小奇迹并不为过。因而,挪威连续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选为全球最宜居国家,于情于理,当之无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环境治理好,亦非一日之功。天然优越的客观条件不再赘述,挪威人的主观努力更值得提倡和推广。
首先是挪政府的重视,提倡和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挪威人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超前:1940年全国开始大规模造林;1950年起对海洋捕捞采取休养生息、恢复渔场的措施;自1960年起治理企业污染,企业在环保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其清洁水和气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很早就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1974年布伦特兰夫人担任环保大臣后,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1世纪后,挪威推行知识采油,保护海底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