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挪威政府亦寻求法律效力:如制订《保护森林法》,规定伐树要申请,并补种;通过提高家用汽车进口税、减少无铅汽油使用税,来控制交通污染。
其次,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必不可少。提及此点,我想分享一些在挪威的亲身见闻。
挪威的公园里有不少人遛狗,他们都随身带一个小塑料口袋,狗一拉屎,就赶快拣起狗粪便丢在垃圾桶里。不必惊奇,这在挪威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北京,我仅见过极个别人这样做。
在奥斯陆几乎听不到车子的鸣笛声,噪声很小。有一次,我们使馆的一位秘书在一个公寓区里等人时,按了一下喇叭,刹时楼上几乎家家都伸出头来观望,一位老太太还下楼告诫他:喇叭只能在遇险或可能出现意外时才能按。这位秘书深感羞愧,赶忙道歉。
外出旅行,在挪高速公路旁僻野的小公厕里,肥皂、手纸总是齐全,供人使用。每遇此情,我都深有感慨。记得一次,我们从外地驱车返回奥斯陆,到达郊区时,忽然前面车辆行进缓慢,及至近前,才发现一只小鹿正悠闲地穿越公路。挪威人保护生态环境及野生动物的意识是多么强啊!我们不禁由衷赞叹。
还有一回,我从报纸上看到,挪威北方一个市镇就是否要建造一座天然气发电站进行公民投票,结果因多数人担心污染环境被否决了。
挪威还重视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20世纪70年代开始,来自西南方向欧洲国家的工业污染所导致的酸雨,对挪树木、鱼类的生长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北方邻国核污染和核泄漏的直接威胁,一直困扰着挪威人的心。这一切,使挪威人意识到治理环境必须采取全球行动。1983年12月,布伦特兰夫人出任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负责处理世界环境问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这个委员会向联大递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工作报告,提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些根本性指导方针和原则。90年代初,布伦特兰夫人担任挪首相后,积极推动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合作。
我任职期间,亲历了她对挪中环境领域合作的关心。1995年11月,布夫人访华时,在同我国领导人会谈中提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现代化,环保问题应当早抓、抓紧。一些工业化国家对这一问题抓晚了,不仅环境遭到污染,而且整治花费的钱要更多,希望中国注意这个教训。”我国领导人听了布夫人的中肯的劝告,感动之余亦十分赞赏。我觉得布夫人的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是非常有用的。
在布夫人的支持下,挪政府向中国提供了相当可观的用于环境项目的赠款和优惠贷款。挪威公司参与了北京、上海、河北、广东、福建、贵州、辽宁、广西、云南等不少省、市的污水处理、大气监测、古城保护等项目。挪威还派专家培训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倡导实行“清洁生产战略”,不仅减少了80%的COD(有机污染)排放,还节省了大量资金。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欣喜地看到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又有了新进展。2003、2004年达成的重要项目有:完善中国酸雨监测系统;建立南森—竺(可桢)国际中心,研究中国气候变化;促进中国再生能源,包括在内蒙古建立风力发电场;挪威向改造遵义工业老城项目捐助700万克朗,主要用于发展清洁生产等。
但是,挪威在治理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除了周边国家污染带来的影响外,首都汽车尾气严重超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奥斯陆开始一项新的试验——建立汽车合作社。其具体做法是:合作社为参加汽车合作社的每百户市民配备五六十辆汽车,入社的人凭社员证到附近租车点(奥斯陆有5个)租车用。租车费用比乘坐出租车要便宜得多,开支比自备车少,而且方便,不用自己维修、保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减少城市汽车拥有量,减轻污染。据说,此举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前驻华大使豪维克夫妇回国后,卖掉了家里的汽车,也加入了汽车合作社。
环境治理好,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挪威还有一件麻烦事——宠物太多,首都家养宠物(狗或猫)10万只,平均5个人一只;另有1.3万只流浪猫。即便我们的大使官邸在奥斯陆富人区,也经常看到野猫乱窜,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社会建设注意民生、公正,有利于和谐、稳定
挪威较好地解决了公正分配问题,社会和谐,政局相对稳定。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平均主义、福利太多、效率不高等弊端。
挪威工党成立于1887年,其前身是工人联合会,参加过马克思领导的工人运动。该党加入过第三国际,但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宣布退出,并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却仍表示要致力于国内劳工阶级利益,实现充分就业、可持续发展、公正分配和加强社会福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在挪威长期执政,坚定地执行其宣布的上述纲领。20世纪90年代中期,担任驻华大使的白山认为,工党在挪推行的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渊缘。据我了解和观察,不管工党是否执政、国内政策如何调整,在挪威,社会民主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基本要点有3条,即:推行混合经济;公正分配;调节劳资关系。
(一) 推行混合经济
坚持国有化,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控制石油、电力、化工、银行、铁路、邮电、通讯等部门,同时扩大私有成分。
20世纪末,挪威17家国有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石油等7家公司仍为国家全资,4家实行国家控股(超过51%),其余6家由国家参股(20%~30%)。股份制改革后,由于国家是最大股东,大企业仍在国家手中,但引进竞争机制,扩大资金来源,效益明显提高。从21世纪开始,私有化有所扩大,如国家全股的石油公司开始上市,吸收私人资本。目前,挪威国有公司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是挪威政府能对全国经济进行干预的物质基础。
(二)采取公正的分配制度和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保证公民共同富裕
先讲公正的分配制度。具体来说,通过两次分配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根据1997年我从挪威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材料,第一次分配,工薪高低差距大约为5~6倍。最高的年薪为40万~50万克朗,飞机驾驶员、大企业总裁年薪为50万克朗,当时约合7.8万美元;首相40万克朗,合6.2万美元;中等年薪20万~30万克朗,譬如外交部秘书长年薪35万克朗,属中上水平;低收入者年薪10万克朗。挪税务局长介绍,挪威人平均收入在20万~25万克朗的范围内浮动。
经过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即第二次分配(高收入税率40%~50%,中等收入15%~30%不等,低收入5万克朗以下不交税),实际收入差距减至3~4倍。1996年5月,我陪代表团前往挪威中部城市拉芬斯,参观当地黑德鲁公司的化肥厂。厂长向我们介绍说,化肥厂工人年平均工资25万克朗,扣掉税收,年纯收入18万克朗,每月1.5万克朗,而个人生活费一般为8000克朗。
由上可见,经过两次分配,挪威人的收入差距不大,中等收入占多数。
再谈谈挪威的全面社会保障。这一又名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制度,顾名思义,即人从出生到上学、医疗、失业、退休直到殡葬,都有补贴,国家用钱包了下来。孩子一出生,便补助一万多克朗,母亲享有带薪假33周(8个多月),父亲也有1个月的全薪假;从婴儿到16岁成年,国家每月提供抚养费1千克朗;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看病除挂号费外,全都报销,包括住院食宿;失业救济金为原收入的62%;退休养老金数额不一,大体是原工资的1/2到2/3;殡葬费一人4000克朗,也由国家埋单。高福利意味着高额费用,国家每年支出416亿美元用于各项补贴,人均9290美元,占整个产值的30%,占财政支出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