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曲家格里格
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作曲家。生于1843年,1907年去世,享年64岁。他一生写过66首钢琴曲、一百余首歌曲。同时还是一位钢琴师和指挥家。名曲《培尔·金特组曲》和《A小调协奏曲》优美动人,喜爱者遍布世界各地。
他与易卜生是同时代的人,但一生比较顺利。他出生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一个商人家庭,母亲是音乐教师,从6岁起他随母亲学音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熏陶。15岁那年,他弹奏的琴声被当时有名的小提琴家沃伦无意听到,沃伦惊叹不已,认为格里格在音乐上前途无量。在他的推动下,格里格征得父母同意后,来到当时欧洲最好的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4年后,又到丹麦学习了两年。在那里,他与表妹妮娜相爱。妮娜是一位歌剧院演员,格里格曾为她谱写歌曲《我爱你》,可见流淌二人间的浓浓爱情。后来他们结为伉俪,成为终身伴侣。在哥本哈根期间,他还结识了挪威国歌作曲者挪德洛克,此人1864年回奥斯陆,当上交响乐队指挥。
1869年格里格一家移居罗马,在那里逗留8年,期间他结识了匈牙利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1877年在祖国召唤下,他重返挪威,并在哈丹格尔定居下来,但仍频繁出访其他国家举办音乐会。格里格在作品里大胆采用挪威的民歌旋律以及一些民族乐器,受到热烈欢迎。
他珍视友情。1866年,挪作曲家挪德洛克去世,他悲恸万分,为友人创作了《丧礼进行曲》;应朋友易卜生的请求,格里格精心谱写了《培尔·金特》组曲;他还为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昂松创作了《西戈·尧塞尔发》的音乐。1885年,名曲《培尔·金特》和《A小调协奏曲》获得成功后,他在东南沿海卑尔根市的特罗豪根(意为巨人山)小山顶上购置了新的住宅,在那里与夫人妮娜一起生活、工作了22年。
1907年9月4日,格里格与世长辞。举行葬礼那天,卑尔根市万人空巷,人们痛悼这位“用音乐形式表达众所认同的思想和激情”的伟大音乐家。
卑尔根是挪威的经济、文化名城,风景优美,我和夫人曾多次前往参观访问。格里格故居坐落的特罗豪根山位于市郊8公里处,我们或自己、或陪同领导人曾多次瞻仰。故居陈列室的图片、实物,使我们对格里格的生平有了更多了解。而故居完全保留原来的风貌,生活气息浓厚,给我们留下尤为亲切的印象。
格里格故居是一幢两层的木楼,就在小山顶上,依山傍海,景色优美宜人。一进楼房,原色的地板、墙板给人一种自然,纯朴的感觉。进门右拐处是厨房,放置着格里格夫妇陈旧的箱子,那是他们夏日外出旅游时的行李箱。梳妆台前一只精巧的镜框内嵌着一缕格里格花白的头发,伴随着比他年轻两岁的妮娜度过了形单影只的28年。饭厅里摆放了一尊格里格的半身塑像,出自挪威著名雕塑大师维格朗之手。
宽敞的会客厅中,静卧着一架格里格留下的钢琴。他与夫人妮娜一生恩爱相助。驻足此处,当年格里格弹奏新谱的乐曲,妮娜在一旁吟唱,两人一起议论修改的场景,不禁出现在人们眼前。1996年江泽民主席来参观时,也在这架钢琴上即兴弹奏了几支曲子。这里还陈列着许多小摆设,其中一只用特殊橡胶制成的小青蛙,是格里格最喜欢的吉祥物。据说,格里格每次演出前,总要把小青蛙放在口袋里擦几下,使自己安静下来。
走出别墅,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碧波万顷;回头相望,屋后峡谷里蓊郁的树林婆娑起舞;涛声随咸咸的海风飘来,变得温婉细腻;耳畔仿佛隐约传来阵阵乐曲,悦耳动人。陶醉之余,不禁感叹这样幽雅的环境定然给音乐家带来无尽美妙的灵感。
下山时,离故居不远的路边石崖前,望见一方青碑,这就是格里格夫妇的合葬墓。墓址是格里格在生前选定的,妮娜逝世后,二人合葬于此,永远相伴。
(三)画家蒙克
1863年12月,蒙克诞生于勒顿,是挪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画家。
蒙克被誉为“表现主义之父”。他说自己的画不是所见之物,而是感受到的东西,即借绘画表现内心的感受。作品主题深刻,多是爱、恨、痛楚和死亡。
19世纪末,蒙克频繁旅行于法国、德国等地,受波德莱尔影响很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呐喊》。在这部作品里,他渲泄了一种极度痛苦、绝望的心态。画中的每个事物都是扭曲的,象征现代人在工业文明压抑下扭曲的心灵。后来了解到蒙克的不幸身世后,我对这幅画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位艺术家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生活,往往对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蒙克也是如此。蒙克少年体弱多病,母亲和姐姐很早就去世了,酗酒的父亲经常打骂他。这段辛酸的回忆,在蒙克日后的画作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化名人
仔细观摩蒙克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绘画中非常善于运用光线,如1884年的作品《早晨》,在表现一位半裸少女清晨坐在床头时,窗外透洒进来的阳光运用出色,使得这幅主题普通的画作,带上了圣灵气息,栩栩如生。喜欢看画的人,观赏这幅画后,的确感到眼前一亮,深深地印在脑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长期劳作酗酒,他的健康遭到摧毁,患了精神分裂症,加上眼病,几乎隐居。这个阶段,他的作品更多是风景画,表现平和、协调的主题。蒙克经常在法国、德国举办画展,但从1940年纳粹占领挪威后,他拒绝与德国政府有任何联系。1944年逝世前,他将所有作品、收藏都捐献给了奥斯陆市政府,包括1200幅油画、7500幅素描和6座雕像。
著名探险家
挪威是个航海国家,挪威人富有冒险精神,他们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态度令人钦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3位。
第一位是莱夫·埃里克松。传说这位挪威人,为证实冰岛商人阿比尼在海上迷路后看到格陵兰以西远方有一片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的陆地的说法,于公元1000年左右买下了阿比尼的船,从格陵兰出发,向西寻找新的土地,并在西北海岸三次登上陆地,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500年。依据传闻的描述,埃里克松第三次登上的土地可能是文莱,但因与当地土著人发生冲突,后来埃里克松本人一直下落不明。尽管如此,美国官方正式承认埃里克松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
第二位是罗阿尔·阿蒙森,1872年生于挪威南部萨普斯堡,比挪威另一位探险家南森年轻11岁。1911年12月14日他历经千辛万苦与4名伙伴一起,首次将挪威国旗升起在南极上空。1926年,阿蒙森与美国人埃尔斯沃思、意大利人诺比尔三人共同领导了从斯瓦尔巴岛乘“挪威号”飞艇,飞越北极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险飞行。这次飞行填补了世界地图上最后一个空白点,意义特殊。1928年,诺比尔乘坐“意大利”号飞艇,进行第二次北极飞行时,探险队失踪。阿蒙森参加寻找飞艇的搜救队,后来诺比尔获救,而阿蒙森与他的伙伴却再也没有回来。可以说,阿蒙森为极地探险而生,为极地探险而死。
第三位是图勒·海耶达尔,他诞生于1914年,卒于2002年,是挪威最负盛名的现代探险家。为验证古代人横渡南太平洋,他三次坐原始船进行实航。
1947年他模仿史前南美印第安人,建造一艘软木筏——“康奇基”号,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秘鲁出发,海上漂流101天,航行8000公里,途中战胜各种艰险,终于抵达太平洋的玻利尼西亚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