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东,尤其是巴勒斯坦问题缘分不浅。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出任驻突尼斯兼首任驻巴勒斯坦国大使。当时正值巴以和平进程的关键时刻,我与阿拉法特主席经常接触,对巴勒斯坦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后来在挪期间,我看到挪威在促成《奥斯陆协议》后,对推动巴以和解相当积极。
1994年12月,我作为驻挪威大使在奥斯陆出席了阿拉法特、拉宾(以色列总理)和佩雷斯(以外长)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仪式。
2001年1月,我已退休,有幸以外交学会理事身份参加学会代表团访问了加沙,与我的朋友巴自治政府外长沙阿兹会面。
关于中东问题的长期、复杂性,我年轻时早有所感。记得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和主管中东事务的同事们刚刚三十出头,有时开玩笑说,中东总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战不和,可能到我们退休中东问题也解决不了。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尽管埃、以签订和约,中东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但其核心的巴勒斯坦问题拖延六十余载,结果至今遥遥无期。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继续推进中东和平“路线图”,实现巴以和解。构想不错,但依我看来,难度极大。
我退休14年了,如今两鬓早已花白,正向人生的第80个年头进军。有生之年,不知能否看到巴勒斯坦人民实现民族愿望。不过,我对巴事业的正义性有信心,寄希望于以色列人民,相信巴、以双方有智慧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尤其是针对最敏感的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2004年和2005年,我根据回忆与思考写了两篇分析巴以冲突的文章,介绍了巴以和平进程的历史和现状,说明巴以矛盾的特殊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内外背景,预测了巴以问题可能的发展前景。希望对关心中东问题的人们,尤其是有关学者和专家,有些参考价值。
经过多年观察与研究,我还对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们的业绩与精神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深受其感动。
萨达特是第一位在对以色列战争中打了胜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也是第一位与以签订和约的阿拉伯领导人,被誉为“战争英雄”、“和平英雄”,最后在阅兵时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2]分子刺杀。
阿拉法特是为巴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悲剧英雄。他为推动巴以和平进程,深入巴被占领土,被以色列长期围困,积劳成疾而离世,其唯一遗言为:死后希望葬在耶路撒冷。
拉宾曾任以色列总参谋长,指挥过第三次中东战争(史称“六五战争”),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后来却成为致力于推动巴以和平事业的总理,最后在国内一次和平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
佩雷斯是中东和平进程开拓者如今唯一在世的以政界元老,他是第一位主张以色列与阿拉伯合作代替对抗的以色列政治家。
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因为实行终身制,于1987年遭废黜,我是最后一个向他递交国书的大使。尽管如此,历史是公正的,他为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建设,为非洲和阿拉伯的解放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一直为人们称颂。他首先提出以、巴相互承认,为巴以和解奠定了政治基础。
据此,我于2006年初撰写了一篇介绍上述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们的文章,希望它对增加读者关于中东问题的知识与兴趣能有所帮助。
现将我撰写的上述三篇文章刊载于后。
巴以和平进程的由来与发展
2002年3月以来,每当从电视上看到以色列军队用现代化武器进攻巴勒斯坦自治区城镇平民区,围困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拉马拉已被打得半壁坍塌的官邸的时候,我不由想起20世纪80年代末阿拉法特开创巴以和平进程的情形。那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下简称巴解)总部设在突尼斯。我在那里出任大使,1990年起又兼首任驻巴勒斯坦国大使,多次见到阿拉法特,与其他领导人阿布·伊亚德、阿布·卢图夫(卡杜米)和阿布·马赞(即前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也常有来往。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进一步了解了巴以和平进程的由来,以及它同巴民族解放斗争以至整个中东问题的紧密联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阿拉法特对我国的两次访问,使我更清楚地明了巴方提出和平倡议的内外背景,知道巴以和平进程的艰难曲折。可以说,我是这一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之一。
1988年11月,在阿拉法特主持下,“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召开第19次特别会议,会后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同时承认联合国181号决议和安理会242号决议,表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寻求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先建国,再通过和谈,收回领土。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鲜有先例的,亦是“巴解”向以色列发出的一项重大和平倡议。这个倡议标志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巴民族解放运动已从早期武装斗争,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阶段,向当前以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主的新时期转变。
巴以和平进程的由来与发展
一、 在中东问题大格局下,巴抗以斗争方式的演变——五次中东战争
1947年11月,在美英把持下,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犹太国占1.52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1.15万平方公里,占地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反对这个决议。翌年5月15日,即以色列建国次日,巴勒斯坦人参加了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以消灭犹太国为目标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战争结果以阿拉伯方面的失败告终,以色列不仅保住了犹太国,还扩占了拟议中“阿拉伯国”的五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西区。“阿拉伯国”余下的土地中,5884平方公里的约旦河西岸为约旦占领,并于1950年与约旦合并;约旦还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365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则为埃及所控制。
1956年10月,以色列参加了英法发动的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战争”,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后在国际压力下撤出。1965年1月,阿拉法特领导“暴风突击队”开始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开展独立的抗以武装斗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采取“闪电”战术,短短数日除攻占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外,还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及耶路撒冷东区。至此,整个巴勒斯坦为以色列所霸占。
1967年11月,在世界各国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的强烈呼声中,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六五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公正解决难民问题,等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国际上推动阿以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活动起伏不断,相当频繁。阿拉伯国家以是否接受决议,寻求与以和解为分水岭,形成埃及和叙利亚为代表的温和与激进(即“拒绝阵线”)两个阵线。“巴解”组织对242号决议长期采取一种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的暧昧观望态度。一方面是由于242号决议把巴勒斯坦问题仅视为“难民问题”,以色列又不承认巴民族权利,因而不愿表示赞成该决议,以避免实际上默认以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想借助决议通过和平方式收回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以便将来在那里建国。“巴解”表面上站在不接受242号决议的阿拉伯激进国家一边,而实际上又同支持决议的阿拉伯温和国家保持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