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年代中期起,“巴解”积极开展国际活动,争取政治支持,对以施加压力和影响。1974年11月阿拉法特出席联合国大会,“巴解”被接纳为联合国观察员。此后,连续几届联大通过多项决议,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拥有取得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难民回归并获得赔偿等权利;特别是1976年,联大通过一项对“巴解”来说十分重要的决议,即支持在被占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成立巴勒斯坦国的计划。在“巴解”推动下,1974年10月阿拉伯国家拉巴特首脑会议通过决议,确认“巴解”是包括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在内的全体巴勒斯坦人的唯一合法代表。通过这些,“巴解”向以色列迂回表达了和解愿望:准备承认以色列在1967年前边界内的存在,换取以色列同意巴人民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小巴勒斯坦国。但在承认巴民族权利问题上,以色列一直不作任何松动的回应。
“巴解”在进行政治斗争的同时,没有停止武装斗争。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占领后,70年代初,“巴解”把与西岸毗邻的约旦作为反以武装斗争的主要基地,以方不断对约进行军事打击,使约巴矛盾加剧。约旦当局认为“巴解”一些组织在约境内搞“国中之国”,威胁其王室统治,多次重兵进攻巴游击队,使其遭受重大伤亡,被迫于1971年8月全部从约撤出。此后“巴解”把总部转移到黎巴嫩,加强以黎为基地的反以军事行动。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发动收复失地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巴游击队组织出动2.5万人次参加战斗,袭击以色列后方,进行配合。1979年3月,埃及与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和约”,埃及作为主要对阵国的退出,大大削弱了抗以阵线,实际上使阿拉伯方面处于“欲战不能”的境地。
巴以和平进程的由来与发展
1982年6月,以色列集中10万兵力,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巴解”武装的主力。以军听从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的指挥,在黎基督教民兵配合下,进攻、围困在黎的巴难民营和游击队基地达两个月之久。“巴解”孤立无援,人员再次受到严重损失,最后在美国、埃及调停下,1.2万名游击战士被迫携带轻武器离开黎巴嫩,撤至苏丹、伊拉克、利比亚等8个远离抗以前线的阿拉伯国家。“巴解”总部遂迁往突尼斯。
二、 “巴解”提出和平倡议的内外背景
经过几十年的较量,阿拉伯国家没有把以色列赶入大海,反而自己失去大片土地;而巴勒斯坦方面,全部土地被以占领,而且丧失了依托以周围国家进行武装斗争的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认识到,用武力收复失地不现实。“巴解”内部以阿拉法特为首的、主张和平解决巴以冲突的温和力量明显占了上风。大多数以色列人也逐渐意识到占领阿拉伯更多土地,并未得到和平与安全,战争方式不可取。从国际上看,随着苏联国力下降,美取得了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为维护地区相对稳定,更加积极地推动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在上述内外因素影响下,1982年9月,阿拉伯国家非斯首脑会议第一次集体向以色列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和平方案,其中包括在以撤出的、其在1967年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独立巴勒斯坦国的内容,含蓄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这样,阿拉伯拒绝阵线实际已土崩瓦解。据悉,1979年“巴解”全国委员会内部已批准在以撤出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建立小巴勒斯坦国的方案,阿拉法特带着授权,也出席了这次非斯首脑会议。
1987年12月以军车撞死加沙巴勒斯坦无辜平民事件,触发了加沙和西岸巴勒斯坦人的起义斗争。他们用石头对付以军队的枪弹,故被人们称为“石头起义”。起义的主要口号是: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让巴人民实行自决。“巴解”参与了这场斗争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以色列当局的血腥镇压导致近两千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两万多人受伤,一万多人遭逮捕、监禁。这场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以占领当局的统治,赢得了国际社会对巴事业的关注、同情和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巴解”的地位,震动了中东和世界。
1988年6月,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阿拉法特与会。会议要求在联合国监督下,先让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实行自决,然后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7月,约旦做出结束与约旦河西岸法律和行政关系的决定,为巴人民建国扫除了障碍。同时,以色列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不能永远占领巴土地,主张根据“土地换和平”原则通过谈判,寻求解决巴以冲突。
在此背景下,阿拉法特认为依靠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条件渐见成熟。1988年11月,“巴解”在“阿尔及尔宣言”里宣布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和安理会242号决议,同时提出要求通过和平方式恢复巴民族权利。这意味着巴方事实上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并愿通过谈判在以撤出的1967年占领的巴土地——西岸和加沙上,建立一个“小巴勒斯坦国”。应该说,这是“巴解”方面的一个重大让步。但以态度顽固,始终拒不承认“巴解”的代表性,也不肯谈判。后在美国调停下,经过三年时间的多方折冲樽俎,以色列方面才终于同意出席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坐下来与“巴解”谈判。1991年11月,阿拉法特在中东和会上正式提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此作为谈判目标;而以方仍强调谈判权限仅为巴被占领土的自治问题。从此,巴以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三、 巴以和平道路布满荆棘,漫长曲折
为了解释“巴解”新的和平战略,并与我国协调立场,阿拉法特于1988年10月和1989年10月两次访华。我作为大使参与安排这些访问的全过程,为此,还多次受到阿拉法特接见。我记得阿拉法特在访问中着重向我国领导人说明了巴方向以提出和平倡议的内外因素。他表示:目前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增高,一些长期的地区冲突如南非和柬埔寨问题正走向和平解决;同时巴被占领土人民的“石头起义”,对以色列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也取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因此,现在出现了通过谈判解决巴以问题的前景。
我国领导人高度评价巴方的和平倡议,指出这是现实的、明智的步骤,但认为实现过程将可能是曲折、漫长的。阿拉法特表示完全同意。他说:“巴解”承认以色列存在是有原则的,即必须实现在自己土地上建国的目标,因此斗争将会是艰苦的,特别是回到巴内地进行抵抗运动,困难会更多,对此巴方是有准备的。他还告诉我国领导人,当时“巴解”内部有些人对回内地斗争有过犹豫,担心受以控制,失去行动自由。而他本人是这样说服大家的:我理解大家的担心,这种危险性是存在的,但目前既然出现了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机遇”,就要及时抓住,否则会“稍纵即逝”,这种情况过去是发生过的。
巴以和平进程的由来与发展
我记得他讲话时神情严肃、果敢,大有为了民族大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