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44节

点击: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10日上午,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政府总理布迈丁率全体革委会和内阁成员20多人前来使馆吊唁,挤满了主楼的灵堂。肃立默哀后,布迈丁在吊唁簿上写道:“如果我们认识到世界反帝战斗和争取进步斗争所蒙受的这一损失是多么重大,我们就会深信,毛泽东由于他的思想和斗争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永远是各国人民抵抗和斗争的象征。”许多阿尔及利亚人专程来到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各地的医疗队和专家组驻地吊唁,他们深情地说:毛主席是“光明和自由的向导”,是“革命的化身”。

 

突尼斯景致

突尼斯是继埃及之后非洲的第二个文明古国,地处地中海南岸,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我任职期间,浏览过的一些地方颇有优美、奇特之感,难怪许多西欧人把这里作为旅游首选之地,流连忘返。

迦太基城在突尼斯东北海边,由腓尼基人于公元前814年所建,后来成为古罗马的阿非利加省的省会,两千年前被毁。因为离首都近,又是总统府所在地,我们常去那里参观。那里景点众多,如古代布匿人居住的遗址、罗马时期的浴池、剧场更是比比皆是。不过,最有名的当属屹立在海边的一个暗红色的、装粮食用的巨大陶罐。

北非风情

旁边的西迪·布·萨伊德小镇,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城,被人称为“突尼斯海岸的明珠”。这个小镇坐落在海边峭壁之上,掩映在白屋绿树之中,安静地俯瞰着下面的港湾。镇上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小巷,我们有时去那里漫步、散心。小巷顶端建有一家白顶蓝窗、四壁装饰彩色马赛克墙砖的咖啡馆。宽广的平台上,排列着高大的、色彩缤纷的花架,穿着传统服装的老人开心地聊天、喝咖啡。尤其吸引人的是他们盘坐一起,从高高的水烟壶里抽出长长的烟管互相传递敬烟,真是富有特色的一景。往下走,两侧布满摆设有当地琳琅满目手工艺品的小商店,挂在门口的编织精致美观的、硕大的白色鸟笼尤其引入注目。拐弯处,偶尔会出现一两座绿顶白墙、里面散落茉莉花香的院落。

 

1991年,与夫人童心礼在突尼斯市附近的西迪·布·萨伊德镇漫步

(顶端的白房子就是文中提到的咖啡馆)

突尼斯比较开放、欧化,大城市已有些喧闹,但这里仍保持着浓重的阿拉伯风情:妇女戴着白色面纱匆匆而过;街道曲折、宁静,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从首都南行,东部沿海数百公里都是白色细软沙滩,不少海滨城市如苏斯、哈马迈特等,都成为著名的休闲和疗养圣地。节假日使馆人员也到这一带徜徉游憩。交谈中,我了解到许多欧洲人举家坐飞机来此小住,就是为了享受那里和煦的阳光、白色的细沙和温暖的海水。沿着地中海,满眼是诱人的橄榄树林,清香扑鼻。突尼斯盛产橄榄油,历史悠久,与地中海北岸欧洲国家不相上下。

西南部是突尼斯的沙漠绿洲。1989年12月,我们到杜兹参加沙漠联欢节。我亲眼目睹了当地人骑单峰白骆驼的比赛,还顺便到附近绿洲之都托泽尔游览。在茫茫无垠的白沙中,出现了一大片由一千零一眼泉水灌溉的广袤繁盛的棕榈林,这里还有由赭石构成的山峦和城堡。在阳光或月光下,绿色婆娑的棕榈林和椰枣树影在白沙沙漠上摆动,淙淙泉水叮咚作响,间或传来骆驼队的叮铛铃响。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富于变幻的意境,为西方电影艺术家所青睐,因而这一带常常成为他们拍摄传奇影片外景的首选之地。

 

1989年12月,参加突尼斯南部沙漠联欢时,在杜兹附近柏柏尔的传统住房前留影

南方沙漠中,散落着柏柏尔部落,历史上这里是部落战争的多发地。我们看到当地人的住房往往是三四层高带拱顶的黄色石屋,最高一层居住着妇女、儿童,底层作为贮藏粮食的仓库使用。这种建筑,往往十几座甚至几十座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村落,便于自卫,有点像我们西北的窑洞,冬暖夏凉。如今,有些已被出租给外国徒步旅行者使用。

突尼斯作为伊斯兰国家,各地有许多古老的清真寺。其中最有名的是中部的凯鲁万清真寺,它的地位仅次于阿克萨清真寺,被列为世界第四大清真寺。在突尼斯,从北向南旅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整的罗马古迹。除迦太基的剧场外,中部有斗兽场,西南沙漠边缘重镇加夫萨北边的斯贝特拉还遗留着优美的罗马建筑群,包括凯旅门、广场和神庙,其中门柱至今仍傲然挺立着,见证着历史的过往。

一生缩影,充实、幸福

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外交工作的。因为要求进步,工作积极,做出了一些成绩,多次受到嘉奖,得到重用。但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政治运动中曾经遇到波折,摔过跟头;工作中出过差错,特别经历过如何克服个人顾虑,坚持向上讲真话的考验;以及怎样通过忍让以至“忍辱”,寻求妥善处理驻外使馆内部矛盾等难题。总之,成功与机遇帮我增长才干与见识,逆境与困难让我受到磨练与教育。

我今年78岁,退休已14年,回首往事,工作中的体会和人生路上的感悟油然而生。而最深的体会,则是人在青年时期应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一辈子知足常乐,廉洁自律,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的人。实践一生得出的经验依旧是沧海一粟,渺小而浅薄,但我想整理出来,奉献给同行,尤其是年轻的朋友。

这一生中,有几处时间节点于我而言颇为重要,小有记录价值。

1934年1月,我出生在江苏省昆山县正仪镇(现已并入巴城镇)。1950年8月,随社会潮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在苏州省立中学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年末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1954年7月于外校毕业后,被调入外交部。

1956年在向全国科学进军的大背景下,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1月,我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会议期间,受到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同一批杰出青年包括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合影留念。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作中多次受到表彰,我从科员提升到处长、再到司长。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时,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我目睹邓小平同志身穿军装,神采奕奕站在吉普车上检阅陆海空三军的全过程。我还有幸在观礼台上邂逅名噪一时的日本电影明星大岛茂,并同他一起留影。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宴,见到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流。1984年11月,出席外交部先进党员表彰大会。受到上述殊荣,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我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把这些看作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勉励与希望,默默藏在心里,勤奋工作,老实做人。即使一度处于逆境或工作受到挫折时,也是这样。

进外交部初期,我有幸多次聆听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因工作关系又有机会与总理直接接触。尤其是1963年年底到1964年年初,我作为随行人员参加了总理的亚非14国之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受益匪浅,脑海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

1982年9月到1983年7月,我被外交部选送去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进一步钻研基本政治理论,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涉猎多方面知识,并与来自全国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行交流与切磋。坚实的理论沉淀,为我做好后十五年领导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充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