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氛围轻松却不失严肃,双方人员各抒己见,思路活跃,精妙的建议层出不穷,为两国人权与司法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多元的图景。对话有助于增加了解和互信、减少分歧和矛盾。作为中国驻挪大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朱穆之会长访问挪威
1997年6月,我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以81岁高龄访挪,围绕人权问题,直接向挪威公众做工作。短短4天里,朱老除会见政府、议会负责人外,与新闻界、诺贝尔和平奖评奖机构、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对我们采取敌对态度的“大赦国际”进行广泛接触,还前往挪威少数民族拉普人议会参观。
他广泛运用记者招待会、演讲会、座谈会和个别交谈等多种渠道,介绍我们的人权、民主状况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驳斥西方的种种谣言。有时也有激烈交锋,但朱老始终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既说成绩也谈问题,不回避教训,以理服人。
我参加了朱老的所有活动,他对各种提问应对自如,论理高屋见瓴,语言风趣犀利,显示出一位“新闻巨擘”的本色(朱老毕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可谓功绩卓著)。虽然访问已过去十多年,但当时他“舌战群儒”的形象,仍历历在目;使用的珠玑妙语和精确譬喻,犹在耳畔。
有一次,一位挪威记者对中国人权状况诸多责难,朱老耐心听完,并不急于作正面回答,而是平和地说:“这位挪威朋友刚才讲的问题有些是存在的,但大家也要看到中国人权状况正在改善,不能总是‘坏消息,好新闻’啊。”这句新闻界的术语,顿时引起在场听众的一阵哄笑。
朱老淡然一笑,接着话锋一转,娓娓道来中国改革开放将近20年来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过近30年的摸索、曲折,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改革开放这条光明大道,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今天的中国正如大海中行驶的一艘轮船,越过了急浪险滩,终于进入一条相对平稳的航道。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人要求改道,船上的人能同意吗?”话到这里,台下的赞叹声早已不绝于耳,听众们心悦诚服。
另一次,谈到西方一些国家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时,朱老用 “饱汉不知饿汉饥”的中国成语作比喻,这种幽默插话,引来不少人的会心颔首。
6月10日,朱老对挪威的访问工作迎来一个小高潮,他在诺贝尔学会的礼堂里作了一个题为《和平、发展与人权》的讲演,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对人权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尽管数十载春秋已过,时移俗易,但我认为,朱老的讲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今天对外介绍人权状况颇具参考价值。因而,特在演讲中截取了精髓部分共享:
(一)世界和平与发展,关乎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要求。研讨中国人权,也离不开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二)人权包括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而对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发展权又是首要的。
(三)人权、民主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国历史上尝试过包括西方多党竞选制在内的多种民主模式,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都失败了。现正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即政治上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今天对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权状况的评价应该是三句话:取得伟大成就,还有不少问题,正在努力改善。
(五)中国珍视人权,有深厚的民族传统。从两千多年前的“四书五经”中即可找到人权、民主思想的萌芽,如“礼记”中所说“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百多年来,中国又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影响。我们重视维护、促进国际人权。
(六)中国历史上,有爱好和平的传统。一百多年来又深受外来侵略之害,中国人深爱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即使强大了,也永不称霸。
(七)中挪国情不同,会有不同的人权观、价值观;有人也可能对中国情况不了解,以致误解。希望通过平等对话增进了解,互相借鉴,促进人权。
朱老讲话没有套话和空话,善于不时插进一些发人深思的富于哲理的联想,如在谈到中国独特发展道路时,他如此说道:“这里是诺贝尔学会礼堂,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都是人类骄子,他们都做到了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用新法则代替旧法则。中国改革开放也做了一些人认为违反法则的事。譬如我前面提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根据资本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这是过去没有人做过的。我们希望,对中国人的探索如果不予鼓励和支持,至少也不要嘲讽和责难。”
结束语也很幽默,发人深思。他说:“我们都是居住在地球上的邻居,各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日常爱好,为什么不能互相尊重而非要对方改变呢?让我们做地球上的好邻居吧!”
朱穆之会长访问挪威
我出席了演讲会。题目非常敏感,加之上百名听众都是挪威知名的政界人士和资深的学者、教授,而且在人权问题上存在不同见解,朱老的压力可想而知。讲演结束时,礼堂中回荡着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在挪威是少见的。一年之后,挪威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和我聊天时,不经意间提到了这次演讲,他依旧津津乐道,主动称赞朱老的讲话有理论水平,知识性强。还诙谐地说:这个讲话让他学到不少中国古代学说,尤其是孔子思想。
挪威各界对中国人权问题态度有积极的变化
除了我国主要领导人访挪、主动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做工作外,1994年到1997年,挪威外交大臣、议长、首相和国王相继访华,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了访问主线。同时,挪方通过访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人权领域在内的各方面的巨大进步有了直观了解。
两国政府部门交流频繁,司法人权对话不断。我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访挪;西藏各界代表团包括政府官员和学者来挪举行座谈,介绍西藏变化;我们还邀请挪威资深记者、汉学家以及诺贝尔委员会负责人访华,了解第一手材料……百闻不如一见嘛!通过形式各样的活动,挪威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不少人开始倾向于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1996年3月,挪威外交大臣戈达尔在议会答辩时表示,挪要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继续保持政治压力,但他认为中国批准诉讼法,在司法人权领域有了进步,主张通过建设性对话促进中国人权,不赞成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也不同意采取可能损害中国主权的行动。
部分友好的有识之士,亦开始抵制或反驳某些反华行动。1995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挪。正式活动结束后,挪威工商大臣克努德森夫人陪同前往她的家乡——卑尔根,进行参观访问。结果抵达时,正赶上反华团体游行示威,攻击中国人权状况。就这样,白天在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度过。
当晚,克努德森夫人在卑市一次公众集会上发表讲话,欢迎中国客人访挪。她说:“挪威是一个400万人口的小国,尚且有这么多问题,每天要在议会里争吵;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情况又复杂,要解决的问题比我们多得多,我们要理解他们,不要老攻击人家。”我听到一些挪威人发出赞赏的笑声,心头的阴霾渐渐消散,理解的力量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