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7节

点击:

诺贝尔1833年10月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从小接受家庭教师教育,在父亲的影响下,展现聪明才能。诺贝尔卒于1896年12月,他的遗嘱一年前写下,公布于1897年。根据遗嘱,将其投资在证券上的资金组成一笔基金,平分为5份,分别作为奖金授予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以及和平方面“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奖金从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起正式颁发,每年一次。荣誉之高自不必多说,如今诺贝尔奖早已闻名遐迩,享誉全球。

和平奖颁发地设在挪威,其他4奖颁发地设在瑞典。颁奖仪式十分隆重,两国国王分别出席。和平奖与其他奖项不同,除个人外,也可发给机构和组织。

关于诺贝尔奖金数额,按诺贝尔当初的意愿,应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1901年第一次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符合这个标准。此后,由于克朗贬值,以及税收等因素,奖金不断缩水。1991年因为对基金管理有方,投资收益不断增加,奖金约合100万美元,首次超过1901年的实际价值。此后,大体保持这个水准。

关于诺贝尔设立和平奖的宗旨及有关猜测

关于诺贝尔和平奖的授奖宗旨,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写道:“应颁给为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常备军队的废除或削减以及为和平大会的召开做了最多或最好工作的人。”

但是诺贝尔究竟为什么要设立和平奖始终是个谜。他是武器制造者,靠发明炸药发了财,同时又是和平奖的创立者,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是不是他意识到自己在1866年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后,把本来安静的岩洞变成了战场呢?(岩石本安静的在一处,却被人类变成炸药,变成危险品)还是因其巨大财富建立在战争武器上,他的良心受到了道义的谴责?没有人知道这个矛盾、孤独的老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最近有一种说法,诺贝尔之所以设立和平奖,是希望瑞典和挪威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挪威取得独立地位的问题。19世纪末,挪威处在瑞典统治之下,但挪威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眼看双方的多次谈判濒临破裂边缘,一些激进的挪威人甚至高呼“为独立和领土不惜一战”的口号。这令诺贝尔非常担心。他在遗嘱中提出设立和平奖,并决定把颁发地选在挪威,或许隐含了和平解决瑞挪争端的希望。

这种说法,是2008年10月13日中国与俄罗斯和平解决黑瞎子岛归属问题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教授巴克特曼接受我国《环球时报》记者访谈时提出的。

和平奖评定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因为对候选人评价不一,意见存在分歧,和平奖得主常常因定不下来而出现空缺,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甚为明显。

自1901年以来,和平奖主要颁给了欧洲和北美洲的和平主义者,也给了一些国际名人,如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作出贡献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世界著名北极探险家挪威人南森。

“二战”后,和平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扩大,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合作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上世纪50年代以来获奖的名人有:

为欧洲战后复兴作出贡献的马歇尔将军;

联合国秘书长瑞典人哈马舍尔德;

美国黑人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曼德拉;

对取消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人德克勒克;

签订埃以和约、开创中东和平进程的先行者贝京和萨达特。

1994年12月,我还有幸出席了为推动巴以和解最终献身的阿拉法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及仍在为此继续奋斗的以色列领导人佩雷斯三人的授奖典礼。

但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西方影响下,和平奖的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浓重。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获奖者中有:前苏联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波兰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世界人权组织“大赦国际”、达赖喇嘛、缅甸“人权斗士”昂山素季、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等等。和平奖评选中支持西化、分化的倾向可见一斑。

评奖机构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奖机构是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它的常设机构设在挪威研究国际问题的学术机构——诺贝尔学会的小楼里。会长伦德斯塔教授是位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在我的印象中,他工作认真,作风严谨,兼任评委会秘书长。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曾有过交往,从他那里我了解到评奖的运作情况。

诺贝尔学会的小楼坐落在奥斯陆中心的德拉门大街上,黄色的墙壁、紧锁着的绿色铁门,显得有点神秘。从小院子进入学会侧门,只见高高的楼梯,考究的水晶灯,始终散发着一种安谧和肃静的气息。

有一次我到二楼伦德斯塔的办公室拜访他,谈话之余,他领我到里间和平奖评委会的会议室参观,每年的和平奖得主就是在这里敲定的。会议室不大,大约四十多平方米,屋内摆设简朴,甚至有些单调。房间正中摆着一张古朴的原木长桌,四周整齐地摆放了六把椅子。据说,每把椅子的主人都是固定的,除了分别属于五位评委外,还有一把是留给伦德斯塔教授的。

评委会有5名成员,都是挪威前议员和大学教授,分别来自不同党派,由议会选举产生。我在挪威期间,担任评委的分别有工党的前首相、前社会主义左翼党副主席、神学院教授,也有历史学家等。5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评审会上有表决权。伦德斯塔负责整理、推荐和平奖候选人的材料,是委员会的秘书长,列席评审会。

据伦德斯塔教授介绍,评奖的程序是这样的: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1月底,由诺贝尔委员会秘书处从世界各国议员、司法界首脑、大学法律、历史或文学教授提出的和平奖候选人名单中,经过筛选整理出一份100名候选人的大名单;2月初,诺贝尔委员会就这个名单举行第一次评审会,并通过表决确定12名候选人的小名单;随后经过多次评审,不断筛选,缩小这个名单,直至10月初举行最后一次评审会决定和平奖得主,并于第二周公布。

在评审过程中,必要时可由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邀请一些国际专家介绍候选人情况。据说,整个评审过程是秘密进行的。诺贝尔委员们政治上也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影响。

评奖出现过两次分歧事件

一方面,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的成员立场观点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各国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和平奖候选人提名、介绍候选人情况以及媒体宣传等方式施加影响。因此,在评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争执和分歧。

对此,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塞耶斯塔德教授也不否认,他在2001年12月为纪念诺贝尔和平奖设立100周年撰文,其中写道:“授予和平奖旨在寻求政治效益,是一项政治行为——这是评委会的选择经常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

20世纪后半期,在评奖问题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歧。1973年,评委会决定把和平奖授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北越停战谈判代表黎德寿,理由是那一年在巴黎签署了导致越南停战、美军从越南撤走的协议。表决时,两位评委反对这个决定,后因走漏风声而辞职。当时无论在挪威国内还是国际,对于基辛格获奖,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焦点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越南战争。原因是虽然基辛格积极推动了美国的撤军和越南的和平,但他作为美国安全事务顾问,与战争的关联要比和平大得多。结果,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而基辛格也没有来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