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6节

点击:

1997年7月初,香港刚刚回归,世界路德信义宗(基督教)协会在香港召开大会,挪威诺贝尔委员、该协会秘书长斯托塞特(以下简称“斯”)出席了会议。斯是我的朋友,回国后,他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了会上围绕中国人权问题发生争论的情况。

他告诉我,最后一天讨论决议稿时,有一节谴责中国在司法审判中“滥用权力”,这遭到中国香港、中国和新加坡代表反对,斯本人也认为对东道主指责是不礼貌的,主张寻求妥协方式。但迫于时间紧急,只能采取不发表决议的下策。

会上还有人点名指责中国有损害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他对此表示异议,指出不仅中国,包括挪威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存在这类问题,在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只能采取平等对话。斯进一步解释道:他认为像中国那样曾长期受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对外来干涉特别敏感。就拿挪威这样的小国来说,过去瑞典国王讲话教挪威人怎样打井,挪威人民就非常反感。

有一些到过中国或在中国工作居住过的挪威政界人士、企业家、汉学家以及传教士的后代,他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状,1997年间也出来为中国讲公道话,或写文章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们强调,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过去自由、安全多了;中国愿意进行政治改革,但要循序渐进,把稳定放在第一位;中国愿意学习外国经验,但要由自己作出决定。对中国不能采取抵制的方式;对人权不要用西方标准,而要根据中国的道德准则衡量,中国强调集体利益……这些挪威朋友既了解中国,又懂得挪威人的心理,讲话实在,将心比心,易为挪威人接受。

最后,我想特别谈一下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中国的态度。她是我接触最多、非常敬佩的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挪威领导人,先后当了10年首相。她多次访华,对中国比较了解,尽管在人权问题上,与我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她一直坚信中国人权状况在不断进步,始终主张同中国发展关系。

她曾多次高度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88年1月,她首次以首相的身份访华,要求会见邓小平。那时邓小平已退居二线,考虑到布夫人的国际威望,邓小平破例会见她。

会见一开始,便发生一个有趣的插曲。邓小平首先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84岁的老人了。但翻译可能由于紧张,把数字颠倒了过来,译成“48”岁,宾主听了都哈哈大笑。记者迅速摁下手中快门,定格了开怀的历史瞬间,这张照片成为令人难忘的珍贵纪念。

 

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由48岁引来的宾主欢笑

(左二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左三为驻挪威大使李宝城;右一为布伦特兰丈夫;右二为布伦特兰首相)

轻松开场过后,刚一落座,布夫人开门见山,向邓小平提了一个问题:“目前中国在国内和国际最需要做的事是什么?”

挪威各界对中国人权问题态度有积极的变化

邓小平明确回答:“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国际上争取缓和。”

布夫人听了高兴地说:“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推动挪中关系,也对整个国际关系起了促进作用。”

1995年1月,她在奥斯陆提出“亚洲构想”,强调亚洲国家从经济潜力、政治作用和人口角度看,对发展国际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以及解决环保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她还特别提到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的特殊地位。布夫人是在亚洲使节为她举行的招待会上讲这番话的,在场的许多亚洲使节都认为,布夫人提倡发展同亚洲国家友好关系的主张是极富远见的。

也正是在这种战略构想指导下,经过双方努力,挪中关系出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布夫人当时已辞去首相一职,在家乡潜心写回忆录。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她十分悲痛,第二天便赶到中国使馆吊唁。我印象很深刻,她含着泪水,哽咽而又激动地告诉我:邓小平是她非常敬仰的一位领导人,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或许,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把国内的事情做好,挪威以及世界上一切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会对中国作出客观评价的。

中挪在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将长期存在

但是,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同挪威在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将长期存在。除了意识形态等因素,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挪威人朴实,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同情弱者,愿意帮助受损害者;但也有闭塞、狭隘的一面,如同易卜生剧作创造的人物彼尔·金特那样,存在某种盲目自大的毛病。

近些年来挪威暴富起来,国内民主监督健全,贫富差距又不大,一些人自我感觉更加良好,挪威的舆论宣传在这方面发挥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位华人告诉我,挪威的报刊、电视宣传片面,经常向群众灌输美国富裕、民主,但两极分化;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民主、人权状况不佳;惟有挪威既民主又均富。久而久之,在一部分挪威人中滋长了一种“惟我独佳”的思想,并出现一股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本国社会模式的倾向。

目前挪威收留着不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难民”或“不同政见者”,而且拨款支持他们的活动。

(二)挪威当权者时常把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当作在国内争取群众支持的一张牌,这一点,在大选或政府变动、政党斗争激烈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挪威与美国存在某种特殊关系。除价值观相同外,挪威在美国有两百多万移民,二次大战中得到过美国的巨大援助;战后面对邻国前苏联威胁,挪威亦在安全上仰赖美国。二战结束以来国际风云变化较量的几个重大关头,从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东欧剧变和国际反华风波,挪威都与美国站在一边。

诺贝尔和平奖的基本情况

诺贝尔和平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1989年12月,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达赖后,一些已被我国判刑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多次被提名列入和平奖候选人名单。

还记得1994年,我初到挪威工作时,西方一些人积极活动,企图把和平奖授予“民运分子”魏京生。为此,我同挪威评奖机构及其成员进行了多次接触,因而对它们的情况有些了解和研究。

在书中,我愿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平奖的基本情况、历史变化、评奖机构的内部运作、几次重大分歧、评奖中的涉华情况以及我个人对和平奖的看法。其中,有些属于历史之谜,如发明用于战争炸药的诺贝尔为什么要设立和平奖?有些是鲜为人知的,如提名和平奖候选人和最终评定的程序;有些则是亲历的,如1998年3月“民运分子”魏京生窜到挪威,企图争取和平奖,最终如何落败的……

说到诺贝尔奖,就不得不提到诺贝尔本人。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诺贝尔传》一书,愈是了解这位世界名人的传奇人生,愈加感慨万分。他没有正式学历,却发明硝化甘油炸药,成了科学巨人;随后又成为能干的企业家。回首一生,他总结道:“不贪财,不夸耀自己,个人的存在是为了让别人幸福。”简短凝练的话语为诺贝尔奖的出现埋下了伏笔。